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出版社出版的《数学课堂作业(六年级下学期)》有这样一题:“读出下面各数:206000000、1200004000、2.0743、53/(40)。”其中的数1200004000到底怎么读?我校数学老师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读作“十二亿四千”,理由是万级上全是0,这4个0不读出来。第二种意见认为应读作“十二亿零四千”,理由是读数规则  相似文献   

2.
【案例】在学习《可爱的草塘》(人教版六年制第十册)一课时,我发现了学生读“连忙脱掉鞋袜,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逮起来”一句中的“没”字,有读mò的,也有读méi的。我正准备提醒他们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师:(顺水推舟)你认为这里的“没”字该读什么音呢?生1:我认为该读mò。生2:不,应该读méi!(教室里一时乱起来了)师:(示意学生安静下来)光争着说读什么音没用。为什么读这个音呢,要说出你的理由。今天谁说的理由充分老师就支持谁!(我索性打消了给出“标准答案”的念头)生1:我查字典后知道了“没”在读mò时有漫过或高过的…  相似文献   

3.
《学语文》2001年第6期所刊赵作俊《“江南草长”的“长”怎么读》一文(下称“赵文”),认为应读Zhang,并提出两点理由:“首先,读zhang,作动词用,取勃发生长意,具有动态感……读作chang,则为形容词,与‘短’相对,描写的只是一种静止不动、有形无神的景物,语意呆板乏味,表达效果就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春夜喜雨》,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写的一首清新明快、妇孺皆知的诗,为中学生学习古诗的典范之作。而诗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重”字,读音素有争议。笔者认为此处应读“zhòng”,不应读“chóng”,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5.
与朱元思书     
入选理由:本案例的通读、串读、品读三种具有层阶性的读文方法为以读为主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范式。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1.教材基本分析在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基础型教材中,吴均《与朱元思书》一文与郦道元《江水·三峡》、苏轼《前赤壁赋》等组合为“水文化”  相似文献   

6.
语文导读法是从“教”通向“不需要教”的桥梁,其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三句前后相承(不是三者并列)的话:“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简称“三主”)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简称“三式”)是从操作层面进行的一串基本动作,与“三主”共同构成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框架.语文导读法是一种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教学法体系,在“新课程”语境下仍有其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7.
张志公先生主编的《汉语知识》里,把“趋向动词”归在“动词的附类”,理由是这类词具有动词的一部分特点,可是又有它们自己的不同于一般动词的特点”.这本书指出,“趋向动词”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作谓语.如:‘客人来了’,‘爸爸起来了,正在洗脸’.另一种是用在另一个主要动词后边,表示动作的趋向.这样用的时候,它们读轻声”.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中有一条朱笔眉批: 树处所引十二钗总来的确皆系漫拟也至末回警幻 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壬午季春畸笏(《脂砚 斋重评石头记》三十七页)这条批语如何校读,红学家们意见不同。不少红学家认为“树处”是“前处”的误写,这条批语是脂砚对早期批语的修正,有的红学家认为“树处”是“副钗”的讹录,还有的认为“树处”是“数处”的错抄。以上三种校读都有各自的理由。但这三种校  相似文献   

9.
推广普通话、帮助学生把每一个字词读规范、读准确,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字音读不准甚至读错定会给交际带来不便,尤其是在广泛使用计算机的现代社会。以下订正三例常被误读且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太阳”,应读“tài yáng”,不读“tài yang”(轻声)。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一、辨析题的解题方法:1.判断要分别判断对与错,表明态度,这是至关重要的。2.说明理由第一步:阐述相关的正确的观点,并加以分析(展开)。根据试题提供的“提示性语言”进行全面分析,分析为什么对和错的原因。注意要将材料逐字逐句地读懂、读  相似文献   

11.
《黄生借书说》的中心论点被传统地认为是“书非借不能读”,我们觉得应为“知幸与不幸”。其理由如次。首先,从文中的几个观点之间的关系来看。全文有两大部分,一是告语,二是希望。告语之初,作者先从反面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以“子不闻藏书者乎”设问,引出三种有书不读者:“天子”,“富贵人”,“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从特殊到一般,证明“书非借不能读”者大有人在。之后,再用“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拓开一层新意,由书及物,通过借物青和持物者两种不同表现的对比,着重剖析难得青为贵,易得者为轻的心理状态,从根本上揭示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不合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告语的第二段,作者以自己做官前后的亲身体验作对比,从怀念到自责,发出了“借者之用心专,而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高尔基的《童年》是“红色经典”,那《糖醋西游》则无疑属“娱乐快餐”。现在,两种书各具“市场”、皆有“粉丝”,我的观点是:《童年》固然要读,但“糖醋”同样也要“吃”!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各语文网站的“论坛”上,经常看到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的帖子,理由无非是时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之类。也有语文教师向我倾诉过同样的感受,问我文言文该怎么教。我的回答是:先把学生迷住再说。“迷”,有多个意思,这里首先是指“醉心于某种事物,发生特殊的爱好”(新华字典),如“着迷”“入迷”“痴迷”“迷醉”。“迷”住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什么费力,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了,苦也可能变成了甜。杨万里《读诗》云:“船中活计只诗篇,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写自己泛舟于湖光山色之中,却不为周围…  相似文献   

