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进入私有制后,在传统的父权文化的统治下,女性的形象受到丑化和弱化。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女性得到了巨大的解放。可以说,没有妇女的解放就没有全人类的解放,妇女问题的解决和妇女解放程度的提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更高标志。  相似文献   

2.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一直致力于以她的小说文本消解父权文化。这不仅体现在莫里森的单部作品之中,而且纵向地呈现在她的诸多小说中。通过对莫里森小说文本的历时梳理,指出其消解父权文化的系列过程:揭示父权文化的危害、挑战父权文化男权中心思想以及摈弃父权文化的性别歧视思想。  相似文献   

3.
强大的父权和父系原则,构成了中国家庭形态、家族制度的基本框架.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家庭对于男性往往寄予厚望,作为整个家庭的话语者,男性在享有家族权利的同时,还应该负载起家族的使命,但是与这种传统要求背道而驰的是:明清长篇家庭小说的男性大都是以"败家子"的形象出现的,他们代表的父性神话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余华对文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理解为基础分析了余华前期先锋小说和90年代转型后的小说,并探讨了它们形成的原因。最后指出了余华的文学史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父亲形象在余华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创作时期、90年代的转型期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创作中都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在不同时期父亲这一形象所代表的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轨迹也反映出作家在不同阶段的写作历程与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6.
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余华一方面极力否定父亲形象,以此来反抗父权秩序;另一方面通过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集体失语呈视了潜藏于余华内心的父权意识。作者对于所谓的传统观念、父权意识本身存有悖论色彩。  相似文献   

7.
通过余华小说的文本阅读与比较,归纳出余华小说中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并结合前人对余华的创作思想和叙事手法的观点,阐述余华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化内涵,发掘余华所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意义以及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余华的先锋作品包罗了丰富的声音,其中值得关注的声音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小说人物直接发出的对白声、由叙述者描述的喊叫声以及因为暴力行为而产生的"暴力之声"。这三种声音在余华的先锋小说中分别起到了解构人物形象、重造时空和修饰语言的作用,推动了余华的先锋小说冲破叙事成规,因此对声音的摹写是余华在小说中运用先锋叙事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余华注重刻画孤独,展示人生鬼态,揭示出人性的丑恶。但又充满了家园之恋、故土情结和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在揭示一定的宿命主题时,以抒情的笔调讴歌了生命的价值,用流水的意象表现对生命的终极关怀,那种关怀是热烈、饱满而又奔放的。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余华早期小说之独特叙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以大量"真实"的细节构建故事,推动情节发展。这些"真实"的细节形塑了故事情节的荒诞性,拉伸了故事的张力,深化了故事的内涵。这种细节的真实与情节的荒诞的对立,是余华早期小说最为鲜明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运用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解读康拉德中篇小说《黑暗的心》。通过分析马洛话语下的女性形象,在父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女性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庸,或者被边缘化。作品中展现的性别政治观点,折射出作者康拉德受父权思想的影响,在性别的建构和人物的塑造问题上,塑造了二元对立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他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2.
刘琰 《语文知识》2012,(1):15-16
余华小说善于运用循环、偶然等手法,这些特点使余华的作品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3.
作家余华以其小说的先锋性品格引起文坛注目。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他的创作由对话语先锋意识的重视向写实传统靠近。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中,直视人类生存的苦难与忍耐,进行着充满人道主义温情的寓言式表达,表现出人类面对生存苦难和命运时灵魂发出的内在声音。  相似文献   

14.
卢焱 《语文知识》2011,(3):14-17,20
余华之所以成为先锋作家的代表,是因为其作品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并以此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深刻反思。余华以描述欺诈、诱奸、死亡为手段揭示人性丑陋和社会黑暗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人性荒原,更重要的是告诉读者,勇敢地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才能实现走出人性荒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李多林 《孩子天地》2017,(5):244-245
张爱玲是我国的著名现代女作家,她创作了很多散文和小说,她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身上都带有传奇的色彩和时代的印记。张爱玲的小说作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张爱玲将自己的经历渗透到小说作品中。张爱玲小说作品中女性身上都带有悲剧色彩,女性的婚姻、家庭、所处的时代对于女性命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研究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中悲剧的女性形象,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女性人文情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指出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对小说中悲剧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6.
凌叔华的小说以温婉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旧式女性和新式女性,向世人展示了世态的一角和高门族的精魂。  相似文献   

17.
甘浩  李群 《天中学刊》2002,17(4):60-62
余华在90年代以流畅的故事叙述、人道主义的文学主题标示其创作背离了他在80年代后期的先锋实验,一度被人们认为他在90年代丧失了先锋性。潜心研究余华此时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余华貌似回归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实质是以此介入当下文化语境,重新捕获读者的认同,利用大众趣味巧妙地传达其对现实的批判性认识,其小说的艺术形式依然承继了他前期的先锋探索。  相似文献   

18.
论鲁迅和余华小说的精神同构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鼻祖仍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坛。在直面人生、社会的价值问题和精神溯源的过程中,一代代的文人与鲁迅不期而遇了,新时期的余华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们的小说创作在认识论与价值观方面,在思想理念及深层的精神领域,在思维方式以及文学的表现方式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惊人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19.
宋艳 《文教资料》2007,(15):94-95
本文通过对苏童的代表作的深入分析,深刻地阐述了苏童小说中女性的悲剧起源:一方面,他承认男权社会对女性悲剧形成的外部因素,但是另一方面,他更关注女性自身所具有的弱点。正因为这个特点,才使得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充满了悲剧色彩。在苏童笔下,我们看到的女性形象丧失了传统美、女性之间相互残害、女性对男性的盲目崇拜,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苏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20.
"父亲"是余华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其先锋时期作品中挖掘"弑父"的俄狄浦斯情结,塑造出颠覆传统观念的丑恶之父,到上世纪90年代创作转型后,重塑善良的温情之父,反映了从"弑父"到寻父的转变。余华作品中父亲形象的流变背后蕴藏着形式与哲学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