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的“用”字是一个常见的“中介”动词(Vm),也是个有灵动词。但是并非凡是“用字句”都出现“用”字,因为“用”字在汉语句子中是时隐时现的。文章首先对“用”字在句中的隐现问题作了详细的讨论。然后又指出,由于汉语“用”字有复杂的语义内涵,所以不同句中“用”字的翻译方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法上看,“教教材”是动宾关系,“教”是动作,“教材”是对象;“用教材教”足偏正关系,“用教材”是手段方式,“教”是核心动作。不同的语法关系标志着不同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3.
解析几何是数形结合的科学,其显著特点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用“数”的准确澄清“形”的模糊,用“形”的直观启迪“数”的计算。  相似文献   

4.
在语言的长河中,“我”从不被人重视,因为“我”貌不惊人,是“短词小字”,但“我”在口语中使用频率却很高。见面时用“我”,分别时也用“我”,请人吃饭时还用“我”;形容有生命的东西用“我”,形容无生命的东西同样用“我”。总之“我”是被人们广泛运用在很多场合的一个词。  相似文献   

5.
尹四青 《英语辅导》2002,(11):30-31
population是不可数名词,意为“人口”、“人口数”。用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问人口多少,英语中只能用what,而不能用how many或how much。“人口多”为large population,“人口少”为small population。people是集合名词,意为“人”、“一般的人”不用复数形式,但用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复数。用how many问人数多少,用many和few分别表达people的“多”、“少”。如:  相似文献   

6.
一、“以”字用法索源。“以”(),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作ued”,像把形。金文作像人用。《说文》:“以,用也。”《玉篇》:“用也,意也。”因此,它的本义是“用”和“认为”的意思,动词。在古汉语中,“以”的常见用法是作介词,使用频率高,仅次于“于”。介词“以”是由动词“以”虚化来的。当句子中的“以”带有宾语(宾语有时可以省略),并且它的后面又有谓语Z心词(主要是动词)时,它便与所带宾语组成介宾词组作谓语中心词的状语,有时用在谓语中心词后作补语。这时,它就退居为句子的次要成分,由动词虚化成了介词。“以”…  相似文献   

7.
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让学生少走弯路”“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是我们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这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最佳教学效果”。然而,这种“少走弯路”“防患”的目的仅仅在于熟练掌握,这当然是需要的;但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来衡量,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简单是真理的标志”为准则,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对费尔马大定理进行证明。提出了“勾股性质定理”,并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审视乘方数,用“纲举目张”的成语解释直角三角形,拳拳匠心圆,足足创意方。  相似文献   

10.
英语有它自己的表达方式,学英语的方法很多,真可以说是处处留心皆学问。今天,让我们学一学“Thisisa……”这个句型。⒈“this”是指示代词,“这个”的意思,与它相似的是“that”(那个)。⒉它们的复数形式分别是“these”(这些)、“those”(那些)。⒊在这个句型中,还要注意“a”“an”的用法,“a”用在以辅音音素开头的单词前,“an”用在以元音音素开头的单词前。⒋还有,要特别注意:“this,that”后,用“is”,“these”,“those”后就一定用“are”而且要加名词复数。考试中出现的将句子变成复数形式就是这样变的。记…  相似文献   

11.
谷轶 《河北教育》2005,(10):28-29
冷静地反思几年语文教改中的“创造性思维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作文训练是“沸点”,现代文阅读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热潮中的“冷点”,相比较而言,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往往更喜欢施行“权威性教学”,教师独霸讲台,用一种“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的方法,满堂串,满堂灌,刻板地逼着学生按同一个方向,用同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的备课已从“备教材”走向“备学生”,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其实,备教材与备学生并不矛盾,备教材是备学生的重要手段,关键是教师不能为教材所限,要学会“用教材教”。笔者认为,“用教材教”主要是指教师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所涉及知识进行深挖与拓展。下面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的曲辕犁为例,谈谈自己在备课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3.
何明延 《学语文》2008,(6):44-44
单单词朝着双音节词发展,这是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然而现在尚有少量从占汉语沿袭下来的单音同.其生命力仍然很强,它们与双音节的同义词并存着.如“已”和“已经”、“经”和“经过”.“现”和“现在”、“可”和“可以”、“将”和“将来”等。这种语言现象,为写作的人提供了选择词语的余地。当一组这样的同义词供你选择时。你是选用单音词还是挑用双音词呢?如果没有根据语言的环境,也就是文章语句前后的具体情况,只是追求语言精炼而选用单音词,比如用“已”而不用“已经”.用“经”而不用“经过”,将给语言造成障碍。让我们先看用“已经”的几个例句。  相似文献   

