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洛加才让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9,(1)
《格萨尔王传》是藏民族最伟大的一部英雄史诗。作为一部流传百世的文学巨著,它是整个藏民族集体智慧之结晶,它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仅仅从某一个方面去研究,还远远不够。史诗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仅是它具有神奇的传说、优美的语言和众多感人的文学形象。就整部史诗而言,它被广泛传颂的最佳因素,还是它完全体现了民族优越感和坚强不屈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3.
韩伟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21(2):69-72
文章以《格萨尔》史诗的几个典型文本为研究对象,以史诗所蕴含的幻变母题为研究个例,进行了较为深刻细致的文本分析。文章通过对幻变母题的深入剖析,从更深层意义上凸显了史诗的价值,也为史诗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5.
谭玉良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2)
蜚声世界文坛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简称《格萨尔》)。是反映该民族形成和发展的一部大型文学记录,也是该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重大历史事件的艺术概括和再现。也是该民族的“传奇故事”和“圣经”。藏文达一百多部、一千多万字、篇幅超过世界上任何一部著名史诗的《格萨尔王传》,不仅是该民族的“百科全书”。而且还是该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标本展览馆”和具有永久价值的“全民族的经典”。但是,在两百多年来的《格萨尔》研究中,围绕着《格萨尔》是史诗还是神话史诗的争论,延绵迄今,莫衷一是。因此 相似文献
6.
陶铖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8,(5):160-161
《格萨尔》作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首,日益为文学和文化研究者所关注。史诗是百科全书,是文化宝库。《格萨尔》文化由宗教文化、人本文化诸多因子构成。本文以文化为视角,对《格萨尔》的文本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地透视,以期将该史诗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从创作至今已有1000多年,是目前仍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口耳相传的活形态史诗。目前,《格萨尔王传》已流传到世界上大约40个国家和地区。对其进行研究的人遍布全世界,已形 相似文献
8.
9.
薛锋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40-41
通过对《格萨尔》的深入解读,体味其中的原生态体育文化,并从体育文化元素的丰富性、种类的多样性、文体一体性、传承性等几个方面对书中原生态体育文化的特性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0.
《格萨尔》作为藏族传统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发挥着传承藏族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将对藏族现代教育产生深刻影响。文章旨在强调新时期应充分发挥其实际存在的文化启蒙功能和教育作用,批判地吸收《格萨尔》中的积极成份,用以推动藏族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贺·宝音巴图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萨满教“万物有灵论”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基本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之英雄主义精神和生死观的生命线 ;萨满教“三界说”在《江格尔》里体现了“神本文化”;而萨满教的控驭行为 (巫术 )则反映了《江格尔》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过渡的状态。在此基础上 ,作者提出史诗《江格尔》的基本故事情节的产生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 相似文献
12.
《狂人日记》是一部民族新人诞生的精神史诗。发现黑暗、发现吃人与被吃的荒诞、发现自身背负四千年重担而又在绝望中求生的狂人,以其难以摆脱的被吃焦虑、心灵挣扎的复杂心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赎努力,谱写了心语、对话、独白、呐喊的史诗乐章,并采取剥掉语言的外衣直取本义的形式构筑了更高意义上的象征体系,从而获得了读者整体认同,但其作为现代中国人精神史诗的解读远未完成。 相似文献
13.
谭玉良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1)
本文依据史料论述了“格萨尔实有其人”的依据,以证明《格萨尔》具有与世界史诗”记录对一个民族的命运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歌颂重要历史人物业绩”的这一相同的本质内涵。进而指出否定《格萨尔》史诗地位的错误倾向,以再现《格萨尔》史诗的原真风貌,从而巩固它在世界文坛上崇高的史诗地位和肯定它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南加才让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13(1):12-14
“史诗”研究中,剖析解疑的多棱性,内容所指的多元性,衍生出光怪陆离的上层建筑和驳杂的人景观。本在兼顾《格萨尔王传》这一奇葩瑰丽的枝蔓的同时对力促其标世的土壤给予在哲学层面的关照,触摸深层结构下社会意识形态在史诗上的斑纹流痕,探寻其得以问世的终极关怀,认定《格萨尔王传》是在特定的多极背影响下大众集体无意识的升华再现,是高于普通社会理念的深层意识的共性证观。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史诗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以西方的史诗概念来衡量东方农业民族的史诗。史诗本应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诗体叙述。对于东方农业民族而言 ,农业史是史诗的重要内容 ,土家族的《摆手歌》提供了东方农业民族史诗的范例。据此 ,《诗经》中讲述周人的起源史、农事史、迁徙史、西周开国史的叙事诗 ,是周人史诗的主体部份 ,相关的颂神诗则是史诗的副歌。周族的史诗并非只有已经被人们认识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为数不多的几篇 ,《七月》、《周颂》、《大雅》及《小雅》中的部分颂神诗是周人祭祀祖先、演唱祖先史迹的诗歌 ,是周人史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吴均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
国内外研究《岭·格萨尔》史诗中,由于史诗的各种版本、抄本不断地先后被发掘、整理,被出版,被翻译为各种文字,促进了对它的研究逐步开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对于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已产生并将继续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它是我国各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的历史传统,在今天它将 相似文献
17.
许荣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史诗是一种巨构鸿制,气魄宏大的民间叙事诗。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形象化的民族史,史诗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有一批相当成功的作品。学术界对于外国史诗,历来研究者颇多,而对中国史诗只在近年来才有所注意,至于对中外史诗加以比较研究,更是少见。为此,我们试图以我国藏族伟大史诗《格萨尔》和希腊伟大史诗《伊里亚特》作一比较研究,从而对史诗这种文学形式的基本特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李郊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本文对我国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由此探讨了东方史诗流变中的特点。本文认为.在反映生活的方式上,《罗摩衍那》的建扬是神话式的,《格萨尔王传》是历史的;根据描写的内容看,《罗》突出的是个人主题,《格》则是社会主题;在艺术风格上,《罗》表现出温婉细腻的阴柔之美,《格》则具豪放粗犷的阳刚之气。二者的差异揭示出东方史诗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由神话走向历史,由对个人命运的述说转向对社会生活的描绘以及更具民间口头文学色彩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冯雪燕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11,27(2):109-113
本文通过对《门岭大战》事件与人物的分析,指出《格萨尔》全文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侠义精神,此精神在诗中体现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上是普世拯救的平天下之侠义精神,中是保全家国的齐家治国之侠义精神,下是救扶弱济困之侠义精神。并以上侠为主线,中侠为辅线,下侠为基础,三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0.
阿来的《格萨尔王》对西藏格萨尔王的传奇进行了重述。对这部作品从"重述的困境"、"说唱人的重要性"和"史诗的现代命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重述史诗时面临着双重困境,即一方面要保持史诗原有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要转成小说叙事。小说中说唱人的重要之处恰好可以解决这个矛盾,但阿来和说唱人的重述却向人们昭示了史诗及其重述的现代命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