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国9世纪作家崔致远游宦大唐10余年,著作颇丰,回国后状进于唐者达28卷之多;其回国后尚有《上时务书》、《四山碑铭》等多种著作传世。然宋以后除《桂苑笔耕》20卷完好外,其余作品在中韩两国或散或佚,寥若辰星。崔氏现今传世的作品,当以《崔文昌侯全集》所收最为完备,是今日流行的崔氏别集中最好的本子。  相似文献   

2.
六十多年前,胡山源与一些在文艺上的青年同志簇拥着文艺女神(Musai),组成著名的文学社团《弥洒社》,今天探讨他当时的创作主张和在《弥洒》上的创作实绩,对我们理解这一个文学流派在创作上的某些特色,对丰富中国新文学的研究领域,是颇有意义的。胡山源先生是组织弥洒社的首倡者,是《弥洒》月刊的主要编辑者和主要撰稿者,是体现《弥洒社》创作主张的代表者。“五四”之后,胡山源先生受着时代变革思潮的影响,经常与  相似文献   

3.
张裕钊乃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之一。其诗文被门人及故交结集为《濂亭文集》、《濂亭遗文》、《濂亭遗诗》及《论学手札》等,这些诗文集传本较多,约有三十余种。对这些版本之间的渊源关系及其短长情况,学术界多语焉不详,或真伪莫辨,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全面梳理。  相似文献   

4.
山源老人一生坎坷,笔耕不辍,1988年元旦以92岁高龄谢世,算是享了多寿,但我真希望他能再活上若干年。从20年代初的弥洒社开始,他的鲜明的文学主张和踏实的创作业迹,理应为文坛瞩目,他为中国新文学留下了独具风采的一页。他像蚕那样吐丝作茧,到死方休!他又像牛那样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尽瘁一生。  相似文献   

5.
调公先生为胡山源老人写的第一篇文章《记山源先生》,刊在《文教资料》1984年第6期(该刊首次编发“胡山源专栏”)。胡老于1988年元旦以92岁高龄驾鹤西去,调公先生的《胡山源先生周年祭》登在1989年1月对日的《扬子晚报》“繁星”,是年第4期《文教资料》又在“胡山源专栏”上重登。两篇文章,读者对象不同,字里行间洋溢着师情和友情。调公先生是山源老人的晚辈,笔者是调公先生的晚辈,诵读两文,我感到:有些人经常相处,往后也就无所谓了,而另一些人一旦与之接触便终生难忘,兴趣爱好、人格力量的吸引,影响到自己…  相似文献   

6.
笔耕益寿     
孙来满 《老年教育》2006,(12):55-55
退休后,我喜欢写点“豆腐块”。老伴说:“退休了,就该好好休息,不要费力劳神损身体了!”我却笑答:“人怕不动,脑怕不用,笔耕益寿,何损之有?”因为我把写作视为退休后的一种乐趣,一种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7.
笔耕瘾     
已是万籁俱寂的午夜。孤灯下,一位年近花甲、两鬓斑白、颧骨突兀的书生,还在伏案疾书。许久,许久,他凝望着案头上堆积的初稿,伸展双臂,舒心地笑了。这书生,便是我。自从在工作之余染上笔耕之瘾后,类似这样的情景,已无法计算得清了。人真是个怪物,不管什么东西一上了瘾,那就如同绣花针碰到了磁铁,想甩也甩不掉了。悔不该当初迷恋上了写作,一下子投入他的怀抱,几十年来受他左右,任他摆布,耗尽了心血,好不悲戚戚、惨乎乎?多少次,我从睡梦中惊醒,只是为了一个标题的选择,一个词语的推敲;多少次,我从苦思冥想的王国中回归…  相似文献   

8.
笔耕农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却又不堪回首往事话当年。人活一辈子,不如意事常八九,事出意外就更多。不能一不如意就万念俱灰,发生意外变化便痛不欲生。歪打有时正着,坏事能变好事,失意也可能转化为如意。这种“传奇的现实”(魔幻)我今生遇到不少。1988年8月我中风左瘫,皆因我平日不知“自爱”(爱惜身体)而造成的恶果。但是,我想,事已至此,后悔无用,只有面对现实,另辟蹊径。虽然丧失行走能力,仍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壮心,开拓我生活和创作的新局面。将近7年时间,我在创作上的收获有增无减。重病使我降低了百分之五十的精力和体力,也…  相似文献   

9.
“江阴强盗无锡贼”,苏南有些地方这样说。这无疑是对锡澄百姓的污蔑。可有些江阴老乡说“强盗”是褒义,含有昂扬、剽悍的意思。于是我想起了小学时代江阴“乡土”教材的开头几句:“江阴风  相似文献   

