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春之声》是一曲改革开放的颂歌。它不仅传达了中国改革开放之春的信息,也传达了中国文学创作百花齐放之春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论王蒙小说《春之声》的音乐性与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蒙的小说<春之声>发表在新时期文学之初,因其意识流小说的笔法被认为是标新立异之作.阅读<春之声>可以深深感受到融贯其中的音乐性和诗性,然而其音乐内涵、诗性特质与西方意识流小说不同.解读<春之声>的音乐性与诗性,对我们探讨文学作品的价值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春之声》描写的是80年代初一个工程物理学家乘坐破旧的火车回乡探亲过春节的沿途见闻和感想。由于小说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表现手法,不是以展开故事情节为主要内容,而是以表现人物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马艾芹 《考试周刊》2014,(86):122+115-122
形散神聚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够适应政治学科的特点要求——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政治课堂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章从鲁迅的艺思想,“狂人日记”的结构、人物形象的特征、写作技巧几个方面分析了“狂人日记”的意识流手法,对鲁迅小说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1980年,王蒙的《春之声》一发表,便引得惊叹无数,以为“意识流”等所谓“现代派”技巧终于为我所用,论无不欢欣鼓舞。此一评论“话语”,正与所谓“80年代精神”有诸多暗合之处,且先不论。问题在于,时过境迁,当我们告别了80年代,跨越了90年代而来到了“新世纪”之时,再返身顾盼,此一套“话语系统”是否依然有效?倘若是,那么其“限度”何在?在那“限度”之外的为当时人所忽略的诸多其他“话语”,而今的地位又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往大里说,  相似文献   

7.
对于散文“形散神聚”的基本特点,现行的写作学大多离开写作主体的心理视角,从章法和文法这些形式层面子以阐释。本文以写作主体的心理活动为内在依据,具体论述基于写作意图所展开的合乎心理规律的丰富联想是构成散文“形散神聚”的心理因素,正是写作主体这一心理因素的功能作用,才使作品形成与读者审美心理同态对应的具有复合之美的丰满、多棱、立体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把握"形散神聚"。教学的"形散",使教师的教潇洒自如;学生因"形散"而精神振奋,兴趣大增,学得轻松愉快,"形散"结合"神聚",结果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相似文献   

9.
“形散神不散”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散文的本质特征,“形散神不散”论风行了数十年.随着当代散文的复苏和兴盛.这一论断已难以完全适应社会的飞速变化和当代人新的审美要求,新的“形散神不散”论认为.散文的“散”是指散文在取材、手法、结构、语言方面的潇洒随意、纵笔自如,“不散”是指散文表现出的真情、真境、真知.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日记》2013,(4):28-29
王蒙是一个经历坎坷而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未泯的战士,又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和浪漫主义情调的作家。他的《春之声》不仅传达了中国改革开放之春的信息,而且以“标新立异,另辟蹊径,花样翻新”的创作手法,为新时期小说创作园地的繁荣与发展奉献了一束奇葩。  相似文献   

11.
《藤野先生》虽然只有三千余字,但所写的内容无论是时空跨度上,还是材料的摄取与组织上,都体现着散文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文从“形散”和“神聚”两方面分析了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写作特色,为我们赏析作品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形散神不散”论断产生、发展、演变进行了回顾分析,既指出了论断合理成分,同时也指出其理论的概括局限性和束缚性。结论是“形散神不散”作为散文特点和本质的这一论断应该抛弃。  相似文献   

13.
意识流与内心独白的关系在理论界尚未有定论,笔者认为它们在理性与非理性、对语言的借助程度上概念的外延上均存在区别。同时分析了王蒙的《夜的眼》,得出这篇小说不属于意识流小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尤利西斯》中拼图式艺术手法的分析,指出碎片作为拼图的构成要素,拓展了空间的表现形式,拼图式手法与丰富了时间表现形式的 手法,共同拓展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15.
若把数学课比作散文,则应力求“形散而神之聚”。“形”就是教学流程和教学方式.而所谓“神”就是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整堂课的灵魂。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前课中课末时刻关注课时目标.使整个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力求真正达到“形”散而“神”之聚。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传统现实主义批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麦田守望者》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论证了它是一本具有意识流特征的小说,并指出了塞林格在意识流技巧方面的创新和特色。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复习课忌“散”,否则学生抓不住重点;也有人说复习课贵“散”,认为“散”正是复习课的特质。其实,复习课应该“形散神不散”,在“形”的自由中贯穿“神”的凝聚,在“神不散”的基础上,注重“形”的突破,以此确保生物复习课堂精彩、实效,且学生乐于参与。  相似文献   

18.
杨亮 《现代语文》2014,(1):68-69
《三峡》作为古文中的一篇写景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若说“形”,一般大家觉得此文的“形”是十分工整、规矩的。先写山后写水,水也分四季一一呈现,结构上中规中矩,内容上亦清晰简单。而就“神”来说,全文也好像旨在传递三峡的美,只有在最后若有若无地流露出作者的一丝心境。所以从“神”的角度,也并没有那么紧凑集中,但仔细品读文本,事实也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9.
香港女作家西西的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但在具体的写作手法上又有非典型之处,主要表现在“蒙太奇”手法和话语模式的运用这两个方面。由电影移植到文学中的蒙太奇手法被称为“文学蒙太奇”,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类型,小说中主要使用的就是文学中非典型的“动态蒙太奇”。从话语模式的角度来看,小说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叙述声音和叙述视点的交互组合,使得小说在平静的文字中蕴藏极大的情感张力。  相似文献   

20.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出现,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教师的一次重大挑战,其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其核心就是语言实践,真正用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这一最能体现语文特色的课程利用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