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高中物理教材中“机械能”一章有关“汽车功率保持不变,沿坡路行进”的一道习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讨论,得出了该题实为多项选择题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王武廷 《物理教师》2003,24(1):32-33
在新版中专物理教材中 ,有一道例题如下 :[例 1 ]1 992年 8月 1 4日 ,我国“长二捆”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起飞时 ,总质量为 4 .6× 1 0 5kg ,起飞推力为 6 .0× 1 0 6N .求起飞后 5 .0s末火箭上升的速度和图 1距地面的高度 (不计空气阻力 ) .解 :以火箭为研究对象 .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 ,火箭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竖直向上的推力F和竖直向下的重力G ,如图 1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F合 =F -G =ma ,可得a =F -Gm =(6 .0× 1 0 6-4 .6× 1 0 5×9.8) /(4 .6× 1 0 5) =3.2 4 (m/s2 ) ,v=at=3.2 4× 5 .0 =1 6 .2 (m/s) ,s=12 at2 =12 × …  相似文献   

3.
4.
在高三物理复习“机械能”专题中,对于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定律,大多资料都选了这样一道习题.  相似文献   

5.
在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第七章第六节“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节的练习五第(1)题的第e种情况(第130面)是这样的:“用细绳拴着一个小球,使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问该过程中小球机械能守恒吗?  相似文献   

6.
俞立先 《物理教师》2004,25(4):6-57
在一物理习题册中有这样一题:如图1所示,小球原来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若剪断B、C之间的细绳,当A球重新达到稳定状态时后,则A的(A)转动半径变大.(B)速率变大.(C)角速度变大.(D)周期变大.原题的答案是A、D .它的解法是:当B、C之间的绳剪断后,由于此时小球A要作圆周运动所需提供的向心力f向>mBg ,所以A的转动半径必然增大,B物也随之上升.当A球达到稳定状态后,由于此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所以12 mAv2 -12 mAv0 2 =-mBgh ,其中h是平衡后,B物上升的高度;v、v0 分别是小球A始末速度.因为h >0 ,所以,v0 >v ,速率变小.根据稳定前后,…  相似文献   

7.
对引用于许多教材及参考书中的一道常见力学习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并修正了其中的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8.
侯位锋 《物理教师》2004,25(2):33-34
习题 :一列车的质量是 5 .0× 1 0 5kg ,在平直的轨道上以额定功率 3 0 0 0kW加速行驶 ,速度由 1 0m/s加速到所能达到的最大速率 3 0m/s ,共用 2min ,求 :(1 )列车所受的阻力 ;(2 )在这段时间内列车前进的距离 .解析 :当速度达到最大值vm=3 0m/s的时候 ,牵引力F =Ff,则Ff=Pvm=1 0 5N ;在这一段时间内列车做变加速运动 ,要求这段时间内列车前进的距离就得运用动能定理来求解 .Pt-Ffs=12 mvm2 -12 mv0 2 ,得 s=Pt-(12 mvm2 -12 mv0 2 )Ff=1 60 0m .仅运用中学物理的知识就能对上述结果质疑 .图 1在题述过程中 ,列车做变加速运动 ,且加速…  相似文献   

9.
10.
11.
物理新教材人教版第一册2000处5月版,动量部分133页习题6,原题为: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辆平板车,一个人站在车上用大锤敲打车的左端,如图所示。在连续的敲打下,这辆车能持续地向右移吗?说明理由。 教参的解析为:以人(包括铁锤)和平板车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用锤打车,是人和车系统的内力,系统所受的外力之和为零,所以系统的总动量守恒,如图所示。把锤头打下去时,锤头向右运动,车就向左运动,举起锤头向左运动,车就向右运动,用锤头连续敲击时,车只是左右运动,一旦锤头不动,车就停下来。  相似文献   

12.
新版高中《物理》(试验修订本·必修 ,人教社物理室编 )第一册第 138面第 (4)题笔者认为是一道错题或者说是一道不完善的题 .原题为 :“质量 m=3kg的物块 ,受到与斜面平行向上的拉力 F =10 N,沿光滑斜面向上移动的距离 s=2 m,斜面的倾角 θ=30°,求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以及各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该题的错误在于 :题目未明确说明物体的初始状态 .如果最初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在拉力 F =10 N的作用下无法使其沿光滑斜面向上运动 .因为沿斜面方向上物体受两个力作用 ,一个是拉力 F,一个是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 mgsinθ,且 F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 :不到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之时 ,不启迪他 ;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 ,不开导他 .即是说 ,当让学生达到“愤”、“悱”这种边缘的状态 ,再去启发、引导 ,就能促成学生“领悟”,达到发现、创新的境界 .这是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的具体体现之一 .启发引导发现创新的教学模式就是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来达到“愤”、“悱”的状态 ,发现问题的内在因素 ,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明确问题的正确结论和应用 .习题的教学更能体现这一模式 ,下面是笔者对一道浮力习题教学的探讨 .题目 如图 …  相似文献   

14.
贵刊2005年第4期刊登了王安军老师“对一道教材习题的讨论”一文,对教材中的习题及其答案进行了商榷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杨振永 《数理化解题研究》2005,(10):47-47,F0004
例1 在地面上用ν0=20m/s的初速度将小球A竖直向上抛出,与此同时在它正上方距地面高h=60m处的小球B恰开始自由下落,问两球在空中是否相碰?如相碰,何时相碰?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探究知识、方法的能力,激发求知欲,现行初中数学课本中,不少习题内涵丰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不同寻常的作用和丰富的教学价值.因此,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一道刚体力学习题,给出对此习题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许多教辅资料都选用了这样一道习题:用细线把两个质量未知的小球悬挂起来,如图1所示,今对小球α持续施加一个向左偏下30°的恒力,对小球 b 持续施加一个向右偏上30°的同样大小的恒力,最后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相对位置可能是图2中的 (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