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进入了一个多元化时代。在这样的化背景下,俄罗斯社会对俄罗斯学发展进程中各阶段的阐释与评价出现严重分歧与对立,宗教思想在俄罗斯学中重新凸现,俄罗斯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强调文学的人文性,文学创作却总想否认文学的人文性,造成这种认识分歧的原因是:文学教育是权威性、非功利性的,文学创作是个性自由化的、功利性的。其实,它们之间不应对立。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都是以语言为手段,都要对社会负责,文学教育为文学创作培养作者,文学创作为文学教育提供教育资源。文学创作可以反思文学教育,但不能背叛文学教育。  相似文献   

3.
文学真实性问题是中西文艺理论界经典性话题之一,也是分歧最大的问题之一.如何理解文学真实性,直接涉及到如何面对当下的文学现象以及如何指导文学的未来走向.在当今多元化的文学语境中,文学真实性也必然是多极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左翼文学的研究呈现出客观化、理性化的特点,出现了一批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新世纪以来,"新左翼文学"思潮兴起,对它的研究因其当下性、时代感强而备受关注,但也存在不少分歧,主要表现在中国目前有没有新左翼文学、新左翼文学的外延与内涵、底层文学与新左翼文学的关系等三个问题上。  相似文献   

5.
“京”“海”之争并非严格的派别论争,只是一场由沈从发难、此后也主要是他一人代表“京派”,与在上海的非“海派”作家之间围绕何谓“海派”、“京派”的讨论,表明双方在如何看待时代与艺术、政治与学关系方面潜隐着分歧,且在论争的两次余波中更趋明朗。李初梨的“宏论”发自肺腑,公允全面,是对“京”“海”之争、“反差不多”论争甚至30年代左翼学与自由主义学论争最好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依据有关工具书对散佚残缺严重的东汉崔氏家族作品进行辑佚,具体列出崔氏家族作品中句段或作者归属有争议的章节或篇目,以尊重严可均的判断、依据成书最早的工具书、依据作者时代的早晚三条原则为据,明确有分歧文章的归属;同时对归属分歧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东汉末期的战乱、后汉兴起的复古文风、众作家的才情出众及文体的固定格式。  相似文献   

7.
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坛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创作声音,面对解放区社会中的阴暗面,知识分子自身文化价值追求和主流政治话语的要求发生了分歧,他们在艰难中做出选择并最终被纳入政治文化方向。  相似文献   

8.
普实克与夏志清之间有关《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论争固然有政治立场上的分歧,也包含相当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但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反思中我们更应该看到,这场论争实质上包含着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刻的学术观念和方法上的分歧与差异。论争中所涉及的学术观念和方法体现在多个方面,有些具有整体性质,有些只具有细节的意义,其中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史学性质,也就是其研究中所谓"科学性"的落脚点的理解,以及研究中应该采用何种具体方法等是他们论争的焦点所在。重温这场论争对于深化现代文学史学性质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文学学科的反思与重建来说也许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认定存在极大分歧,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重新清理抗战时期的文学经典,需考察民族战争背景下经典观的复杂性,在文学与民间生活、文化传统的对话中关注当时经典生成的特殊性。审视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流传,仍需辨析政治意识形态、知识分子话语权力以及大众传媒的复杂作用,通过有效的对话促进经典的发掘和重审。  相似文献   

