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教育要把学生带入美的世界去进行“美点寻踪”,对美文进行欣赏品读,设计一些有创意的美读活动,语文教师首先应使自己成为美的设计师。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较高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鉴赏,既是帮助学生感受、理解、赏析语言美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能力培养,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对语言这一审美对象的期待视野,当语言能满足其需要时,就能形成审美认同,产生审美愉悦。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鉴赏呢?一、情境渲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品味赏析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渲染气氛,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在语言文字中所倾注的深情。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教师紧紧把握住课文感情…  相似文献   

3.
贾海红 《生活教育》2014,(18):63-64
美文就应该美教,语文课就应该充满语文味。经过实践探索,笔者认为美教策略有三:找准集美点,美读训练中"美点寻踪";巧设主问题,实现集美欣赏的层次性;想象创造,巧破诗文教学鉴赏难点。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区别的标志 ,就是书声朗朗 ,朗朗书声。如果没有读书声 ,几乎就不是语文教学 ,所以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学法。朗读 ,朗 ,指声音清楚、响亮 ;读 ,指读书、念文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 ,叶圣陶称之“美读”。美读教学则通过由语言再创造文字语言中的艺术形象 ,把文本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 ,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与作者心灵感通 ,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 ,跃出纸面 ,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 ,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染熏陶 ,因此 ,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美读 ,首先感知语…  相似文献   

5.
[教学创意]此课的教学创意是:美文涵泳。按“说美感——读美文——悟美点——写佳作”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首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要求把生活中观察感受到的某种美好的人、事、物说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然后让学生带着需求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及主旨,感受“白妞”令人叹为观止的演唱艺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重点指导学生揣摩领悟作者是如何将无形的声音之美生动形象地再现给读者的,让学生在反复的涵泳中,心有所获。最后,鼓励学生运用所悟之法进行练笔,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去消化、吸收、创新…  相似文献   

6.
【设计意图】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情真意挚的美文。“美文需要美教” (韦志成语 ),因此,对这首词的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   1.美读。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词中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也通过学生涵泳诵读,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美。   2.美赏。首先要找好切入点。《雨霖铃》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绘画,它需要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使它有形可观,这样才能进行审美教育。加上柳词情景交融而形成意境美,因此,把赏析这首词画意美作为教学切入点同时又是课堂教学重点。赏析拟分三层: 1.意境赏析——词中的…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真正展现语文课堂的美,让学生时时处处都感觉到语文是一个美丽的花园。一、深情诵读,体验美在阅读和讲授课文时,我们自己首先应该受到感染,该亢奋时,昂然动情;该悲壮时,慷慨淋漓;该委婉时,和风细雨,丝丝缕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拨动学生内心“美感的琴弦”,引起情感共鸣。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的美,不只是教师读,还得让学生读起来。教师是审美指导的引导者,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深入意境,去主动关照诗文作品中的生活,去具体地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在自己的情…  相似文献   

8.
吕虹 《辽宁教育》2010,(3):34-35
传统语文教学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中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课文”即不离开“篇”的整体意思和主旨来分析课文,要始终把“篇”作为感知课文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杜绝繁琐分析的有效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点深刻地阐明了阅读课文首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全文。那么,我们通过哪些途径带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呢?我认为,要以“读”为手段,找准文本的特点,带课题疑惑感知、看课文插图感知、循文章主角感知、抓文本主旨感知。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审美主体 ,引导学生从审美对象中择取审美表象 ,并与联想、想像融为一体 ,而形成新的审美意象。在语文教学中 ,我以“导审”的身份出现 ,使审美主体的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产生审美的情趣 ,激发美感并提高了审美能力。一、带领学生变换角度去审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称得上是美文。对于这些课文如果只是简单地分段 ,写段意 ,或是教师“满堂灌” ,那么美的文章就不再成其美。因此 ,教师要很好地利用教材 ,发挥教师这一审美中介的主导作用 ,引导审美主体去发现、挖掘、感悟文中的美。让教材中的审美信息…  相似文献   

