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行星组曲》第二乐章——金星,在乐器编制上木管组仍沿用了四管编制,但去掉了铜管组,同时加入钟琴及钢片琴等色彩打击乐器。从编制上看,不难发现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火星》的那种粗犷、气势的庞大形成鲜明对比。木管组的四管编制和色彩打击乐器的加入,进一步说明此乐章音乐的柔和及色彩的丰富。正是这种柔和的音响与丰富的色彩,给人带来一种和平、宁静的联觉想象。  相似文献   

2.
陈善华 《学语文》2002,(6):15-15
“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听潮》中这个提挈全文的句子启示我们: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是这篇作品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确切地说,就是要使学生受到作者对“海潮音”的审美情趣的感染,学会欣赏这个“伟大的乐章”并认识“海的美”,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一、由于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必须高度重视朗读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才能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积极活动起来。指导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是:  相似文献   

3.
此文是对笔者以《示众》为契机摄取到的关于《呐喊》、《彷徨》一种意义结构的补充论证,笔者认为,在“沉默鲁迅”的《怀旧》以及日记(1912年至1917年)中同样可以看到在《示众》和《呐喊》、《彷徨》的其他作品中存在的一种意义结构,即《呐喊》、《彷徨》富于层次地呈现着鲁迅审视下的20世纪中国现实——一个“生民苦难—社会黑暗—生命虚无”的世界。笔者认为鲁迅的这一思想建构虽则显露在他1918年后的文本中,但却生成于鲁迅的“沉默”时期。  相似文献   

4.
同桌的你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老狼的这首《同桌的你》用淡淡的旋律、简单的歌词道出了校园生活中最令人怀念的一个词——同桌。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在“俗化”《西厢记》 (1)的同时,又“雅化”了《水浒传》 (2),张竹坡评点《金瓶梅》时,已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明确提出“市井文字”与“花娇月媚文字”并举之说。但张竹坡之着眼点仅限于艺术技巧,而未于《金瓶梅》具有的社会文化特质做明显揭示。小说是形象的成长史 (3)。《金瓶梅》正是通过“雅”“俗”之间的变化笔法,揭示了中国历史上这样一个时代:资本的原始积累正在进行,而积累的资本又在畸形发展的商品经济中找不到正当出路,资本的力量冲击着陈旧的社会,变异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和观念——这是一个世纪末的转…  相似文献   

6.
曾瑞祥 《高中生》2012,(7):11-11
1.李白好用夸张手法,却并不使人感到言过其实,如《将进酒》一诗中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和“烹羊宰牛且为乐,——”。2.“——,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这是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故垒西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由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联想到有关的历史人物,这是相关联想。“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由“愁”想到江水长流,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联想。“——,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因时令、月色而触景生情.这是因果联想。  相似文献   

7.
《圣经》,英文名为TheHolyBible,由古希伯来民族文字写成的《旧约全书》和用希腊文字写成的《新约全书》两部分组成。它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部文集。记载着耶稣降生及其传道、受难、复活的一些传说,其主要思想是“人如何摆脱罪恶.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完善,最终归向上帝”。《圣经》中的主要冲突是“善”与“恶”的冲突,上帝与撒旦的冲突是核心,这一点从《圣经》开篇《创世纪》起就不断体现出来,亚当、夏娃因为受到蛇的诱惑而偷吃禁果是这种冲突的第一次。此后,《圣经》中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是这种善与恶的原型情节冲突的再现。《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它不仅是英语的文化源头之一.而且是英语习语的宝库。  相似文献   

8.
李志建 《江苏教育》2006,(10B):10-11
苏教版第七册第六单元包括3篇课(《诚实和信任》、《珍珠鸟》、《九色鹿》)和一个练习。《诚实和信任》叙述了两位车主妥善处理反光镜被碰碎这起小事故的过程.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珍珠鸟》描写了人鸟相亲的动人历程,告诉人们“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九色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调达背信弃义,结果受到惩罚的故事。“单元练习”设计了“读读小故事”——《两兄弟卖酒》;积累一些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等。综观本组教材,就会发现编的意图是围绕“诚信”这一主题的。  相似文献   

9.
王立辉 《现代语文》2014,(10):44-45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了刘亮程的两篇散文,一篇是必修一里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一篇是《现代散文选读》中的《寒风吹彻》。这两篇文章都选自于其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在介绍刘亮程或做课外延伸阅读的时候,不少教师都认为刘亮程是乡村牧歌的吟咏者,他笔下的黄沙梁就是世外桃源,用以和城市文明对抗。往往有例为证:“住在村东头的人,被早晨的第一缕光照醒了,这是一天的头一茬阳光,鲜嫩、洁净、充满生机。做早饭的女人,收拾农具的男人,沐浴在一片曙光中,这顿鲜美的阳光早餐,不是哪个地方的人都能随意享受的。”(《村东头的人和村西头的人》)还有“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语,把一滩草惹笑了。”(《剩下的事情》)确实,这些句子里呈现出来的自然与人的轻松、自在、和谐的关系,就是《桃花源记》里的“良田美池桑竹”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剩下的事情》后面的文字:“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激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就在同一篇文字里,就已经体味出这乡村的荒凉和人生的苦痛。  相似文献   

