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带领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职责。除了使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有效外,我们还更应关注孩子的课余生活,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54岁的顾秉林,是清华大学当选的最年轻的院士之一。在骄阳似火的夏日,我采访了他。 不幸中的幸运者 顾秉林的父亲是冶金部建设公司的总工程师,四海为家。顾秉林从小也就跟着父亲走南闯北,随着各地楼房一座座地拔起,他们的家也就“安在了车轮上”。一次又一次地搬迁,总是在不断适应新环境下生活,这使顾秉林形成了包容的性格和宽阔的胸襟,培养了他在新领域里求同存异的延伸中发现“新大陆”的乐趣,也铸就了他在逆境中求发展、求创新的品格。也许正是这种生活的积淀,才使他最终成为“文革”那段不幸历史中的幸运儿。 机遇只偏爱有…  相似文献   

3.
这次又有幸在“全国第三届作文研讨会”上听了他执教的《一个______的早晨》的作文指导课,再次感受到他那精湛的教学技艺。于老师究竟使用了什么“魔法”将学生的思维一次次激活,使学生欲吐为快,畅所欲言?笔者发现于老师很善于将生活引入课堂,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库存”,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诚如叶老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于老师正是在“开源引流”上独具匠心,才使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动,不吐不快。  …  相似文献   

4.
苏东坡是我国的文艺全才。他早年就熔铸了儒道释三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的“超然于物外”的思想。贬谪惠州后,虽然受经济、个人情感和政敌攻击的三重重压,但他创造性地运用佛家思想,提出“无思”“无待”的思想,用于战胜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难,并为惠州百姓做了好些好事,使他晚年的人生价值得到升华,从而达到了“自觉白度”和“觉他度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是抗战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他创办晓庄师范和育才学校的政治目的都是为了把日本从中国赶出去,把学生培养成抗日救国的小战士。他组织“国难教育”和“战时教育”以及出游欧羡二十八国都是在宣传抗日救国。他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抗战教育”上就是战时教育理论,即“过抗战的生活,受抗战的教育”,“民族解放大学校”,“抗战教学做”三个方面,并使这三个方面为中华民族的中心政治任务——抗日战争服务。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审“丑”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一定意义上说,小说《金瓶梅》是一幅“百丑图”,西门庆集众丑之大成,他既是丑之主角,又体现出一种“否定的美质”。他不是概念化的丑角,而是“丑”王国中的“这一个”。小说在将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的尝试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其审“丑”过程中的明显失误,使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中掺杂了严重的自然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7.
心意卡     
我们班是寄宿班,孩子一周都生活在幼儿园里见不到爸爸妈妈。因此,孩子思念父母,父母想念孩子。怎样才能使这份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呢?我们便在《家长园地》中开设了“心意卡”。每周一家长送孩子来时,可献给他(她)一个小小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对孩子寄予的希望和祝福,使孩子感到父母爱他(她),仿佛天天跟他(她)在一起。周末时,老师和园长将孩子的表现及对他(她)的祝愿也写成“心意卡”送给家长。这样,家长不仅了解了孩子一周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而且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得到老师和园长的关心、爱护,家长就更…  相似文献   

8.
正在进行着的巡回演唱会,使大家看到了更加多变的张根硕的魅力,即将发行的新专辑同样收获了很多期待,当他再次到来时,让我们一起沉沦在他带来的心跳感觉中。中文歌曲再挑战对于“挑战”、“尝试”这一类的词语,张根硕是非常喜欢的,也在自己的事业中,生活中不断地付之于行动。  相似文献   

9.
刘根东 《江苏高教》2004,(5):109-111
“中国根”的情结使身在异乡的杨振宁对中国极为关心,他从“跨文化生活经验”出发。客观地分析了中美教育哲学的特点,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许多真知灼见。他提出中国应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育体制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成长,以培养大批的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一家公司与媒体联手,以“谁是你心中的英雄”为题,对民众进行调查,选出20位英雄。评选结果榜上有名的有:耶稣基督、现任国务卿鲍威尔、前总统肯尼迪、林肯、克林顿,其中还有十位“生活中的英雄”,尽管我们不太知其名,但他们的“英雄壮举”很耐人寻味,我们不妨了解一下:有一个名叫休·汤普森的军人,1967年参军赴越南作战,为了使美军包围圈里的9个越南平民免遭屠杀,他把枪口对准自己的战友:“你们开枪,我也开枪!”他的行为在当时遭到非难并受到官方调查,但后来五角大楼授给了他越战纪念章。他在“生活中的英雄”排…  相似文献   