10.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以优美、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词析句,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尝试探索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我采用“读”与“悟”相结合的教学法,按照“自读感知———选读自悟———精读感悟———赏读自得”四个环节来设计这节课。一、自读感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  相似文献   

11.
一、阅读,教师指导好小学生的朗读小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扫除知识障碍,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一是指导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响亮,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破句。二是读课文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切不可让学生读上一遍就草草收兵,让读书仅仅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课文之美,读出语言之美,读出生活之美。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一味地让学生  相似文献   

12.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所以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定为教学目的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就是中学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通过对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美、感知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以造就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个性、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的一代新人.现行语文教材中,适于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课文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在情感,使他们去真切地感知课文美的所在,就能激发他们的审美愉悦.例如,梁衡的《晋词》,语言优美、流畅、生动,把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介绍得形神兼备.对这样的课文,在讲清必要的语文知识后,就应以教师动情的朗读,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随作者畅游晋祠.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表明,美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同时,也能较好体现德育为首的精神。我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具体做法,有以下三个方面: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一、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讲授中学语文中思想性强的课文,从感情入手,首先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与文中的人物(或作者)同  相似文献   

14.
王彩霞 《广西教育》2014,(41):49-49
正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内容丰富,蕴涵着作者深切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读课文,带着丰富的情感去细细品读文本中的语言,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深刻感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引领学生品读课文呢?一、换词比较,品词语之美妙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的运用更是妙不可言。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经过仔细揣摩、推敲得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词语的比较、推敲中理  相似文献   

15.
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由一株紫藤萝引出对生命的思考,这种观察、感受、联想、思考对人的启迪是显而易见的,但要理解这一点对初一学生仍有一定难度。文中提到的“文化大革命”,对初一学生来说也是完全陌生的。为了让学生能读懂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品味感悟,我设计了“走近文本”、“走近作者”“、走近生活”三个教学环节,从而达到“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的教学目标。一、走近文本1.感知课文内容。在师生共同声情并茂的朗读之后,采取“美点寻踪”的方法,请学生找出文中的“美点”。2.赏析精彩…  相似文献   

16.
现行的语文实验教科书,选入了大量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这些优秀散文不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亮点”和“动情点”,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语文学科性质和散文特点,对散文进行“美读、品味、欣赏”三步教学法,注重审美教育、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感知美、品味美、鉴赏美的综合能力。一、美读课文,感受美美读的形成最直接地来源于朗读训练,美读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声传情,通过语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急缓,把语言中包含的情、理、意、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吸引读…  相似文献   

17.
内地西藏班学生汉语基础差,作文水平提高得慢,一直是困扰许多语文老师的难题。按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要求,一册书六个单元,只能完成六个作文。笔者认为,仅按单元来进行作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常言道:多读胸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必须把课文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怎么才能使二者有机结合呢?一是模写。经典课文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背景,读熟,读透,教师再加以点拨与赏析,使学生受到感染,领悟妙处,然后引导学生模写。下面以《紫藤萝瀑布》为例加以说明。这篇课文含蓄深沉,文质兼美,除了花的描绘,还融入个人的不幸、祖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师怎样充分利用现行语文教材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鉴赏议论文中的美,从而达到较好的教书育人的目的呢? 品析词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议论文教学要正确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发现、感知其中的美。例如,岑桑的《失败  相似文献   

19.
[教学创意 ]此课的教学创意是 :美文涵泳。按“说美感———读美文———悟美点———写佳作”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首先 ,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要求把生活中观察感受到的某种美好的人、事、物说给同学们听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然后让学生带着需求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课文内容及主旨 ,感受“白妞”令人叹为观止的演唱艺术。在此基础上 ,更进一步 ,重点指导学生揣摩领悟作者是如何将无形的声音之美生动形象地再现给读者的 ,让学生在反复的涵泳中 ,心有所获。最后 ,鼓励学生运用所悟之法进行练笔 ,在具体的写作实…  相似文献   

20.
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的综合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深入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片段,或全篇地去对课文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和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用,挖掘出文章力透纸背的内在美。一句话,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勇于突破常态,敢于创新,善于去挖掘课文的内在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