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2年逝世的梅绍农,二十年代在云南创办文学刊物《云波》,影响很大。他的新诗受到郭沫若的称赞,旧体诗词受到袁嘉毂的称赞,马于华称他是“云南近代诗魁”。本文分析了梅诗的特色和独创性,肯定了他在云南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2.
1932年 1月12日,云南《民国日报》刊《“大观”的说明》,说把“副刊”改名为“大观”,是“表示内容扩大,包罗万有”;“或者说,因大观楼为云南著名胜景,即景取名”。“大观”为综合性,也包括游记、小说、诗词、歌谣、随感录等文艺内容。 3月26日,《昆明市政日刊》刊出白宣的《唯美的画》,指出它们表现“局促零碎窄小的情绪……怎能够创造出什么伟大的作品来呢?”  相似文献   

3.
风神翼龙在观望台上看到不远处有一大片不明物体。它看了看记录器上显示的内容,不禁大吃一惊。主人忙问:“怎么了?”“在我们附近的海城有一大片海洋垃圾.”风神翼龙立刻向主人汇报。“不好,它们会伤害到海洋生物的!”主人很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4.
旅游诗词是中华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自古至今,每一个有成就的旧体诗作者,都或多或少的创作过旅游诗词。 目前,全国各地的诗刊都辟有旅游诗词栏目。如《中华诗词》的“情系河山”、《当代诗词》的“诗化江山”、《江西诗词》的“登山临水”、《难老泉声》的“华夏河山”、《湖南诗词》的“江山揽胜”、《湖北诗词》的“江山美韵”、《东坡赤壁诗词》的“锦绣山河”、《甘肃诗词》的“边寨新咏”等等。可见旅游诗词是旧体诗诗人创作的重要题材,而且受到高度的重视。 然而,通观各地诗刊上的旅游诗词,有相当一部分写…  相似文献   

5.
感叹淋漓、感喟深长、感慨呜咽,是构成欧阳修散文“风神”宕逸、情韵悠长的重要元素。这一特征在欧阳修散文不同文体中都有体现,特别是序文、记文、碑铭墓表及史论等文体,皆情出肺腑、缠绵悱恻,感人尤深,此既有得于“史迁风神”之濡染,也愈增“六一风神”情韵悠长的古文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6.
饶宗颐是当代的诗词名家,他的《选堂诗词集》是近百年诗词的典范之作。其六十岁以后诗词共有九集。诗在内容上,以纪游绝句最多,其次是酬赠、题画、挽怀之作。其诗气格高逸,风神绵邈,在艺术上则追求一种即兴的感觉,如镜照物,物来则应,各见其真。词造诣最高的是其中的形上词,高旷畅达,俊逸爽朗,抒写的是饶宗颐达观向上的生命精神。通过对此九集诗词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介绍,梳理出饶宗颐六十岁以后诗词创作的基本脉络,藉此对饶宗颐晚年的诗词创作建立一个整体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从来讲究“意境”。简而言之,“意”就是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境”就是诗词中描绘的景物和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即主观感情(情)和客观外物(景)的和谐统一。在平时的诗词教学中,学生由诗词语言想象到“境”并不难,但要让学生由“境”生“意”却有一定难度。明代王夫之曾指出“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如何让学生由“境”生“意”,是诗词教学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8.
姜夔将江西诗法与晚唐绝句熔入一炉,使诗具词体,形成风神远韵的审美特质。他又以江西诗法入词,形成清劲峭拔的风格。诗词的互动影响,大大提高了各自的表现力。姜夔的开拓之功实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诗词中的“象”即语句的字面含义,而“象”所表达的“意”则是语句真正要表达的含义。当诗词对“象”的描述有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时,就会导致诗词中的“象”与“意”表达上的分离,这时的后者就是“象”的语用含义。诗词中的“象”在被用来作比、被夸张和被比拟的情况下,都会出现“象”与“意”的分离。“典”在古典诗词中也有同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要对诗词进行鉴赏,关键先要理解诗词,从“类型”“情词”“形象”“信息”等方面理解,可使鉴赏诗词水到渠成,鉴赏能力和水平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许多哲人诗家对诗词鉴赏发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见,本文拈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三题。结合诗词鉴赏的实际进行论述。指出:“知人论世”是诗词鉴赏的基础。“以意逆志”是诗词鉴赏的深入。“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则是诗词鉴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诗词中的“象”即语句的字面含义,而“象”所表达的“意”则是语句真正要表达的含义。当诗词对“象”的描述有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时,就会导致诗词中的“象”与“意”表达上的分离,这时的后就是“象”的语用含义。诗词中的“象”在被用来作比、被夸张和被比拟的情况下,都会出现“象”与“意”的分离。“典”在古典诗词中也有同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诗词是生活的升华,是表达人的情绪感受和内心情感的,是人的内在心灵的象征。诗词离不开“意象”,诗词要借助意象组合来抒写人的性情,衍生诗美效果。“意”借“象”出,“象”中含“意”,意象才能成为浑然的一体。诗词的意象,是作者“神与物游”的结果,一方面受“物色”感召,摹写  相似文献   

14.
本以唐宋“悼亡”诗词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唐宋“悼亡”诗词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悼亡”现象所赖以产生的化的,心理的基础。透过“悼亡”诗词,可以窥视到唐床人们的婚姻状况,唐宋“悼亡”诗词的创作情况;唐宋“悼亡”诗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情感真挚性和命运悲剧性两个方面。“悼亡”诗词的产生受到传统化和民族心理的影响,制约。  相似文献   

15.
吕坤认为诗词要“发乎情”、“写胸中自得之趣”和“我境”,要有“忧君爱国之意,济人利物之心”。在此理论的导引下,他创作出了反映下层人民疾苦、揭露社会弊端的诗词华章。他的诗词理论和诗词创作,符合社会现实生活的急切要求和诗词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明中叶诗坛词坛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欣赏评论诗词,意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人们欣赏评论诗词时常常提到诗意、诗味,“诗意”“诗味”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鉴赏诗词需从意境入手,注意领会意境。  相似文献   

17.
苏轼诗词的“旷达”风格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分析了苏轼诗词“旷达”风格,展示了苏轼诗词“狂放不羁,俊逸豪丽”,“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超然物外,闲适优游”和“胸无芥蒂,同化自然”的艺术特点,揭示了苏轼诗词“旷达”的原因,即:“得吾心”于“庄子”和“不入时宜”。  相似文献   

18.
诗词赏析题终于在2000年的中考中“一枝红杏出墙来”,预计今后将会“春色满园”。比起诗词填空式默写和理解式默写这类重积累的试题,诗词赏析则显得新颖而有深度,着重考查考生对诗词的理解,且对诵读诗词又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牟新宇 《广西教育》2012,(30):36-36
古典诗词教学的“引导入境”和“输出导入”是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两个必须重视的要点,而且应该贯穿教学全过程。这是改革古典诗词教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跟随语文教材的教学进度,结合经典诗词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诵读。”这种“依据课文,跟随进度,拓展经典诗词诵读”的形式,被简称为“跟着课文读诗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