14.
关于读名著     
某报记者在暑假中就“中学生为何不读名著”的问题,随机采访了一青年学生和家长,他们提出的理由是:名著属于“闲书”;名著太长,太厚,令人望而生畏;名著与生活没有关系……请你围绕“读名著”的话题,谈谈你的经历、感受和思考。题目自拟。  相似文献   

15.
谈异读     
有些字往往有两个或更多的读音。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虽读音有异,而意义不变,称为“又读”字,这往往是书读和口读的不同,或者本为异读,后来約定俗成仅存一读;一种是异读即异义,义随音转,称为异义异读字。这里谈的是属于后者。教学和阅读时必須明了字的异读,这样才能正确地传授知识,才利于理解文意;而口头表达中更要使用正确,否則就有碍于相互了解语意,不利于交流思想,相互交际。异读字在古典作品中,尤其先秦古籍中数量特大,而现代汉語中也为数不少,常见的也有三百余字。我們必須重视这种語言现象,具备这方面的文字知识。现代汉語中的异读字,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韵母相同,而声母不同。例如:“长”字,在“长短”中读cháng,在“成长”“长幼”中读zhǎng;“重”字,在“轻重”中读zhòng,在“重复”中读chóng;“传”字,在“传記”中读zhuàn,在“传布”“传奇”中读chuán;“盛”字,在“盛饭”中读chéng,在“盛大”“姓盛”中读shèng;“弄”字,在“玩弄”“弄好”中读nòng,在“里弄”中读lòng。一种情况是声母相同,而韵母不同。例如:“落”字,在“落下东西”中读là,在“降落”“落后”中读luo;“露”字,在“暴露”、“露水”中读lù,在“露头儿”中读lòu;“核”字,在“核心”“核定”中读hé,在“杏核儿”中读hú“还”字,在“还要”“还不来”中读hai,在“还家”中  相似文献   

16.
《陋室铭》一文中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之句。对“金经”有多种解释,我觉得这些解释都不妥当。一、语文课本注:(金经)指佛经。1.“陋室”非佛教寺庙,为何非指佛经?况且,寺庙中也并非只有、只准读佛经。2.作者是唐朝官员,又没有说他是佛教徒,为何非指佛经?佛教徒也并不是只能读佛经。3.从文中有“孔子云”可以证实,作者所读之书,并非只有佛经。二、还有人将“经”解释为“四书五经”,这也是片面的,作者所读之书并非只有“四书五经”。理由不用多讲。三、因为“经”字前面有个“金”字,还有人将“金经”解释为“金刚经”(一部佛…  相似文献   

17.
点滴录     
在教学《渡船》一文第五自然段时,有个学生举手问我:“老师,这个中年妇女不应该嚷。用‘嚷’一是不文明,二是嚷声会影响病孩休息,应该改为说”。我让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思考一下,这里能不能用“嚷”,理由是什么?然后提问学生,形成如下的教学纪要: 师:“嚷”是什么意思? 生:“嚷”是喊叫的意思。师:这位中年妇女为什么事而喊叫呢?  相似文献   

18.
在教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的过程中,我在范读第一段时,有意识地将“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中的“华”读作“huà,然后向同学们提出疑问:“在这一段中,我有没有明确读错的字音?”很快,就有两个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甲:“我认为这里的‘华’应读‘huá’。”乙:“我认为在这句里应读‘huā,”于是,我要求他们陈述自己的理由。乙:“这个字读‘huà’的时候,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指五岳中的山名‘华山’。五岳中的‘华山’在今陕西省境内,课文中的‘华山’在今安微省境内。像五岳中的‘华山’这样重要的地理概念怎么会出现字形与读音都完全相同的…  相似文献   

19.
应该听谁的     
读了《骑驴》短文,你觉得老爷爷应该听谁的?要是你遇到这种事,会怎样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同学交流交流。想法一样的同学自由组合,按自己想的演一演。[说写话题]0[思路提示]这次说写训练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读《骑驴》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个“问题故事”,实际上也是一个智力竞赛题。这道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它是用一种假设的情境启发读者思考,也是在考查同学的智力水平。在这则故事中,老爷爷和孙子“骑驴”的方式有四种:1、两人一同骑2、孙子一人骑3、爷爷一人骑4、两人都不骑每一种骑法,都有一定的理由。你究竟主张什么,都可以说一…  相似文献   

20.
我曾到一些小学听课,经常碰到这样一种情况:跨进校门,琅琅书声充耳可闻,但仔细倾听,似乎不同的班级都在用同一节奏,同一腔调朗读不同课文。与其说是在“读”,不如说是在“唱”,故名曰:“唱读”。“唱读”是目前农村小学(特别是低年级)流行的一种朗读弊病。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