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离开教育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学生内在素质的和谐发展以及学校各个要素之间,尤其是人的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是学校教育和谐发展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
支持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动社会全面、持续、和谐向前发展的动力系统可从宏观上简单概括为:物质动力系统、精神动力系统、体制动力系统等。一个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进步,同样离不开牢固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如果把发展生产力看作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动力,把改革看作社会主义发展的体制动力,那么,精神文明建设就是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和谐发展既要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也是为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物的要素固然重要,没有物的要素,人的能动性难以发挥,但是,如果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任何物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堆死物。因此,研究、探讨支持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系统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和谐是合力的内核要素的协调状态,合力是活力的内在总体动力,活力则是和谐的必然结果,是合力映现于外的生长力、创造力、生命力。和谐、合力、活力在交互作用中融为一体,在不断整合中波浪式发展。遵循和谐、合力、活力的辩证法,自觉构建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自觉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自觉构建充满生机和创造活力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离开教育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学生内在素质的和谐发展以及学校各个要素之间.尤其是人的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是学校教育和谐发展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5.
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现实存在。这种“现实的存在”,要求校园内部各要素必须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协同并进的和谐状态。学校内部的和谐要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校发展与稳定的和谐;教学科研与质量管理的和谐;物质环境建设与精神环境建设的和谐等。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在和谐校园建设中,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和谐发展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包括目标性和谐、结构性和谐、功能性和谐与机制性和谐。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着重物轻人、目标偏颇,盲目攀比、结构失衡,使命模糊、功能失调,体制制约、机制缺失等问题,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就是要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兼顾的发展观,整合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树立合理分工、整体优化的发展观,调整高等教育系统结构;树立扬正抑负、主动适应的发展观,完善高等教育的适应功能;树立统筹协调、持续有序的发展观,健全高等教育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和谐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素有“贵和”思想,崇尚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理念表达了人们对中庸、适度、匀称、对称和协调的期盼。不同事物内在与外在关系的和谐既是系统和要素存在和发展的最佳状态,也是事物发展的最佳途径。和谐哲学认为,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的最佳状态就是和谐。文明不是一个无休止的征服过程,而是对和谐的不懈追求和不断实现过程。可见,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和谐是真善美的至高境界,真善美的本质就是和谐。和谐之真、和谐之善与和谐之美是和谐的三种雏度;求和谐之真、倡和谐之善、达和谐之美则是弘扬和再造民族精神的永恒主题。在新世纪奏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和谐,是弘扬和再造中华民族精神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包括代表生存与欲望的感性层面、包含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理性层面和代表反思与批判的超越层面。中国现代性结构存在不均衡状态:感性层面极端膨胀、过度推崇工具理性使人文理性发展不充分、超越层面基本缺失。究其原因是民主与自由、科技与人文、欲望与超越等现代性发展动力的失衡。现代性的动力与结构失衡最终以社会文化结构失衡的样态展演出来,即大众文化极端膨胀与精英文化的式微。  相似文献   

9.
焦方红 《考试周刊》2013,(10):15-15
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而和谐政治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没有政治上的和谐,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强和谐政治的建设。本文从和谐政治的含义、内容、价值追求、路径选择等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校只有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要以校园和谐为基础,离开了这一重要基础,其他则无从谈起。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部因素在于文化力的提升,它是支撑高校长久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校的文化力可以概括为学术力与凝聚力两个方面。从高校内部来说,学术力是支撑以人为本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凝聚力则是保证高校学术力不断提升,凝心聚力,支撑自身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