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服务承诺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将自我约束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机制。在法制经济的时代背景中,社会服务承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法律意义。服务承诺是一项民事要约行为,受到我国民事法律的调整与规约.同时,也受相关经济法律、法规的规范与制约。社会服务承诺制是一项既符合市场经济的时代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要求的管理机制,同时也是将服务行业导向法制化管理的最佳形式。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民意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代议的利益诉求在一定范围内与政府职能发生冲突,在二者的功能性博弈中通过厘清彼此之间的关系,建立服务型政府,调整政府心态,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的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3.
法律类社会组织的存在具有创新社会治理手段的重大价值。现实中,绝大多数法律类社会组织不具有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的合法身份。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法律类社会组织生存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和内环境中具有一些不利因素。改善这些不利因素,才能促进法律类社会组织发育成长。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社会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意识的增加,新社会组织开始兴起。然而我国在新社会组织的法律规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在其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与限制方面立法不足。本文通过对新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实现方面的法律现状和困境的研究分析,借鉴国内外法律现状,提出了在社会管理视角下完善我国新社会组织法律规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和发展目标,要求在构建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并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组织的经济功能.公民社会组织的强大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完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促进经济组织多元化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及培训,扩大地区劳动力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6.
经济法学者对经济法的产生时间存在分歧,可以分为两类观点:一类观点认为产生于古代社会;另一类观点认为产生于资本主义阶段。笔者认为经济法作为一个法律部门产生于古代社会。因为经济法产生的含义就是指经济法律部门的产生,但经济法律文件、经济法律规范与经济法律部门是同时产生的。经济法产生不以生产社会化或垄断的出现为前提,国家社会经济职能是国家固有的,从国家产生就具有,并不是以后才具备的。经济法体系中所包括的一些法律子部门在古代社会就已经产生了。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是表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部门。围绕着这个主题,本文试图说明,经济法产生的历史条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法制化的需要,是国家经济职能的变化和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这一点在我国有着宪法依据和政策依据。作为部门法基础理论,经济法表现为从经济规律———经济机制———法律调整机制的转化过程,并且表现出其所特有的法律调整方式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社会中间层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法主体,以其特殊的劳动参加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财富的创造,应该受经济法调整,享有经济法权利,但是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社会中间层组织的法律权利规定并不完善,因而我国应该尽快完善这方面的立法,为发挥社会中间层组织的最大效用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9.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在现代法治社会下逐步形成的民众意识和民本思想,它表现为人们对于"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在现代中国社会,公民意识的培育已然是时代赋予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大学要充分发挥教育引导功能,营造公民意识的良好氛围,要鼓励大学的公民社会组织的建立,倡导和参与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经济关系表现为三种形式:民事经济关系、商事关系、国家调节经济关系。它们发生在不同领域,具有不同性质和特征,需要不同的经济法律调整,由此形成民法、商法、经济法。三者各具特色,共同构成调整现代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障立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各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情况下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能否得到合理调整,市场竞争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矛盾能否妥善解决,变革中的我国社会能否持续稳定。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实际,按照社会公平负担、各种形式并举、国家宏观管理等原则,尽快建立并完善以社会保险法为核心、以社会救济法为补充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实现社会保障的权威性、统一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控制初探黄家滨关键词市场经济,社会控制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控制的新特点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不是单纯的经济运作形式的改变,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总括起来,新经济体制在六个方面与旧...  相似文献   

13.
企业职工行政处分是现代企业制度中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管理机制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界对企业职工行政处分的法律性质认定不清,而将其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的法律性质相混淆。本文旨在澄清企业职工行政处分的法律性质,还其社会组织内部自律性调整形式的本来面目,通过契约途径达到自我约束的管理目的。从而理顺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理想,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丰富多彩,其共同特点,一是站在社会现实的对立面,从与社会现状相反的方向去构想,表现出鲜明的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情绪。其二,这些理想中的社会,不是从国家的政治法律、行政组织等方面去设想,而是与之相反,是没有王治的“无为”世界,那里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追求一种自然无为、和平安逸、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所谓民办学校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国家企事业组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学术团体,以及公民个人和私营企事业等社会力量为办学主体,用非公用资金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对这种办学行为,国家统称之为社会力量办学。民办学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与市场才能共同成为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才可能形成计划性教育与市场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新格局。我国宪法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16.
自从研究经济法理论以来,我先后提出过四种理论观点:"结合论"、"纵横统一说"、"分合论"、"社会基本矛盾论"。它们所处的时期、阶段不同,名称也有异,但主旨思想和理念却一贯始终,30年不变。在东西方经济法产生、形成上如果找不出共同的原因,它就无规律可言,就无法形成统一的经济法科学。现代经济法产生、形成的一般条件有:社会化的大生产和发达的(或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即现代市场经济;有组织管理经济职能的现代国家机器;有公法与私法结合的综合系统调整经济的现代法学理论思想和法律体系。经济法理论所主张的划分和确立法律部门的标准有两个: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经济法主张主客观标准统一论。此外,有关法的基本原则、主旨观念、调整功能等,也都可作为进一步划分和确立法律部门的标准。自1986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草案)的说明》公布后,经济法界发生了"守纵去横"的倾向,过度强调国家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的"国家论"成为经济法理论中的最强音。如果没有国家介入经济生活,就没有经济法。但我不同意"国家论"过度强调国家的绝对主导作用,过度漠视企业的基础地位。搞纵横分裂、想让经济法偏安于"纵向"一角是没有出路的。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据重要一环,是国家治理从"自治"、"互治"到最终实现"善治"的重要途径。社会组织可以激发社会的活力提高应对危机的水平,将公民参与国家治理的途径合法化,有效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社会组织能够协调相互背离甚至冲突的利益,并在一定规则的基础上实现多元主体的良好互动和互相协作,共同克服政府管理"失灵"的世界性政治难题。广州市政府颁布的《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办法》总体上非常有改革精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社会组织法律制度未来的改革方向。但当前《广州市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工作细则》(征求意见稿)中非法组织标准仍显保守,有待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18.
一、由经济法制转向经济法治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发展的根源。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直接影响着一定社会的经济秩序和社会安全。因此,作为最具强制力的社会规则———法,自产生以来,就担负着调整经济关系的职能。这既是其重要作用之一,也是其产生的原因之一。通过对经济关系的规范、调整,就可以使统治者在经济领域的意志得以实现,在经济领域的地位得以巩固,从而获得统治者所期待的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安全。由此,在国家和法律产生以来,历史上所有的政权组织无一例外地、均以法律手段对经济关系进行了直接或间接…  相似文献   

19.
社会企业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欧美国家的一种新的组织形态,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宗旨,以社会公益为使命,运用商业运作模式,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它既有别于政府、企业,也有别于非营利组织,是一种介于公益和营利间的企业形态,是社会公益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也日益成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机制和社会救助的新理念、新思路的产物。目前我国的社会企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应从完善法律环境、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支持社会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治形态中,通过体制和组织的力量,形成党、国家和社会“三位一体”政治权力关系。但在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动摇了党与国家、党与社会关系的传统基础,带来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合理调整三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便成为我国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