10.
纳博科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的态度经历过一个过程,但以反对为主,即使在西林时期表现出的认同中也显现出二人的分歧与差异。前人多对二者的关联、相似进行研究,但事实表明,随着纳博科夫艺术上的成熟,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不满越发鲜明,二者在艺术追求、艺术观念上的巨大不同才是导致不满的根本原因。考察纳博科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满的具体言论,可以探寻出纳博科夫艺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间的分歧,在分歧中能更清晰地勾画纳博科夫的艺术追求与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文学文本多元解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高等人才的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长期以来,对大学语文文学文本的教学方法、解读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与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出了多元解读理论,分别从文学文本语言组织、意象组合、人物形象及主题等几个方面来解读文学文本,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且逐渐地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运用于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2.
论文描述了"重返八十年代"研究现象的发生过程,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源起,并梳理了研究界就"为何"与"如何"进行"重返"问题所达成的共识与形成的分歧。文章认为,"重返八十年代"研究范式要真正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发展,而不是讽刺性地陷入自己所要揭示并批判的意识形态陷阱,其关键在于坚持"批判"文学研究介入姿态。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先生与埃斯卡皮对制度所持的立场不同,一是立足于中国文化本位,一是将之纳入文学事实的过程.但在制度作为文学生成的外部环境一点上来说,二者亦有相契合之处.对文学认识的分歧,在于前者尊重不同语系的语文特点,同时文学亦可作为历史考据的材料,而后者则认为文学既是意义也是物品,应从书籍的流通传播来考察.这些分歧,导致他们在研究文学与制度之关联性时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以及着眼点都有所不同.寅恪先生关注时间地理人事,关注作家的种族和社会阶层,关注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埃斯卡皮更侧重于文学群体的地理出身和社会出身,更侧重于读者对作者的"创造性背叛".与之相应,在研究方法上,埃斯卡皮注重历史方法和社会调查,而寅恪先生则运用诗史互证的综合研究法.  相似文献   

14.
陈军 《培训与研究》2007,24(4):14-16
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因为涉及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所以是个极为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一种认为文学不是意识形态。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分歧和争论,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笔者认为“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概念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或者说由此而导致的人们在对此概念的理解上所存在的差异性则是一个关键因素。笔者不同意将文学的本质简单地归于以上观点中之一种,而更倾向于把文学看作是人类的一种超乎意识形态的精神产物,是对人类的爱与自由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类伟大的创造之一,在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下,从而使得人类在创造语言体系过程中出现了分歧,进而创造出了多样化的语言体系。在诸多的语言体系中,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较为先进的,这一语言体系的存在,对人们赏析英美文学作品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以浅析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英美文学赏析为题,对此方面内容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文学经典问题的论争起源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至今仍是一个分歧很大的学术话题.在当下中国的学术界,对于文学经典是如何建构的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甚至在文学经典的一些基本的概念上亦莫衷一是.文学经典的探讨有多种不同的视角,分别可以从不同的历史环节加以论证,从文学经典研究的梳理出发,试图以一种话语实践的视角,以阐释为核心而贯穿文学经典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而沟通审美本质论和权力建构论的沟壑,并进一步重申文学经典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诗歌入手,探讨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自然观。中国人对于大自然持有这样一种态度,那就是实实在在的自然并不美,要人工雕刻.修建好亭台楼阁等等之后才叫美。而日本人则很爱自然、嫌人为,认为自然才是本来的美与真实。从两国的自然观出发再反过来分析就会发现两者在诗歌的理解上有着很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18.
方汉文教授新近主编出版的《比较文学教程》,立足“世界文学新建构”语境更新比较文学学科新规范,提出“新辨证论”及中国义理、辞章与考据等方法建立中国化理论体系,正面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的观念分歧与实践问题,拓展跨文化、多元对话视野进行历史反思与认定.全书具有前瞻性、融通性、系统性、深入性等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9.
萧红创作与左联文学的关系一直处于不断被言说的状态。萧红看似走出一条“靠近—学习—超越”的路线,实际上更为复杂。萧红人生中的每个特殊阶段的创作都明显体现出与左翼文学有更深层次的精神联结与分歧。针对这一问题,既要从时代主题背景下寻找左联与萧红创作之间的共通之处,更要结合萧红个人化体验,分析萧红创作的独特性,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结与区别,以此说明萧红创作与左翼文学之间的关联,更有利于为萧红与左翼之间关系言说找到切实的文本证据。  相似文献   

20.
1963年,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何其芳先生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讲课,研究生班里有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教师与何先生的观点发生分歧,课后便写了一篇七千字多字的论文交给何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