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通高校女生体育锻炼兴趣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红 《内江科技》2008,29(6):27-28
体育兴趣是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学习或身体锻炼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它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自觉性、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我校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教学内容会产生兴趣的诸多因素,了解女生运动兴趣,注重激发她们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对如何提高女生体育兴趣和积极性进行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2.
余丽 《科教文汇》2008,(4):102-102,126
高职院校女生的体育教学宗旨是锻炼她们的身体素质,增长运动技能,培养她们的终身体育锻炼的运动兴趣和技能。旧的教学模式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因此学校要进行体育教学的改革。本文建议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进行选项上课。第二年,开展体育选修课教学。在这种环境下,针对女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开设适合她们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形体训练,交谊舞,拉丁舞等等。  相似文献   

3.
陈瑜 《知识窗》2014,(12):71-71
体育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体育训练。但是,在幼儿师范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偏低,对运动缺乏兴趣,造成体育教学互动性较差,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体育教学的前景不容乐观。鉴于此,本文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考虑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培养幼儿师范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这四个方面着手,阐述了提高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学的对策,以期提高幼儿师范体育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主动肌肉收缩对缓解运动疲劳的作用,对人体的适当运动对缓解肌肉疲劳有一定的调节指导意义。传统的分析方法基于蛋白质的分析方法,通过对于人体中蛋白质的详细分析和测试,推理出人体主动肌肉收缩对缓解疲劳的机理分析,但只是结果定性分析,没有详细描述机体的肌肉收缩详细过程。方法:提出一种基于主动肌肉收缩特性的方法,通过实验测试了三种不同运动状态所造成的疲劳程度,等长训练,等张训练,等动训练下的训练特性与相应的主动肌肉收缩特性,并且调查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于主动肌肉收缩下的运动疲劳缓解调节能力。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主动肌肉收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动的疲劳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疲劳缓解调节达到预期效果的比例在逐渐降低,同时主动肌肉收缩的机理特性也在降低。结论:主动肌肉收缩对缓解运动疲劳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6.
白雪 《今日科苑》2007,(10):145-145
在体育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正确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达到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高校体育教学对不同民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73名被试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高校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比较积极,且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对高校体育教学认知不存在显著性差异;②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目的主要体现在完成学校要求的学习任务和塑造健美形体;③体育课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习惯具有引导作用,体育课习得的运动技能与方法能指导他们进行体育锻炼;④高校体育教学在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鞠鹏 《科技风》2016,(5):75
学生的年龄主要分布在7-27岁之间,是身体素质、精力等最顶峰的时期,但由于课业负担重、运动形式单一等各方面原因,很多学生不愿意进行体育锻炼,对体育没有兴趣,而目前体育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体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十分必要,本文就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培养体育兴趣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吴健 《科教文汇》2008,(29):189-189
在我们体育教师正常教学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体育后进生,即在体育锻炼意识和身体素质方面较落后的学生,他们对体育锻炼和活动缺乏兴趣和活力,成绩停滞不前或较落后,长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往往进行体育锻炼都是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勉强动一卜,失去了体育活动的动力,虽然这部分人在我们的学生中不占多数,但作为弱势群体,绝对数字还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孙文婷 《内江科技》2011,32(8):63-63
对高校校园篮球文化进行分析,结合篮球运动在高校蓬勃发展现状,就高校体育应该如何通过校园篮球文化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进行研究,引导及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及意志品质,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学价值是体育教学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是在体育教学实践正式产生以后出现的。由于中西方体育教学确立的时间先后不一,且各自的历史和社会特点各异,因而,尽管存在一些共性的特征,但是却表现出不同的教学价值,体育教学价值的实现程度与教师、学生和学校领导密切相关。教师要通过情景兴趣等途径设计教学,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同时教学设计要充分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运动中都有所收获,在快乐的体育实践中实现体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仅仅依靠学生在校的1小时,还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运动的习惯。笔者利用"体育课外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课余体育锻炼,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反之,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不高的话,上课注意力就会分散,更谈不上主动积极地锻炼了。  相似文献   

14.
郑强芬 《内江科技》2007,28(5):32-32
本文结合软式排球运动的特点和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通过调查分析和总结归纳,认为软式排球运动不仅有利于促进终身体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和普及,而且非常符合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非常好的终身体育锻炼项目,在高校女生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燕文 《今日科苑》2009,(16):245-245
本文根据体育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指出未来体育发展的特点是:1、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2、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3、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4、健心健脑的新型的运动项目出现;5、体育的形式多样化;6、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未来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是: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有着无限的生机。在新课程改革中,多出一些思路和方法。学生对体育就会产生兴趣,积极性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体育技能、技巧就会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龚代华 《内江科技》2011,32(11):188-189
中职学生进入职校后把大部精力投入到专业技能的学习中,无瑕进行体育锻炼个别学生甚至把体育课当作负担,进而产生厌学情结本文结合笔者平时教学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就中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体育游戏是一种能提高学生体育兴趣的体育手段,它是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合理地改编和运用体育游戏对提高大学生体育兴趣,掌握各项体育技术、技能,运用体育知识能力以及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思想精神、积极勇敢等意志品质的锻炼都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1 对问题的分析1 .1 活跃课堂气氛与教学的关系体育课上的气氛是学生在体育课中情绪情感等心理特征的综合体现。它和课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条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体育教学中 ,只有认真研究教材内容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样的教法和练习手段 ,才能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课堂气氛。1 .2 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从生理学角度看 ,当学生参加有兴趣的体育活动时 ,人体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兴奋 ,造成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 ,心跳加快 ,使得体内血糖上升 …  相似文献   

20.
胡明武 《科教文汇》2009,(36):211-212
心理品质教育的影响是持久和深远的,它对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的人可以主动调节其个人的行为,有助于自己的成功。随着教育的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更趋于平衡。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再被理解为单一的身体锻练,而是更倾向于训练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重要的课题。良好心理品质的构建是可以依靠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来完成的。自信心的建立、坚强意志的培养、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形成、勇敢品质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良好团队精神等都离不开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