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访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让不能说的人能说,让能说的人不能说。“能说”与“不能说”都由记者根据需要掌控。  相似文献   

2.
姜赟 《中国广播》2015,(2):94-95
"一次不实报道就能让农民桔子卖不动""一篇虚假新闻足以阻挡上市步伐""一波走偏的舆论竟能导致社会不敢扶老人",可以说,正是这种"新闻雾霾",把社会生活空间污染了。而污染源头,则是从一些媒体人的心灵蒙尘开始的。  相似文献   

3.
Peter已经不能再被称为是一个中国人,他的护照上"国籍"一栏标得清清楚楚:澳大利亚.但他执拗地认为,"拿了个外国证就说自己不是中国人,纯粹胡说八道".不过,他还是更习惯让人叫他Peter,而不是他的中文名. 离开中国20年,他习惯拿起电话先说"hello"而不是"你好",但一旦聊起天来,一口道地的京片子还是立刻"出卖"了他.如今在悉尼靠开出租车谋生的Peter,笑称自己是现代版"祥子",所关心的话题和他的北京同行们也几乎没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4.
他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你无法证明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但他的激情会让人觉得无法辩驳。他在北京的分公司叫"华佗论箭";他公司的年会叫"感恩论坛"。你可以叫他"中国包工头皇帝",他也乐于被称为"华夏第一狂人"。他说"我能一直狂下去,这才是真正的牛X。"  相似文献   

5.
"一次不实报道就能让农民桔子卖不动""一篇虚假新闻足以阻挡上市步伐""一波走偏的舆论竟能导致社会不敢扶老人"……行走在基层,总能听到不少人对新闻不良现象的吐槽。他们的微观感受,在媒体那里折射的正是道德滑坡的笔端、责任缺失的镜头和没有灵魂的点击率。可以说,正是这种"新闻雾霾",把社会生活空间污染了。而这个污染的源头,则是从一些媒体人的心灵蒙尘开始的。如何净化心灵?如何强化职业伦理?如何让道德约束刚性起来?新闻  相似文献   

6.
"迷信说/人不能/从湿衣服下面走过/晾衣竿割碎/深巷的天空/有水滴落/一个倚着拐杖挪步的老人/又能怎样/生长在陋巷/除了从这里进进出出/别无选择/日复一日/注定在这里摔倒/一生终了。"那是傅好文镜头中正在消失的上海景象。正是坐落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它很快就不复存在,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忘记它的理由  相似文献   

7.
"创意,是管理出来的。"这可能是一个让众多创意人不爽的观点,但才是"赢在创意"这个问题的关键。必须要有人能建立一个新传播环境中奏效的"创意机制",并娴熟地运营这个机制,我们才能说:"赢在创意"不是一句自我陶醉和自我安慰的空话。我们行业内的每个人的确活在"创意"这根救命稻草上面,但所谓"创意"到底是什么?"创意"是如何产生的?"创意"又如何产生价值?——这些问题绝不是高调打一针鸡血,或是低调喂一碗鸡汤能解决的。所以关于"赢在创意",咱们来说一些干货。  相似文献   

8.
卢粉艳 《兰台世界》2012,(16):22-23
邓小平曾经在南巡讲话中说过:"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毛泽东在莫斯科向中国留学生讲话时也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  相似文献   

9.
这里说"靓新闻"指观点正确、尺度把握恰到好处、题材出众、写作新颖,让读者看一眼就能留下痕迹,很久以后还能娓娓道来的新闻。这些新闻或因题材难得、典型;或因标题制作"鹤立鸡群"而动人心弦  相似文献   

10.
吴倩 《报林求索》2012,(9):164-164
<正>同样是"牌",含金量却大大不同。从重在参与到必须夺金,变味的到底是奥林匹克精神,还是媒体的良知?有人说,奥运让全世界放假17天,因为工作忙,这个体会倒是不深。不过感谢移动互联网,尽管不能守着电视看比赛,但手机上每天推送过来的讯息依然能让我们了解到奥运赛事的最新情况。于是,就在无意间看到了很多消息。其中有一条消息说,2012年伦敦奥运会金牌是奥运史上最贵的金牌,尽管不是纯金打造,但所含黄金仍有6克,一枚金牌总体造价大约700美元。  相似文献   

11.
“小平同志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来有学者提出能不能让大学民主走在前面。我们应该让学校更民主一些,更自由一些”  相似文献   

