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魏平城时代是拓拔鲜卑墓葬文化面貌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其原有的文化特质逐渐退居次要,日益广泛地吸收了其他部族或民族的文化因素。随着北方的逐步统一和各地区移民的迁入,平城地区越来越显示出多种文化因素集聚的现象。本文对这些文化来源的组成、作用及相互影响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平城时代晚期墓葬文化复归晋制的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2.
公元5世纪的平城是丝绸之路东端的中心城市,平城尤与萨珊波斯具有紧密而直接的联系,平城出土的中亚与西亚金银器与玻璃器印证了这一史实,这些联系直接促进了北魏玻璃工艺的发展,并对隋唐文化的繁荣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3.
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进而统一北方,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影响至深。平城及其京畿所在的大同盆地是内蒙古高原与山西高原的接合地,因盆地用边有多处山口,形成天然关隘,而为古代游牧族进入中原之通道,战略地位异常重要。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等游牧民族纷纷入塞南下,大同盆地是各民族南下中原之枢纽,鲜卑拓跋部经过力微、猗卢、什翼犍等几代首领的努力,向大同盆地进军,奠定了北魏建都平城的基础。到十六国后期北魏建立,拓跋硅利用该地区独特的战略地位,击败周边诸多政权,由此南下中原,建都平城,完成了统一北方的伟业。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分析平城政权的财政是如何实现自身的平衡的。认为其主要方法是"以支定收",是"支"的对象绕开国家财政部门,自己直接去解决。着重分析了军费和官俸两项最重要的国家财政支出项目是如何通过自我消化来完成平衡的。  相似文献   

5.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引起了代北勋贵的强烈反对,甚至发展到以武力对抗和另立朝廷。废太子恂虽未参与平城兵变,但却遭诬陷而被杀。废太子恂被杀,是孝文帝执政后的一桩冤案。  相似文献   

6.
北魏平城时期佛教的复兴与北魏士大夫居士关系极为密切,在宗教信仰上他们与帝王找到了一个新的结合点,形成以皇室为中心,以士大夫为群体的居士团体;他们是平城时期佛教复兴的赞助人,幕后人。  相似文献   

7.
民户大迁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然而史家多注意西北各少数民族内徙和“永嘉之乱”后北民南迁的情况,对北魏的移民活动留意甚少。本文在对北魏移民做概括性介绍的前提下,着重论述北魏政府对移民的处置措施。文章认为:北魏移民总数达500万人,构成复杂,流向呈内聚性特点。北魏政府对移民的处置主要有四种情况:对自发移民纳入郡县体系;对京畿移民实行“计口授田”;对北镇移民实行双重管制;对移民上层中的汉族地主阶级予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8.
北魏都城平城是我国古代"发展时期"的一个重要都城。北魏平城规模巨大,宫观林立,苑囿广袤,是我国都城中民族融合的典范。从平城都城制度的滥觞,内外城规模与建设,郊外景观,经济与生活等方面,论述了平城在中外都城史上的影响与地位,提出以平城为主体的大同是中华民族团结之都,是我国著名大古都之一。  相似文献   

9.
北魏前期的平城时期铭石书风与后期洛阳时期的造像记、墓志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是二者也存在着明显的承接与延续关系。本文试图从两个时期的碑刻的列举,比较风格的异同,分析其原因,剖析字体书风背后的历史信息与比较深层的书学价值。本文认为,平城时期有一些铭刻作品写得相当成熟,甚至可以与洛阳时期相媲美。这对于我们重新界定平城时期书法铭刻的价值与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5世纪后期,欧亚大陆丝路东段的商胡与僧侣、教团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北魏灭掉北凉后,丝路东段贸易中心从河西姑臧转移至平城,河西佛教僧团也一并移到平城,丝绸贸易和大兴佛事对物资的消耗是北魏迁都洛阳的重要经济因素。北魏迁都洛阳后,大批西域商胡来到洛阳从事丝绸贸易,而洛阳的北魏工商货殖之民与官僚权贵从繁荣的丝绸贸易中赚取了大量财富,他们随之将赚取的大量黄金珍宝等投入到兴造寺塔等奉佛活动中,使洛阳和中国北方佛教大盛。而西域商胡、北魏各界投入到奉佛活动的大量黄金等贵金属物资,与欧亚丝路西段拜占庭、波斯、嚈哒及粟特商胡间的战争和经济往来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高欢取代尔朱氏之后,控制了六镇的主要势力,但是他所拥立的孝武帝却与不愿投靠高欢的官僚、尔朱将帅结合,谋求阻止高欢对洛阳朝廷的控制。在高欢的压力下,孝武帝逃往关中,寻求宇文泰的支持,于是西魏政权建立。高欢在懊悔之余拥立新帝建立东魏。东魏北齐在军事上主要依靠六镇军人,所以六镇军人的驻扎地晋阳就成为都城之一。东魏政权的这一特点吸引了关陇地区部族势力的投靠。高欢为了军事安全将朝廷迁往邺城,但河南豪族和洛阳官僚对此并不理解,因此投靠西魏。这些西逃的势力牵制了高欢的军队,充实了西魏政权官僚队伍。  相似文献   

