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文汇》2006,(8):11-11
近年来在内地行情看涨的香港高校再成热议话题。面对香港高校报名人数持续上升、高分考生青睐有加的事实,有人惊呼:香港高校魅力超北大、清华;有人忧心,香港高校“掐尖”,北大清华削弱竞争力;有  相似文献   

2.
《教育现代化》2006,(8):4-4
随着香港高校进军内地招生市场和“北大清华沦为二流说”争论的深入探讨,抨击北大清华等内地高等学府的言论网上盛行,但发泄式的指责毕竟是义气用事,图一时口舌之快。更为重要的是,在学者、博主等狂轰乱炸的背后,是他们对北大清华等著名高等学府大学精神流失与削弱的遗憾与惋惜,是想让他们明白“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证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让他们能够重新反思,寻回削弱流失的大学精神、缺失的人文情怀和干净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3.
近来,有一个现象挺有趣:就在一些舆论近乎“妖魔化”以分数选才的时候,由分数排队排出来的高考“状元”在高招中仍然抢手。在内地的北大清华将高分考生几乎尽收囊中的大格局基本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今年香港高校“抢”走了一些省份的高考“状元”,有人便惊呼“狼来了”。而北大清华一方面对“被扫为二流”之说不屑一顾,另一方面却又强调多数“状元”并未“肥水外流”。  相似文献   

4.
方立新 《教育》2006,(8):18-18
近来,有一个现象挺有趣:就存一些舆论近乎“妖魔化”以分数选才的时候,由分数排队排出来的高考“状元”在高招中仍然抢手。在内地的北大清华将高分考生几乎尽收囊中的大格局基本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今年香港高校“抢”走了一些省份的高考“状元”,有人便惊呼“狼来了”。而北大清华一方面对“被扫为二流”之说小屑一顾,另一方面却又强调多数“状元”并未“肥水外流”。  相似文献   

5.
在今年的高考招生中,作为中国大学标志符号的北大清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围堵。上海的复旦、交通大学首开中国大学自主面试招生的先河,在高考还未进行前就率先录取了大批“尖子”。而香港8所著名高校,今年更是获准在内地大举扩招抢夺“精英”,众多的状元英才们纷纷放弃北大清华赴港求学。北大清华,不再是众多高三学子的唯一目标!在九月进入高三的同学和更多的后来者们,又该如何完美地实现“人生的第一跳”?《课·高》特别约请到了几位2006年的高考精英,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为你解读成功的秘诀。也许,当2007年的高考来临时,你真的可以有不选北大清华的很多理由!因为,中国数十年铁板一块的传统高考招生模式,已经开始熔化了!  相似文献   

6.
八面来风     
《教育》2007,(19)
香港高校澄清内地考生就读港校的误解●近几年,香港高校凭借国际化教学、良好的教学设施和丰厚的奖学金横空杀出,与北大清华等内地名校争抢优质生源。通过几年招生,他们一方面惊喜于内地生源素质之高,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当年的  相似文献   

7.
2007年,香港高校内地招生再掀"抢劫"狂飚,又一批内地高考"状元"和优秀高中毕业生,抛弃了北大清华,走进了香港的大学校门。今年,8所获政府资助的香港公  相似文献   

8.
2005年高考北京理科“状元”陈秀野拒绝清华大学,远赴香港科技大学学习,引发“北大、清华顶尖生源流失”的讨论。2006年高考结束后,携优良教育机制和高额奖学金的双重优势,香港高校在内地的火爆招生阵势和“掐尖”做法以及“鲇鱼效应”,引起部分教育界权威、社会人士和学者的担忧。“北大、清华将被香港高校扫成二流”的观点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旅美学者薛涌接连在博客中抛出《北大清华要甘当二流》《香港的大学招生为何偏爱穷人》等文章加以回应,声称如果北大、清华不放下“一流”的架子,以平常心为学生服务,那么香港高校取代北大、清华而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势头将难以阻挡。“北大、清华沦为二流论”引起了轩然大波。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都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论争无休止,然而事实是。据新华社报道,2006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人数及生源质量均创历年新高。香港大学等八所香港高校在内地计划招生1300人,而内地报名人数却突破三万,录取比例大约为1:23。其中仅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四所高校就招收了约900名内地优秀考生。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热,给众多考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使多年来内地沿袭已久的高考招生格局为之一变。[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打开电视机,是一个境内外都看的电视台,连主持四个人,论题竟是:“北大清华不如港大?”心头一震。去年在本栏(详见本刊2005年9A)曾经谈过所谓“港大拒收状元”,当时是港大在内地招生,传闻有11  相似文献   

