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10月19日至21日,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参与主办的"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国际论坛在河北省邯郸市隆重举行,来自中、日、韩、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从赵国历史人物及相关事件、汉代赵国政治经济、汉代赵国思想文化、邯郸历史文化等五个方面交流讨论了"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推动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赵文化研究日新月异,尤其是战国时期赵国研究成果颇丰,赵国其他历史阶段的研究稍逊。汉简,为研究西汉时期的赵国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笔者以一批西汉时期赵国汉简为本体,首先对其进行局部复原,断代和定性,其次梳理出西汉赵国与边境的军政关系,最后分析汉简对研究西汉赵国社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于赵国灭亡的原因,学界通常从赵国政治的两面性进行解释,认为主因是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并存导致的矛盾.基于政治结构价值体系,从深层、中层和浅层三个层面依次阐释赵国灭亡的原因,即其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不彻底的政治制度改革、政治文化及其反作用的共同影响导致了赵国的灭亡.  相似文献   

4.
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都城邯郸是我国的一座重要古都。而赵国在建国与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建有多座都城。在对之开展的研究工作中,侯仁之院士对赵都邯郸城之组成及各相关部分功能与建成时间所作之论述虽具有基石作用;但不论是赵都邯郸各部分之功能、始建年代与历史时期之变迁、古都文化,还是赵国都城究竟有几座、由何处徙都邯郸、赵国都城文化传承与影响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以推进赵国史、赵文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关于赵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研究的角度,对赵国史研究在中国上古史研究中的地位、赵国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赵国历史文化的特点等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着力阐明了赵国史研究的重要性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从赵文化的渊源和内涵,赵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诸子思想、人物等方面,综述了1987年以来赵国历史文化研究成果,有助于研究者对研究动态的掌握.  相似文献   

7.
从赵文化的渊源和内涵,赵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诸子思想、人物等方面,综述了1987年以来赵国历史文化研究成果,有助于研究者对研究动态的掌握。  相似文献   

8.
先秦两汉时期的赵国前后存世600余年、立都邯郸500余年。仅汉代赵国就历时400余年,是研究赵文化作为地方封国历史的重要阶段。然而,这一阶段跨度日久、史料遗阙、王位更迭、废立频仍,结合古代典籍文献与现代学者研究从而较为细致地梳理、编次、考订和补阙,进而更好地展现汉代赵国的历史面貌,为更加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汉代赵国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赵国青铜文化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国青铜文化遗存分布地域主要在晋太原盆地、冀中南石家庄、邢台、邯郸地区及冀西北代地,这也正是赵国统治的中心地域。越国疆域从越襄子立国初具规模至武灵王时期空前扩大,号称“地方二千里”。上述地域始终是赵国统治的腹心地区,其所发现的青铜文化遗存无疑是赵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也一定程度反映了赵国青铜文化的繁盛和广布。其主要内涵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产工具、杂器及青铜雕塑等类,其冶铸、装饰工艺和造型、纹饰艺术等方面居于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0.
首届中国·邯郸"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国际论坛"于2014年10月19—22日在古都邯郸隆重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70余位专家学者云集邯郸,共同探讨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会议期间,与会专家从军事、地理区域、历史人物、文化、碑刻、宗教、土地制度、编年等诸多领域对汉代赵国期间的文化进行了探讨。会议中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交流与讨论,不仅全面地展现了邯郸地域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而且推动了邯郸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公孙龙和荀子同为赵国人,生活时代也大体相同,但公孙龙所秉承的更多的是赵国思辩文化传统,所以,他的名学思想缺少功利色彩和政治理想;而荀子所秉承的更多的是带有治世性质的实用文化,其名学思想以明天下大道为目标,倡导的是"别同异、明贵贱"的治世文化.  相似文献   

12.
公孙龙和荀子同为赵国人,生活时代也大体相同,但公孙龙所秉承的更多的是赵国思辨文化传统,所以,他的名学思想缺少功利色彩和政治理想;而荀子所秉承的更多的是带有治世性质的实用文化,其名学思想以明天下大道为目标,倡导的是“别同异、明贵贱”的治世文化。  相似文献   

13.
邯郸享有"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美誉,赵国成语典故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本文从丰富精彩的赵国成语典故中,归纳分析了赵文化精神的内涵,同时简要阐释了赵文化精神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做出的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孙乾博 《天中学刊》2012,27(5):86-89
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的军事实力大体相当,但在政治改革、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赵国的民族融合水平不如秦国。赵国最终被秦国所灭,这其中固然有政治、经济、军事战略等因素的影响,但民族融合的好与差、快与慢,也是事关两国发展命运和盛衰的关键。秦国关于民族问题的立法,大多为后世王朝所继承或借鉴,开创了我国古代民族问题立法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赵国诸子思想在先秦诸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赵国诸子可称为诸子中的“巨子”级的人物。荀况、慎到、公孙龙等人,还有其他兵家,纵横家等。这些赵国诸子的思想主张,大多具有法家或兵家的思想倾向,几乎看不到有鲁文化中的仁义礼让、温柔敦厚的纯儒家理论。以往学者虽然肯定了赵地思想家及其思想,但忽略了对于涌现这些大师级学者的赵文化原因的探讨。从赵文化的二重性,“四战之国”的地理位置,三晋是法家的策源地,赵文化的实用性等方面初步探讨了赵国诸子思想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荀子出自赵国,少年立志,游学四方,返赵国助战议兵,主"一民"之道。荀学孕育于赵文化沃土,以"隆礼""重法"之特色而永垂史册。  相似文献   

17.
荀子出自赵国,少年立志,游学四方,返赵国助战议兵,主"一民"之道.荀学孕育于赵文化沃土,以"隆礼""重法"之特色而永垂史册.  相似文献   

18.
独特的赵国历史文化孕育了公孙龙独具一格的名辩学说。概括地讲,赵氏的尚贤之风是孕育公孙龙名辩学说的肥沃土壤,赵氏思辩的处世哲学是公孙龙名辩学说的实践基础,赵国历史上的崇法传统是公孙龙名辩学说的思想源泉,“兼爱、非攻”的文化影响是公孙龙名辩学说形成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代地原本是代戎活动的区域,战国时期一直处于赵国的治下.赵国对代地先后采用了设立封君、设置郡县、归边将统领以及流亡后成立代王国等统治方式,各种统治方式下赵国都给予代地相当大的自主权.这种策略总体上是成功的,使得代地为赵国成为军事强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山西、河北等处先秦的赵国辖地内,有着许多流传千年而不息的民间传说和民俗风情。综观这些地方风物和口碑,无一不体现着人们对战国时期赵国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爱憎情感,尽现着赵文化的独特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