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从人类诞生以后的很长的岁月里,一直在探问这个话题。鬼子在文本创作过程中,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底层人物为叙写对象,以一种极为冷静的心态,通过对人物生存困境以及人物心理的书写,时刻关注着小人物的生存历程和命运轨迹,揭示了现实中表现出来的种种不合理,而这却成为了作家对人性的挖掘依据,透视着人性的丑恶与升华。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形象画廊中,剧本《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个不朽的反面典型一直遭到人们的唾弃。他既冷酷凶残又自私虚伪……似乎罪恶累累,天良丧尽,一无是处。作家曹禺本人也说过:“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故而习惯定向思维的人们,包括不少教材、教学参考书上的分析,在看待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怀念侍萍这一举动上,也就贴标签式地冠以虚伪的帽子,说他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否则,三十年后,侍萍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又为何不相认?表面看来,不无道理,但细细咀嚼,这种评价,又显得美中不足。人们可以就是否相认这个问题进行设想,三十年后,侍萍出现要是破镜重圆、旧梦重温,那向繁漪如何交待,对鲁贵又如何安排?他周朴园自己十分看重的名誉又将会怎样?我们认为在怀念侍萍的感情方面,与其说是虚伪的,不如说是真诚的,是人性未泯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文学奖2007年得主多丽丝·莱辛一生创作了相当数量的科幻作品.其中莱辛笔下的科幻小说作品《什卡斯塔》(Shikasta)倾注了她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和忧虑.笔者通过对来自老人星(Canopus)和普迪欧拉星(Puttiora)的代理人对待日益衰败的什卡斯塔星球时不同举动的对比和剖析,试析人类对待一个分裂和衰败的文明时人性的不同表现,从而阐述莱辛对于人性困境的思考和关注.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文学奖2007年得主多丽丝.莱辛一生创作了相当数量的科幻作品。其中莱辛笔下的科幻小说作品《什卡斯塔》(Shikasta)倾注了她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和忧虑。笔者通过对来自老人星(Canopus)和普迪欧拉星(Puttiora)的代理人对待日益衰败的什卡斯塔星球时不同举动的对比和剖析,试析人类对待一个分裂和衰败的文明时人性的不同表现,从而阐述莱辛对于人性困境的思考和关注。  相似文献   

5.
《风波》是鲁迅著名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20年9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上,是鲁迅第一篇展现农民历史命运的杰作,《风波》告诉我们: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却没有给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农民除了剪去了一条辫子外,一切仍在封建势力的统治下。张勋复辟帝制的消息传来,失去辫子的农民陷入了被杀头的恐慌,惶惶不安,可复辟失败后,一切如旧。这里通过对风波的描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辛亥革命的教训,辛亥革命的不成功,不彻  相似文献   

6.
<正>一《风波》是鲁迅著名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20年9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上,是鲁迅第一篇展现农民历史命运的杰作,陈独秀说"鲁迅兄做的小说,我实在五体投地的佩服"1就是针对这篇小说而言。小说以1917年张勋复辟为背景,以质地老到的笔触描绘了这起政治丑剧在江南水乡引起的一场戏剧性的风波,把一起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投影到千里之外的江南水乡,牢牢把握住事件的两极——北京的张勋复辟进程  相似文献   