12.
北魏的内河航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魏内河航运的发展首先得力于造船业的发展,北魏造船业的发展和北魏早期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有着颇多的关系,而且随着北魏的向南发展逐渐发达,为了水路的畅通,北魏时期还对以黄河为主的水运通道进行了疏通,北魏的内河航运虽然说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得到真正的大发展,但在孝文帝之前,即达到一定的规模,漕运粮食等战争物资到洛阳以及南方前线是此后内河航运的重要内容,黄河水运的开通是保证北魏政权兴盛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北魏政治制度由原先胡汉杂糅的二元政治体制向魏晋以来的汉族政体转换,并通过三次较大变革使北魏政治体制逐渐南朝化,政治制度的转型推动拓跋鲜卑由部落联盟走向家国一体的帝制时代。经济体制主要由军事掠夺和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化,农业税收占据北魏财政收入的比重居于主导地位标志着经济转型的完成,而经济体制的转型又引发诸多新矛盾产生。北魏文化的转型就是拓跋鲜卑抛弃本民族旧有的语言、宗教信仰、服饰、发式、丧葬习俗等而全面向汉文化靠拢,对周礼的吸收与运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北魏文化转型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14.
北魏宗正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以来的九卿制度在中古时期完全衰落,并逐步被三省制度所取代。但是宗正卿的职能在北魏时期却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和延续,这为日后封建王朝的宗室管理提供了可资效仿的范式。北魏统治者出身北方游牧民族,他们能够独辟蹊径引入中原王朝的宗正制度,并依据华夏纲常对皇族进行系统地改造和管理,表明其封建宗法化进程的加速。  相似文献   

15.
北魏教育体制有官办的中央、地方学校和众多的私家学校;教学内容以儒学为主,但又有突破,并形成多元化格局.北魏教育对北魏社会的汉化和民族大融合及隋唐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末五代徽州的北方移民与经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方志家谱资料,论述唐末五代徽州北方移民的迁徙路线、定居点等基本状况,考证移民家族的大概数字,探讨经济开发、古村落的创建,证明唐末五代是徽州社会经济发展的转折时期。  相似文献   

17.
北魏宦官主持参与的佛教寺院建设和造像工程主要有三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其他工程;立僧尼寺。他们修建寺庙并不完全出于宗教目的,更主要是政治目的;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决定其在寺庙修建中的特殊地位,致使建筑规模宏大,装饰华美。宦官们在建筑、规划和雕刻等方面的特长,为其扮演将作大匠角色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从游牧迁徙到北魏建国,再到北魏灭亡,畜牧业一直是鲜卑拓跋族的传统经济门类,其在一百多年中,经历了早期游牧阶段、中期固定牧场阶段和晚期衰落阶段。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为北魏军事战争提供了战马等军用物资,在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同时,也影响了鲜卑族的饮食、服饰和居住习惯,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畜牧文化。  相似文献   

19.
北魏作为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在进入中原地区之后,除了原有的祭拜自然神之外,接受了汉族的一些文化传统。统治者祭拜境内的名山大川,普通百姓则祭拜本地的名山。为了赢得中原民众对其政权的认同,从定都盛乐开始,鲜卑族就不断地以汉族历史上的名人作为祭拜对象。  相似文献   

20.
北魏在制定国号时,还没有考虑土德运次等相关问题.当国号确定以后才借鉴曹魏政权的土德礼制.而且,为了融入汉文化的思想体系,道武帝自认是黄帝后裔,并编撰出相应的传承系谱.同时把黄星和神兽作为北魏的土德祥瑞,以此宣传君权神授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