10.
招生冲击波揭去“皇帝”新衣几个月前,我写了《香港的大学将把北大清华扫为二流》一文。随后,北大清华就和香港诸校展开了激烈的高考状元争夺战。如今尘埃落定,刚刚进军大陆的香港诸校显然胜出一筹。虽然北大方面声称北大清华的调档分数高于香港的学校,但他们忘记了,高考分数是北大清华录取的唯一标准,对香港的大学则是参考分数。香港的大学敢拒绝大陆的状元,北大清华则以多招状元作为还击香港高校的武器。香港一个学校最多招200人,北大清华则招几千。在这种条件下,状元却几乎大家平分。其实,眼下几个状元的走向还不能说明太大问题。大陆学…  相似文献   

11.
资讯     
北大清华携手搭建“职桥网”,开创高校网络招聘新模式;辽宁省举行第三届毕业研究生就业双选会;荆门市启动湖北首次“人事局长校园行”活动;江西:切实措施促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  相似文献   

12.
香港各大学今年扩大在中国内地招生的动作不仅动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奶酪”,更使人质疑内地大学的教育体制和竞争力。有学者日前发表文章说,香港在硬件、师资以及就业和出国深造等教育优势,以及丰厚的奖学金,将吸引内地最优秀的学生赴港就读,今后内地的一流学生将争相竞争香港的大学,“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大学扫成二流”。“二流说”让北大、清华以及中国教育体制再度受到舆论的责难。人民日报社主管的《江南时报》近日发表署名文章说,作为百年名校的北大、清华,它们的声誉已遭多方质疑。文章指出,中国大学的弊端主要包括:学官不分,资…  相似文献   

13.
:“寒门学子”难圆北大清华梦、读书无用论在社会底层蔓延;“寒门学子”输在了起跑线, 向上流动通道越来越窄。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在招生政策上对农村生源进行 了倾斜,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公平。然而,这些倾斜政策是基础教育不公背景下的补偿政策,难以根 治城乡教育不公平问题。因此,“寒门学子”圆梦北大清华,拓展上升渠道,政府要从教育公平抓起, 切实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考试为本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状元自然是一个人们热衷的话题。因此,高考状元被媒体、被社会甚至被北大清华这样的明星高校关注,也就不奇怪了。虽然媒体们在抨击教育体制弊端、抨击一考定人生时不遗余力,但还是不能免俗地在“高考状元”的炒作诱惑下揎臂上阵,而像北大清华这样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香港高校逐渐进入了大陆众多高中生的视野。在选择高校和专业的时候,考生和家长又多了一个新的选择。“去香港读大学”成了一个时髦的话题,对此媒体惊呼“狼来了”,甚至抛出“北大清华二流论”,更是赚足了眼球。究竟应不应该去香港读大学?什么样的人适合去香港读大学?恐怕很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2005年北京高考“状元”陈秀野拒绝清华远投香港科技大学还是个别学生的选择的话,那2006高考过后,北京的优秀高考生纷纷转投香港各大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了。内地学生对香港大学趋之若骛,正在颠覆着一种北大清华是中国最高学府的传统观念。这一现象引发了“北大清华顶尖生源流失”的讨论。而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正是香港各大学的高就业率。就这一现象,我们该怎么看待呢?从香港各大学的高就业率中,我们又能学到什么、思考什么呢?请看本刊特别策划。这个策划不但对普通高校有所启发,对职业院校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木鸣 《云南教育》2007,(7X):38-38
一年一度的高招渐露分晓。与往年一样,香港高校赴内地招生,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注香港与内地教育交流的人们发现,一些省区市的“状元”舍内地名校选香港高校的新闻仍不时见诸报端,与此同时,内地学生在香港高校产生的“鲶鱼效应”,也已经慢慢显现。  相似文献   

18.
程介明   《上海教育》2006,(9A):36-36
打开电视机,是一个境内外都看的电视台,连主持四个人,论题竟是:“北大清华不如港大?”心头一震。 去年在本栏(详见本刊2005年9A)曾经谈过所谓“港大拒收状元”,当时是港大在内地招生,传闻有11位各省的状元经过口试以后没有被取录,于是引起内地网站很多的议论。我的分析:因此说港大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未免把事情美化了;“应试”化,仍然是香港教育的一大障碍。我的另一个解释:口试的作用,主要是看个别考生是否适合港大的学习生活,而不是达不达到某个高度。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人对香港高校的认知,似乎更多来源于近年频繁见诸报端的与内地高校“争夺状元”捷报:“录取线超清华北大”、“状元花落港校”,当然偶尔也会有“港大状元退学”等消息穿插其中。仅香港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两所高校去年便录取了35名内地各省市高考状元,让清华北大不得不惊呼“狼来了”。  相似文献   

20.
焦点聚焦     
○环球在线网站推出2006高校教育十大震撼事件:(1)毕业生陷就业困境,中国放缓高校扩招;(2)教育部调整高校评估标准,教授不授课要摘帽子;(3)211院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不再招收专升本;(4)香港高校大举争抢优秀生源,北大清华陷入“二流”漩涡;(5)西安欧亚学院就业率造假事件拷问高校诚信;(6)西安邮电学院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