7.
面对改革开放及全球化的今天,西方的利己思潮正侵蚀着全球许多人的思维模式,蚕食、自保与私利现象严重,原有的侠理念已不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原来的侠在我们的视线中已渐行渐远。但从人类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全人类的侠才是人类的自我拯救者,对此本文旨在突破原有的侠理念,发扬更多的侠担负拯救人类自身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的文学创作,是以客观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预先规定的美学规范”为依据的。其美学规范的内涵主要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真,即力图使作品能够反映,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伦理学意义上的善,即以善为美,重伦理教化。由此,形成了赵树理文学作品的局限性。但赵树理并不因此而失之为一面文学旗帜。正是因为赵树理预定的美学规范与其时广大读者的美学趣味、追求相适应,才使他的文学作品拥有了众多的读者,成为美的历程中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是我党在国家发展观上的历史性突破。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行反思后提出的新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复归和升华;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一方面呼唤引进现代性的人性,宣扬优美健康自然的理想人性;另一方面又对现代性的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内部功能的相互僭越而导致的人性异化、丑陋和麻木表示抵抗与批判,背后流露的更多的是作者对湘西未来社会的忧虑与悲痛,又对之有着一种预警和价值设防.由此,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与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的菩提树》是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的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力作.在本书中,再现了50年代末期中国历史生活层面对人的知觉、人的本能和人的灵魂进行透视和剖析,并给以哲学意味的概括,再一次把创作的疤痕撕裂,痛苦地反思、理智地回顾.运用精神分析和黑色幽默的手段展现了人性沦丧之后的复苏与回归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小说表现湘西的自然美和风俗美,情致缠绵。那清澈的小溪和白河,溪边的白塔,水中的游鱼,近水的桃花,两山的竹篁,山崖上的虎耳草,市街上的吊脚楼,勾画出一个纯净美丽的境界,引读者进入一个古老而新奇的天地: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以理性的目光审视着由变态的物欲和性欲所主宰的两性婚姻关系,鲜明的人物塑造和细腻的心理描绘揭示出人性的颓废和泯灭。与同时期具有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相比,张爱玲的作品缺乏追求个性的叛逆精神,更多表现的是虚无的自我满足和逆来顺受的奴性意识,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认同既是当时变态社会的必然产物,也是作者自始至终无法超越自我的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14.
15.
对狄更斯小说思想内容的探讨,国内评论界一般集中在其社会批判的一面,本文认为对人性的关注与探索是其另一重要方面。在小说中,狄更斯对人性的探索广泛而又深入,既包括人性的正常方面,也包括人性的反常反面,而且具有明显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通过夸张与普泛化的方法,从对人物的具体描写进入到对人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对狄更斯小说思想内容的探讨,国内评论界一般集中在其社会批判的一面,本文认为对人性的关注与探索是其另一重要方面。在小说中,狄更斯对人性的探索广泛而又深入,既包括人性的正常方面,也包括人性的反常反面,而且具有明显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通过夸张与普泛化的方法,从对人物的具体描写进入到对人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常用极限中,何以称lim x→0=1,lim x→0(1 1/x)^x=e这两个极限为重要极限呢?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在求函数极限及由导数概念到建立基本初等函数求导公式这一过程中,这两个重要极限起了不可缺少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建国初期,毛泽东对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行了初步探索,强调发展的基础地位;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20世纪90年代后,江泽民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确立了发展的首要地位;进入21世纪后,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往 ,人们在研究戊戌变法和“新政”的过程中 ,总是将这两次事件分别探讨 ,理由不外是戊戌变法的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改良派 ,而“新政”的领导力量是封建顽固派。由于人们在认识上 ,总认为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政治上比封建顽固派进步 ,因此 ,在对戊戌变法和“新政”问题的分析上 ,更倾向于褒扬前者 ,贬低后者。本人认为 ,对这两次维新正确的认识方法应当是将分析的重点放在这两次维新运动的发起目的和最终结果上。从这个角度讲 ,无论是戊戌变法或是“新政” ,由于他们的基本目的一致 ,因此 ,结果也是一样的 ,都必然以失败而告结束。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汉语外国文学史中拜伦和雪莱的地位跌宕起伏,从三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史中可以看到其编写大致经历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向最初的编写理念的复归——从讲述方式的复归,到回避神性的复归,再到文学性的复归。所有这些复归都指向循环的核心——人性的复归。人性的复归是汉语外国文学史编写的重大进步和发展方向,它能够更好地还原文学史本来的真相,也将给其编撰提供一种更加可信、客观、理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