11.
刘勰一生经历了由学者到官吏又到沙门的曲折历程。他务实关政的人生观使其本能地厌恶南人浮华文风,而他的“北人意识”又使其自然选定儒家文学观作为拨乱反正武器。但他不甘心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学者,他的最高目标是以文干政,驰骋“军国”。他张扬武德,既适应朝政需要,也表达了军功致仕的期待。在仕途的竞争中,刘勰的耿直个性和寒门出身,使他处于不利地位,断了仕路。出家,是他长居寺庙、长于佛理的经历和佞佛潮流影响的必然选择,是其“栋梁”梦的破灭。刘勰生平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开创了士大夫寺院读书的生活方式,还在于其学术与政治紧密相联,这种经世致用的中国传统学术特色,其优点是能减弱空谈,其弱点则易急功近利,取消学术独立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首人间真情的颂歌。主人公弗雷德的“灵魂”随小儿子的病故而“死”去。他生活变形,悲痛欲绝而不能自救。他期盼的能救他的“主”没有也不会降临,而小女儿玛丽安的一封“交寄天堂”的信却使他的“灵魂”“死”而复生。这与其说是一封“写到天堂的信”,不如说是对重温人间真情的温馨的执著呼喊。信上,运用  相似文献   

13.
夜读泰戈尔     
何俊 《湖南教育》2008,(11):9-9
蜜蜂世界里的工蜂,它的翅膀的每一次扇动,都使生活变得香甜。酿造“人学之蜜”的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呢,他的思想的羽翼每一次颤动,同样使人类的生活变得香甜。  相似文献   

14.
初见题目,只觉平常,料定其内容无非是赞颂父爱如山之类。果不其然,“他”身心俱冷,向老僧求助,老僧以三问重新唤起了“他”对父爱的感知。这些内容,虽表述形式新颖,但均在意料之中,按常理,接下来应写“他”就此幡然悔悟,重新感受父爱,重扬生活风帆。可是,作者笔锋却陡然一转,用老僧的一问和“他”的一悟,逼出这样一个主题:父母的爱,虽至真至深,而我们往往会漠视它,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真是语出惊人,“像重锤敲击”着“心灵”,使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杜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解是“连续阶段论”,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沿着“从生活到学科,再从学科到生活”的线索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了纵向组织,使之“螺旋式上升”。在任何一个年龄阶段或年级。杜威都把“直接源自社会生活的主动作业”、“发展科学方法和概念的实验活动”、“社会生活的起源、发展及其背景的实验活动”、“发展交往和表达技能的实验活动”这四类研究性学习活动横向地组织为一个整体,以同时地关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和人类文明的延续。  相似文献   

16.
在短小的篇幅中,创造意与境相偕,情与景相融的意境,王维无疑达到了极致。绘画、音乐给了他作诗的技巧,禅宗佛教给了他诗歌的灵魂。因此王维的诗歌有两个中心意象:“空”与“静”。诗人正是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情感,在“空”与“静”的审美境界中获得启悟,从而使诗人的个体生命摆脱了世俗的羁绊与困厄,完成了超越现实的建构,走向了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论教师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毕生从事人民教育事业,不断寻求中国教育改革之真谛,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广泛领域,提出了许多很有影响的真知灼见,至今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在他的一生当中,除研究和实践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外,也很重视教师自身的建设和修养。在他看来,教师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是“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的人。①他要“教人求真”。因而自身必须“学做真人”,必须在自身建设和修养上多下工夫,使自己真正能够享有“教师”这一光荣称号。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初步探讨陶行知关于教师道德的思想,以就教…  相似文献   

18.
论教育舒适     
“使生活舒适”是伦理学自当有的价值祈向,对教育而言,“使生活舒适”的伦理学祈向至少表达了两种诉求,即“教育如何使生活舒适”和“如何使教育舒适”。“教育使生活舒适”的要务是引领人回归生活世界,寻找失落的主体性;“使教育舒适”即要克服教育中的“人”的空场,“缘人情”建构新教育,这种教育应是历险的、创造的、闲适的、自然的。  相似文献   

19.
朝三洲 《师道》2003,(1):13-13
常常听到家长在这样教育孩子,“别人骂你,你就骂他!”“同学打你,你就打他!”“小朋友抢你东西,你就去报告老师,让老师好好罚他!”诸如此类“以牙还牙”的不让自己孩子吃亏的语言方式,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司空见惯了。但专家认为,这种为了点滴小事而敌视同伴、把别人当作防范对象的教育方式,恰恰会导致孩子品德的“发育不良”,会使孩子身心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同情心和善良心。日前,有专家呼吁,家庭教育千万别把孩子培养成难以融入社会的“大灰狼”了!心理学家认为,“性格即命运”。在过去缺乏竞争机制的计划经济社会中,人一…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是一个终生追求美的诗人。这一个性心理表现在他追求作品的艺术美、偏嗜女性美和沉迷自然山水美三个方面。郁达夫对作品艺术美的追求是对其在早年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自卑、孤独和忧郁心境的补偿和超越,这不仅使他以“美”作为创作的标准,而且使他在生活中时时处处追求“美”:偏嗜女性美是对“诗意”的女性的审美追求,沉迷自然山水美是其审美追求在生活中的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