14.
这里所谓“本文”类词,是“本文”“文章”“笔者”“作者”“我们”等词语的统称。此类词,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中是否允许其作主语?目前比较倾向性的意见是“避用”说,即在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中不允许用它作主语。但从写作实践看,不但一般学术期刊所刊论文摘要时见“本文”类词作主语,而且一些名家所撰、名刊所刊论文也不乏其例。之所以如此,一是“避用”说所赖以为据的“编写文摘的注意事项”给写作留下了空间;二是更有表达的需要;三是也有宜写宜读的优势。因此,无论是从写作实践上看,还是从理论上看,“避用”说都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论文摘要应以完成其使命为终极目的,至于写作中是否使用人称、使用什么人称作主语,似乎不必过于拘泥和纠结。  相似文献   

15.
有效教学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师生的永恒追求.学生的精准学习是小学高段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必要路径.文章首先用软件分析“可视”学生学情,再用策略实施“可视”提质控量,最后用样本追踪“可视”学习成果,以促进学生学习更精准、思维更开放、能力有提升.  相似文献   

16.
“分”“份”是常用字。使用频率甚高,但人们常会临笔踟蹰,吃不准该用“分”还是“份”。香港为“身份证”的用字问题,曾经展开长时间的争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官方倾向于舍“份”取“分”,但遭到不少人的反对,某些知名人士还发起了所谓“护边运动”,要保留“份”字的单人旁。1997年12月10日,特区政府临时立法会举行投票表决,结果赞成用“份”的14票,反对用“份”的30票,弃权7票,“减边派”战胜了“护边派”,但在实际运用中。至今尚未定于一尊。  相似文献   

17.
广西藤县教师进修学校龙文余老师问:“撤销”和“撤消”这组异形词,用哪个规范呢 ?一些有影响的书报刊物中,有的用“撤销”,有的用“撤消”,这又如何解释呢 ?  答:异形词,有的专家称为“异体词”,是指社会上并存的同音同义而在书面上不同形的词,如“撤销”和“撤消”。换句话说,异形词只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书面形式,它的范围不可随意扩大。例如把“林阴道”写成“林荫道”是不符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是在写别字,不是异形词。“哎呀”与“啊呀”不同音,“礼拜”与“星期”不同义,它们之间都不是异形词关系。“眼泪”写…  相似文献   

18.
一、“书声琅琅”与“鸦雀无声”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这次语文课改对课堂上的朗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教师满堂灌、用繁琐分析代替学生阅读的现象得到了克服,语文课堂出现了“书声琅琅”的可喜景象。但也产生了另一种偏向,那就是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个人阅读,用朗读代替默读。我们常看到课堂上有教师这样要求学生:“齐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显然,这“齐读课文”的方式与“思考问题”的目的发生了冲突。  相似文献   

19.
“真”与“用”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维度,通过对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状况和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理性的回顾与反思发现,以往的研究中存在着“真”与“用”疏离的现象,而恪守求“真”与求“用”并举的科学精神,是发展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文章中更多地使用“教育研究”一词,而避免使用“科学研究”或“教育科学研究”,这并非是疏忽或语言应用的个人风格,而更多地可以看作我对教育研究的一种观念。因为,在哲学范畴内,科学与人文是可以也是应该和谐地统一着的,而在实践的研究领域,科学和人文又在观念中被井然区分。为了避免误解和争论,教育研究不要用“科学”来为“研究”做定语。其实我们不妨将科学研究分解成“用科学方法进行的研究”和“用科学态度进行的研究”,这样,就会淡化诸如“教育研究是否是一种科学研究”的争论了,因为,用科学态度进行的研究不也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