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经历了男性化--女性化模式,双性化模式两种范式.研究认为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者具有最理想的人格特征和最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教育.  相似文献   

2.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及其对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经历了男性化——女性化模式,双性化模式两种范式。研究认为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者具有最理想的人格特征和最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教育。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调查了三所高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并考察了性别角色观。近10年来大学生与性别一致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大幅减少,未分化性别角色大幅增加;不同性别的性别角色变化有所不同,女性向未分化和双性化转变,男性的男性化类型降低,向未分化严重偏移;男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观以传统性别观念为基础,逐渐趋向双性化;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存在很大差异,女生期待的理想男性和女性双性化趋向突出,而男生期待的理想男性和理想女性更偏重传统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  相似文献   

4.
性别角色是幼儿不断社会化的产物,会对其成长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可以弥补男女幼儿性别角色中各自的缺失,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文章基于幼儿园幼儿展开研究,概括了这一阶段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一般现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等方面提出了一些促进幼儿性别角色健康发展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修订的性别角色量表对当前南京市小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的性别角色特征以双性化与未分化为主,传统占优势的单性化已让位于非单性化,未分化性别角色形势严峻.研究结果显示,并没有如社会所言,男生性格软弱、没有男子气概,女生过分中性化的明显表现.父母的学历是形成男女生性别角色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性别观念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以生理差异为基础,认为典型化的性别角色更加适合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男性化与女性化位于性别角色的两端,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是对立的。性别角色双性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定义和认识。近年来对于男女性别角色双性化的研究表明,双性化的个体在心理发展,社会适应方面更具优势。性别角色双性化这个主题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性别角色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问卷调查法,结合人格特质词分类法,对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的人生价值观和性别角色观进行研究。通过因素分析和社会心理学方法比较发现,男女的性别角色特征包含不同的结构和内容。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加深,但性别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文章针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现状,试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入手,对幼儿的家长和教师进行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现状研究剖析,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此项研究的目的在于对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性别角色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意见。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心理统计和跨文化比较等方法。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男性角色非常显著地多于女性角色。比例为4:1;职业差异明显,在职业种类及人数上男性多于女性;在形象上男性多处于主动地位,而女性则多处于被动地位;集体角色占13%,等于原苏联和高于罗马尼亚的比例;男女主角比例虽然小于多数西方国家,但性别角色偏见仍很严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双性化”概念的提出,性别角色的研究成为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性别角色类型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性以及社会适应等诸多方面。双性化和未分化两种类型,尤其是未分化型在大学生中的比例有增加趋势,因此,要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及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1.
关于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性别角色认同研究中存在不同的研究模式,研究模式的差异导致研究结果之间的分歧。因此,有必要从概念界定、研究工具和对象的选择及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明确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的理论机制,以对该领域研究进行科学规范。  相似文献   

12.
性别角色是儿童适应社会,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内容,3-6、7岁的幼儿阶段是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时期。儿童在习得性别角色的同时开始习得所处社会所固有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大量研究证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限制并阻碍了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更有益于心理健康、情绪情感、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适应。绘本是儿童普遍喜欢的儿童读物,绘本中蕴含的性别角色期待和性别意识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绘本阅读为出发点,探讨在教育中如何利用绘本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向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客家籍大学生性别角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钱铭怡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 ,对 5 3 2名嘉应学院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 :客家籍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结果与钱铭怡等人的研究非常相似 ,与广州地区大学生的调查研究结果也无明显差异。这表明所用量表信度、效度较高 ,同时也说明客家籍大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与大学生群体的发展是一致的。本研究结果表明 :客家籍与非客家籍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无显著差异 ,本科生与专科生、文科生与理科生在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上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性别角色心理社会化发展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性别角色心理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影响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的心理过程,对它的研究主要从青少年性别角色认同中的焦虑、性别角色认同中的偏向、性别角色认同中的较严重偏差现象等三个方面进行,并应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5.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分析,阐述了性别角色双性化的优势和培养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必要性,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并提出改变传统性别角色观,对儿童进行双性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对性别角色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对性别角色特点、性别角色与人格、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梳理发现:性别角色特点表现在类型方面、研究的特殊群体方面、跨文化方面,性别角色与人格、心理健康各因素相关显著,性别角色的类型对人格、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家庭因素对性别角色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角色是以生理为基础、文化为背景的社会认可或接纳男性或女性应表现的行为模式。生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及认知发展论均认为家庭是儿童最先接触的生活环境,也是对儿童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实证研究证实家庭因素对个体性别角色的发展确有影响力,但是结果的百家争鸣,无法进一步提升性别角色的理论。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跨文化的研究,研究对象要扩大到不同年龄段的被试,研究的变量也要尽可能涵盖一些重要的家庭因素变量,并做不同变量交互作用的分析,同时还要进行研究结果的元分析和建立家庭因素对性别角色发展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212名中学生及其父母为被试,考察父母的性别角色平等态度与孩子性别角色平等态度、性别角色的关系。结果发现:男生比女生、男生的母亲比女生的母亲更认为男女是不平等的,而男孩的父亲与女孩的父亲在性别角色平等态度上没有差异;父亲、母亲的性别角色平等态度与孩子的性别角色平等态度有显著的正相关;父亲的性别角色平等态度与孩子的性别角色没有显著相关,但母亲的性别角度平等态度与孩子的女性性别角色有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性别角色冲突是指个体社会化的性别角色行为模式对自己或其他人产生消极影响的心理状况,性别角色冲突会对男性青少年压力的感知、负面情绪的积累和危险行为的选择甚至心理发展水平与功能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家庭教养环境和同辈群体环境是影响男性青少年性别角色冲突形成的重要因素。未来须编制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研究工具,考察中介变量、调节变量的影响,引入纵向研究,探讨性别角色冲突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20.
当前,愈演愈烈的青少年性别角色模糊化现象,使得校本课程开发将性别角色教育纳入视野具有较大的必要性。学校中固有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教材中的性别偏见、教师性别比例结构失调等因素,均不利于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作为同一性认同危机的青少年的性别角色模糊化现象,需要学校教育不断进行理念上的更新,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特征,结合校本课程的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校本课程的全方位开发,从而实现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的正常社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