12.
我们常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新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标题这只"眼睛"来传神。"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好的标题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扣住读者的心弦。在报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高质量的标题显得尤为重要。文贵创新,标题亦然。但我们翻开报纸,"似曾相识"的标题比比皆是,鲜有新意。因此,适应读者的需要,让"活鱼"游进"标题"是标题创新的必由之路。那么,怎样才能做出"亮眼"的新闻标题呢?标题是新闻的核心,是作者对稿件的提炼和总结,它体现了作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我对于中宣部等五部门为什么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有着切身体会。曾经亲耳听到有群众说过这样的话,"这是记者来采访了,又是走形式来了"。更曾多次见过,电视同行将摄像机架好后,采访对象往摄像机前一站,态度立马就端了起来,所说的话不是官话、套话便是大量的书面用语。试想这种方式采制出来的新闻怎么能让人觉  相似文献   

14.
广播的听众不像报纸读者那么主动,他往往受到时空等诸条件的限制,不大可能一边听,一边回味思考.因此,广播电台的编辑记者应该尽可能为"说"的人和听的人提供方便,把"话"说得通俗些,让人家一听就懂.在所有的新闻传播媒介之中,广播是文野兼包,少长咸宜的.它的受众大概是最广泛的了.话说的通俗些,大家都能接受,说的难懂就要失去听众,新闻广播就很难克尽厥责了.著名劳动模范王进喜文化程度较低,他在学习的时候,把认识一个字,弄通一个词意比做搬掉一座山,他要翻山越岭去寻求真理,这种大无畏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艺不能自成为新艺。”所以说,能拿的,我们为什么不拿?关键是怎样一个拿法12005年,仅河南电视台一家举办类同“超女”的活动就有数个频道之多,都市频道的“超女”当然可算是嫡系。另外还有电视剧频道的“新声带”影视歌手大赛、经济生活频道的“梦想中国”、卫星频道的“少儿歌手大赛”、公共频道的“舞动中原”等。这里说类同,是从比赛的赛制安排来说的,从海选到晋级,从各省(赛区)到全国,这也是这类节目最吸引人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张婷 《新闻世界》2012,(9):61-62
谁能做出镜记者?首先形象要不错,说普通话能让人听得懂;现场有发现能力,知道如何利用画面展现现场;会采访,知道遇到突发事件如何积极应对;善于观察,知道在某一具体事件中,观众到底想知道什么;会表达,知道在镜头前如何让观众喜欢看自己的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17.
时统宇 《视听界》2013,(4):122-122
"边际效应"就是老百姓常说的"饺子再好也不能天天吃"。边际效应是指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经济利润,从而实现所谓的"帕累托最优"。按照"帕累托标准",如果经济运行已经达到最高效率时,一部分人要进一步改善处境,就必须以另一些人的处境恶化为代价。反之,当资源配置处于最低效率时通过改变资源的配置方法,至少可以提高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而不会使任何人的处境恶化。《中国  相似文献   

18.
自媒体的兴起让大家都能成为记者,独家新闻几乎不存在了。现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群众通过手机马上就能将事件上传到网上,这是科技浪潮时代下的特征,也让新闻摄影记者不能仅靠一台相机报道事件了。本文针对摄影记者该如何成为"跨界记者"进行探讨,"跨界记者"也将成为未来新闻报道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我是现代福尔摩斯,是一个让全世界凶手睡不着觉的人,其实我做的事情,只是为无辜的人洗雪冤屈,晚上睡觉能做一个好梦而已  相似文献   

20.
已经有蛮长一段时间了,在档案界,"征集"一词满天飞.前往他省他市他区的,奔赴西欧北美俄罗斯的,征集"达人"的足迹写满蓝天白云,密集得简直让人目不暇接.在许多国家级、省市级会议上,甚至专题研讨会上,"征集"已成当令"热词".在一些同行的嘴皮子上,"脱口秀"似的信口而出,满桌子"跑马".一些档案专业报刊也是不甘寂寞,大力鼓噪,跟风喝彩,让"征集"一说(臆说?)扯开篷帆,乘势招摇.一时间,众声喧哗,好不热闹.让外界、让行政区划内的主管领导,让许多不了解内情的人,信以为真,艳羡不已,误以为咱们档案界当真从全国、全世界搬回来不知多少好东西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