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宇 《新闻传播》2004,(8):47-47
在一些人看来,所谓新闻精品,不外乎是新闻作品被评上哪一级“好新闻”。其实这种观念给我们多出精品、全面提高新闻质量带来很大误导——就“好新闻”而抓新闻,忽视一般性的新闻基础工作,这很容易将新闻工作引入狭隘的新闻功利的泥沼。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一位记者对我们说,他天天报道会议,写的都是“八股文”,一年下来,连参加好新闻评选的作品也推不出,对会议新闻越来越提不起精神了。据了解,在从事时政新闻报道的记者中,持有这一观点的还大有人在。其实,只要用心,会议新闻同样可以写出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3.
王龙根 《新闻窗》2012,(4):27-28
一年一度的安徽省好新闻和安徽省经济好新闻评选已尘埃落定,淮北日报社选送的新闻作品共有6篇分获一二三等奖。好新闻的大量出现绝非偶然,除去新闻事件本身新闻价值较高外,记者的思维方式、采写技巧、工作作风等也是打造出好新闻的主要因素。细心品读评选中的每~篇佳作,并结合本人的新闻实践,笔者以为,成就每一篇好新闻的根基是一致的,可谓万变不离其宗。什么是好新闻,这个问题业界已给出多种答案,许多观点不无道理,但它们多从新闻的某一特点或侧面加以总结,往往具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4.
自全国开始评选“好新闻”以来,已有十多年历史了。各级新闻单位几乎逐年举行这种评选,并习惯把中选的作品称为“好新闻”。一些出版单位还将中选作品收编出书,取名《好新闻》。这些做法,对发展新闻事业是有益的。但我认为,“好新闻”的提法欠妥,起码是美中不足。在文学界,通常组织开展的是“优秀作品”“优秀书目”的评选,还有大量的《优秀小说选》《优秀诗歌选》出版;在艺术界,通常组织开展“优秀剧目”“优秀歌曲”评选。而在新闻界,却把中选作品通称“好新闻”。  相似文献   

5.
1985年5月,第十届全国好新闻评选在承德举行。过去,我们对每届好新闻作品的评价,多着眼于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并且肯定这些年我国新闻写作已经历了“短、新、活、深”的四个阶段,看到了我国新闻写作发展的轨迹。现在,我们该怎样来评价第十届全国好新闻评选及其入选作品?尽管它们在写作上又有新的特点,新的发展;然而,联系当前实际,对于好新闻评选及其入选作品,我觉得更值得研究和需要研究的还应该是它们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一九八五年度好新闻作品评选揭晓,在二十多家新闻单位推荐的近百篇新闻作品中,评选出消息、通讯、评论、来信和版面等五十篇(件)为上海市一九八五年度好新闻作品。其中二十八篇(件)新闻作品被评为一等奖,二十二篇(件)为二等奖。获得一等奖的新闻作品,将作为上海市推荐作品,参加一九八五年度全国好新闻作品评选。这些入选的新闻作品,时间新、内容新、主题思想新、表现手法新,文字简练,具备“真、短、快、活、  相似文献   

7.
有好的新闻事件,好的新闻素材,不一定能产生好的新闻作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如何选择新闻角度的问题。所以有人说“好新闻来自新角度”。  相似文献   

8.
自全国开始评选“好新闻”以来,已有十多年历史了。各级新闻单位几乎逐年举行这种评选,并习惯把中选的作品称为“好新闻”。一些出版单位还将中选作品收编出书,取名《好新闻》。这些做法,对发展新闻事业是有益的。但我认为,“好新闻”的提法欠妥,起码是美中不足。在文学界,通常组织开展的是“优秀作品”“优秀书目”的评选,还有大量的《优秀小说选》《优秀诗歌选》出版;在艺术界,通常组织开展“优秀剧目”“优秀歌曲”评选。而在新闻界,却  相似文献   

9.
王振祥 《视听界》2000,(1):50-51
新闻评论《岂能“一卖了之”》先后获’98江苏广播新闻一等奖、中国广播好新闻二等奖、至此,我已有52件用品在全国、省级年度好新闻评比中获奖。作品有的得到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的批示;有的成为报刊专题讨论的“导火索”;有的被20多家报  相似文献   