10.
2020年6月21日《新民晚报》上刊登的《〈护士日记〉一台好戏》一文有如下句子:《护士日记》的编剧、著名剧作家陆军……写道:“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与人类文明进程相伴相生的天灾人祸作殊死较量时,都不能仅仅以牺牲无数人的生命与尊严为筹码,而是要由社会的科学、良知、秩序、担当与奉献的合力来共克时艰,决战决胜。”  相似文献   

11.
《逸周书》中的《武寤》篇是歌颂武王伐纣事迹的《大武》乐辞的第二乐章“再成而灭商”,即《宿夜》。《武寤》是诗歌,描写的是武王伐纣前夕的情景,与《书传》记载的《宿夜》的内容相同,而且《武寤》全诗18句72字,比现在已经确定的《大武》各乐章的字句都多,与《宿夜》在《大武》中的重要地位相当。  相似文献   

12.
张珠飞 《中国教师》2009,(16):37-38
午饭后.我习惯地开始批改学生的日记,只见聂心洁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晚上,我把《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读过之后,看到课文第1页的最下面有一行小字:“作者冰心。选作课文时文字有改动。”  相似文献   

13.
作为当代文学史上引人注目、创作丰硕,始终保持活力的重要作家——王蒙的一系列作品反映了前进道路上中国人民所经历的坎坷艰难,作家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一直乐观通达、充满激情。近年推出的《王蒙自传三部曲》,被人称为“一个人的国家日记、一个国家的个人机密”,更是凝聚了王蒙一生的生命体验,其间有两首《感怀》(七律)就像两颗璀璨的夜明珠,  相似文献   

14.
以雷锋的“德”激学生的“情”——《雷锋日记二则》课文分析及教学建议□湖北武汉汽车工业大学附小阮郁兰一、分析教材,确定重难点。《雷锋日记二则》(人教版六年制语文第六册)是第二组教材的一篇重点课文。这两则日记的文字比较浅显,但包含的道理比较深刻,学生不易...  相似文献   

15.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一所载“《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的文字对孔子《诗)教具有重要意义,“乐”应为“《诗》乐”,“文”指“《诗)的文采”。“《诗》志”、“《诗》情”和“《诗)言”构成孔子《诗)教的三大核心内容。孔子籍《诗》培养个人的社会文化知识、情理涵养和辞令谈吐,由“志”——“情”——“言”的过程是君子以《诗》入学由浅至深、由内修至发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不写日记     
不知什么时候起,爱上了文字,大片大片地落下生活点滴于日记上。中学时代的一位班主任曾对我说:“日记就是你们的记忆。保存好这些日记,长大后再看,会让你回忆起很多很多……”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过程中,我偶然发现“师”和“归”两字用部首查字法查找时,两个字的部首不相同,但从字形上看这两个字的部首应该相同。而《现代汉语词典》把“师”字安排“|”部里,而把“归”字安排在“ヨ”部里,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连数天,我反复查找各种语言文字书面的书籍,终于发现这是一个部首归并的问题。自东汉许慎创立540部首将汉字归类以来,汉字经历了许多变化。许慎在著《说文解字》时,主要依据小篆字形,把同一形旁的字归在一起,称为一部“。师”字在“币”部“,归”字在“彐”部。许慎的以形旁编排文字的方法,千百年来一直为编篡字书的人所…  相似文献   

18.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多年前,老狼的那首《同桌的你》如今依然在耳边回荡,简单的歌词道出了校园生活中最令人怀念的一个词——“同桌”。  相似文献   

19.
笔者认为,背诵、续写《雷锋日记》只是“纸上谈美德”。  相似文献   

20.
李振德 《学子》2003,(2):52-52
美国心理学家巴尔肯曾举办过一次“青年宴会”。他要求到会的人各写一篇《自传》。一个满脸沮丧的青年人交给他一份只有3个标点的《自传》:一个破折号“——”,一个惊叹号“!”和一个句号“。”他凄然地解释说:“一阵横冲直撞:落了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有完蛋!”巴尔肯立即在他的“自传”上加了3个标点:一个顿号“、”一个省略号“……”一个大问号“?”他热情地鼓励这位自暴自弃的青年说:“青年时期是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