10.
《胡山源研究》面世困难,94年11月底我得到样书,往后的一年间,陆续寄送给撰稿者、文学与出版界有关单位和一直关心山源老人及此书的亲朋友好.  相似文献   

11.
笔耕夕阳情     
晚年是一杯陈年的酒,一段未了的情,一朵晚开的花。最美不过夕阳红,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一支笔、一个笔记本是她每天必须随身携带的东西,用来随时记录身边发生的有趣的、可爱的、精彩的故事。她就是我们余姚老年大学学委会宣传学习部长、文史班学员葛秀仙。1996年,为电信事业奉献了大半辈子的葛秀仙退休了。当老年大学写作班招收学员时,喜欢写作的葛秀仙二话没说就报了名,兴高采烈地开始了晚年的学习生涯。  相似文献   

12.
课余笔耕乐     
我颇热爱教育事业,从教近30年而不悔。工作之余,不搬“砖”围“城”,不练“红桃四”,感兴趣的无非是读书看报爬格子,尤以爬格  相似文献   

13.
黄昏笔耕乐     
有人问我,退休后的爱好是什么?我总是欣然回答——“笔耕!”每当我的小文见诸报刊,心中充盈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激动之情。 我自幼就酷爱写作。笔耕,让我感到生活的充实、生命的美好;笔耕,让我感受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命处处存在无限乐趣.  相似文献   

14.
电脑与教研笔耕广州市广雅中学黄永光电脑的诞生,是科技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的质的飞跃,几乎所有将电脑引人本行工作的人士都会惊叹:用电脑与不用电脑,其效果有天渊之别。就拿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它是一个重复性很强而又要求不断更新的工作。比如教案,隔一两年,甚至年...  相似文献   

15.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年之末,年之始,即将至来。掩卷回首一年往事,兴莫过于新事物之萌生;乐莫过于耕耘后的收获。 《天津电大学报>——“远距离教育理论与实践”,宛如一片新拓绿地,经过春风拂慰,夏雨洗礼,业已悄然露出盎然生机。 《天津电大学报》——“远距离教育理论与实践”。始于春的准备;夏的运作,结硕果于秋冬。  相似文献   

16.
《新文学史料》1990年第1期上发表的《胡山源生平与创作年表》,(以下简称《年表》)文中涉及个别史料的时间、发表作品的刊物与实际史料有所出入,这里提出来,供参:考。一、正误 1.《年表》记载:“1922年,胡山源曾以‘丝环’的署名,翻译过一篇题为《Everlove》(常恋),发表在《小说月报》上。”此种说法不确切。其一,建国前曾出过三种《小说月报》。第一种是1907年1月创刊,上海竞立小说月报社出版的《小说月报》;第二种是1940年10月创刊,上海联华广告公司出版的《小说月报》。以上二种《小说月报》,从时间上推断《常恋》一文不可能在此刊物上发  相似文献   

17.
长篇小说《散花寺》是胡山源先生的新作,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文字优美、内容丰富的好作品,同时,也是胡山源先生呕心沥血近半个世纪的结晶,是他解放后出版的第一部长卷。这部长卷的完成,经历过种种艰难险阻,跨越过崎岖曲折的漫长道路。这部浩翰卷帙,字字句句渗透着作者的热情和心血,它凝聚着作者的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同时也充分展示着作为一个文学家对文学创作事业锲而不舍的执着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商州三录"中,贾平凹首次以散文化的方式对故乡风土人情、社会历史进行了全景呈现。《商州初录》和《商州又录》侧重于撷取典型的故乡人事、描绘故乡风景,再现乡土之美。《商州再录》侧重于借由生活内涵和文化意蕴更加丰富的乡土传奇,对故乡在时代变迁中所遭遇的种种复杂问题予以社会反思和文化探询。在"商州三录"的创作过程中,贾平凹一方面完成了故乡书写方式转变,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对故乡作为其文学创作根基和情结的充分自觉。  相似文献   

19.
《课外阅读》2008,(3):I0001-I0001,I0004
贞本义行1962年1月29日出生于日本山口县德山市,小时候性格内向,喜欢独自研究汽车模型,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考入东京造型大学,毕业后加入一家有名的漫画公司GAINAX,负责人物和插图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20.
李舰 《家长》2012,(Z2):8-9
1992年岁杪《家长》创刊。创办的初衷是,当时全社会对家庭教育日益重视,许多学校都创办了家长学校,而国内关于义务教育学龄段的家教期刊尚属空白,为此,天津教育杂志社上下一心,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决定组建新刊编辑部,是年,创办《中小学生家长学校》双月刊,1993年更名为《家长》。1999年1月,《家长》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