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老子>思想是时代的产物.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使得<老子>思想体系中也充满了矛盾运动.本文论述了<老子>思想中"道"的涵义,分析了"道"的动与静的矛盾和性质.  相似文献   

2.
郭店<老子>出土面世,为解决"老子其人其书"问题提供了可靠证据.老子姓老氏,名聃,春秋时宋国沛人,与孔子同时且长于孔子.孔子死后二百年左右流传的郭店<老子甲>是老聃思想的表述,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有明显差异.郭店<老子甲>积极应世,主张以"道"佐人主治国,以"亡事"取天下.春秋老子的历史真实性不容怀疑.郭店<老子>的"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是老子的发明,是中国古始神话本原的理性升华.老子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领会,把握住"混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进入"本体"(物自身),以理性的"道"取代神话本原,宣告古始神话本原的终结.老子的"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而且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是支配天下万物的原动力.郭店<老子>的"德"是得之于天道的人生准则,是以天道(自然之道)为内涵的.老子在两三千年前关于宇宙"生态平衡"("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天道员员,各复其根.")的论述,以及对天道无为("道恒亡为")的热情赞扬,是中华文明宝贵的思想财富,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人道无为"是春秋道家保证"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治国方略得以实行的思想路线.坚持"人道无为",天下必然大治.  相似文献   

3.
1997年第3期<随笔>杂志发表的李国文先生的<乌台诗案>一文,关于"乌台诗案"与王安石的关系,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等问题与史实不符,有关结论也就难免主观臆断之嫌.  相似文献   

4.
竹简本<老子>的问世,使老子"绝圣弃智"的思想得以修正,老子与儒家的关系也需要重新认识.探讨"圣"、"智"在<老子>文本中的复杂涵义,可以澄清老子学说的原初面目.  相似文献   

5.
宋元之际的道教学者杜道坚在解《老》时,不仅总结出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老子”这一老学发展的共同规律,而且运用“得意忘言”的方法融摄儒学,援“理”入老,创造性地将老子思想阐发成了一套“皇道帝德”之说,这充分显示出他与时俱进的学术精神与兼容并包的学术胸怀。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研究孙奇逢"<易>道惟时"思想.<易>是主观对客观的模写,客观永恒发展,<易>就必须永恒发展.学<易>研<易>抓住个"时"字是最关键的.故而孙奇逢教人"上律天时以自强不息","遇变增惕,修之身,省之心".为什么?孙氏说天者一而人者二,即天健无息,人则有息,人要能跟上"时"变,不增惕不省之心不行.所以<易>教"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就是对人生立世的提醒.立世以"时",<易>则有之,学<易>就是抓住了根本.  相似文献   

7.
孝文窦皇后因独尊黄老刑名之学,而为历史学家所诟病,但就其政治功效而言,孝文窦皇后强令汉文帝及太子诸窦续<黄帝>、<老子>之书,为继续推行汉高祖刘邦制定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和政治路线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起到了正本清源、固其根基的积极作用,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辩证思想主要依靠矛盾表达来阐述.在二千多年前能系统地运用矛盾表达法,这是<老子>在修辞学方面的杰出贡献.矛盾表达法有着良好的修辞功能,它不仅是西方语言所有的修辞方法之一,也是汉语的修辞手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新发现的清初小说<姑妄言>,是一部在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艺术上均有创新的章回小说,是介于<金瓶梅>与<红楼梦>之间的又一部世情小说杰作,是集中国古代小说性描写之大成的奇书.本文仅就<姑妄言>的思想内容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诗经》研究史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檀作文 《天中学刊》2000,15(1):52-56
20世纪的<诗经>研究可分为四大时期解放前以"<古史辨>派"的出现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解放后,文革之前是一个时期,拨乱反正之后又是一个时期.第一期可视为清代<诗经>学的延续.第二期,现代<诗经>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大体建立.第三期的<诗经>研究,以阶级分析法和唯物史观为理论支柱.第四期是一个多元化取向的时期,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取向成为潮流.  相似文献   

11.
张伯端以道教内丹心性理论阐发《老子》,把老子思想落实在具体的炼养实践之中。其由命而性而心的修道理论,既是他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老子》的一次重新理解和运用,也是他融会三教思想的理论成果。张伯端的老学思想,充分反映了道教哲学发展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老子”, 王安石、王雯、吕惠卿等人都注解过老子,他们解老的共同特点是授儒入老,将儒学与老子之道论结合在一起。此种结合不仅反映了王安石学派力图授引老子思想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宗旨,而且充分反映了宋代以后儒道合流这种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与儒、佛相比,“道”对于道家、道教来说更有根本的、全面的、深刻的意义。道家、道教离不开“道”,名实相符,“道”也在道家、道教思想文化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而形成中国所特有的“道学”。道学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老庄学、黄老之学、道教经史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4.
"道"是中国思想文化核心范畴之一。从古至今对《老子》的"道"的解读却有些粗略,没有真正指向"道"的本义。《老子》的"道"不是具有"生产"功能的实体,不是规律法则,不是辩证哲学观念,不是退隐生活情态,它不是"什么"。《老子》的"道"指向的是万事万物成为万事万物的"成为",是万事万物如何不被扭曲、遮蔽、掩盖,而如其本身一样地成为自身的"如何"。  相似文献   

15.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理论,简称为"一二三"理论,是其思想的精华,贯穿整部《道德经》。文章对"道""一二三"和"万物"在《道德经》里的论述进行了解析,以期打开老子思想研究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儒、道、名、法、墨等家对"名"均有自身独到的看法。而《老子》对"名"的论述最富有哲学意味,《老子》通过对"名"、"道"、"言"的解析,展现了其独特的"名"论,并进一步论证了"有"和"无"落实到"名"的区域之后,"有名"、"无名"的区分与关联。  相似文献   

17.
论晏殊思想性格中的儒释道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晏殊在庭议党争盛行的北宋,既表现出不喜争斗喜调和、喜静不喜张扬的个性,但又不失积极进取,这是他按照儒家中庸之道、道家处政以无为和佛教中道观修习的结果。论文描述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在晏殊性格中结合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18.
针对儒家的仁义道德教育,老庄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减法原理。他们认为,道德境界是不可以通过教来达到的:人们不能像传授自然知识那样,通过传授道德知识让一个人变得道德;在道德教育上,知识的积累是无效的,儒家的道德教育不仅没有使人变得更道德,反而造成了道德的进一步堕落。符合自然的道德教育,应该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即通过减损知识进而减损人的欲望,清除文明对于人的心灵的污染,复现人的素朴本性。  相似文献   

19.
二程人性论中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理论建构,并非原始儒学的自然延伸,而是受到了当时的道教学者陈景元、张伯端老学思想的影响。可以说,老学为二程理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道家思想自从杨朱立派就在世人心中奠定了消极的思想基调。作为一种哲学思想,道家思想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熟知的就是老子和庄子这两个阶段。从本质上讲,老庄思想的产生背景决定了其难免带有消极的因素,应用起来也与社会现实有偏差,但这不妨碍我们正确认识和积极应用老庄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