10.
县市报纸受到诸多因素限制,要想写出好新闻,确有难度,但绝非出不了有影响的作品。历届评山的全国好新闻中,有不少出自县市报,就是很好说明。依笔者所见,县市报欲写出叫得响的好新闻,多写“独家”新闻和“反衬”新闻是条路子。 写“独家”新闻,县市报纸有自己的优势。因它接近基层、接近实际、接近群众、接近生活,近水楼台先得月,“活鱼”多,可以产生带有泥土芳香的“独家”新闻作品。在全国第八届好新闻评选中,有一篇题为《体育专业户成了大“气候”》的“独家”新闻,说的是一位农家妇女,率队前往贵州参加全国旱冰比赛,这在…  相似文献   

11.
雷鸣剑 《军事记者》2004,(11):25-27
在新闻界,大家都以作品获得军区军兵种“好新闻”乃至中国新闻奖为荣。但是,限于近乎苛刻的筛选条件、严格的评比标准、规定的字数篇目等等因素,能够一路过“关”,闯入获奖名单的作品,确实是凤毛麟角。悉心拜读近几年中国新闻奖、军区军兵种“好新闻”作品集,在随作者一起分享采写新闻稿件的酸、甜、苦、辣的同时,我侧重反思了这些获奖作品对我们采写稿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广播》2005,(1):67-67
首都女记协第八届好新闻颁奖大会2004年11月29日在北京举行。首都40多家新闻单位的女记者参加了本次评奖活动。评审委员会从150篇参评作品中评选出98篇优秀作品,其中广电系统有21件作品入选。这次入选的作品总的特点是题材多样,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反映2003年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重大新闻报道,也有对社会热点问题如“三农”、“非典”、弱势群体以及伊拉克战  相似文献   

13.
用什么标准对新闻作品作全面评价?在历次好新闻评选中,均以习仲勋同志提出的“真、短、快、活、强”五字为依据。但是,新闻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要对某一作品作出正确评价,较之评价物质产品要复杂得多,而且受参加评选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评定的结论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因此究竟怎样科学地评价新闻作品,还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探求的课题。下面,笔者结合今年参加全省报纸好新闻评选的实践,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时下好新闻评选甚多,从全国综合评选、分类评选、专题评选到行业评选、地区评选乃至单位评选,每年总数不下百种、千次。如同1980年我国首次全国好新闻评选时相比,真可谓“星火燎原”,遍地开花了。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达和对新闻业务提高的重视,应该说是一种好现象;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评选过滥,似成灾难,有得不偿失之势。 各种活动都有其目的。当年创始全国好新闻评选时,目的在于提倡“多写新闻,写短新闻,写好新闻”(这里所讲的“新闻”是指狭义的新闻——消息)。因为,那时我国新闻事业刚从“四人帮”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各传媒的版面、节目中,消息少,短消息更少,而且帮腔帮调严重,写得生动活泼的甚少,往往不堪入目,不受受众欢迎;通过好新闻评选,倡导“新、短、快、活、强”,实  相似文献   

15.
评选“好新闻”,是新闻界的一件盛事。但我个人感觉,目前的“好新闻”评选有名不副实之嫌,特提出来与各位同行商榷。首先是“好新闻”这个概念不准确,内涵不清楚。从语词学角度说,“新闻”一词是中性词,不牵涉定性评价好或坏的含义;从新闻学角度看,“新闻”一词虽有多种定义,但比较一致的看法,还是认为新闻是指新近发生、人们关切的事实。“好新闻”的说法,语词不通,搭配不当。其次,新闻与“新闻作品”不是同一概念,而是种  相似文献   

16.
好新闻年年评,评得几家欢乐几家愁。为什么有的报纸每年上的好新闻多、档次也高,而有的报纸却上的少、档次也低?为什么有的记者、通讯员几乎岁岁都有好作品获奖,而有的记者、通讯员却与好新闻“无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深思。5月上旬,我有幸参加在大连举行的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好新闻评选活动,受益匪浅。最近,我又对评选上的113篇好新闻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深深感到:这些好新闻来之不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深入”才出好文章“评上一两篇好新闻,有啥了不起,我要是碰上了好的机遇,照样写得…  相似文献   

17.
在每年的各级好新闻评选中,我们总会发现这样一个独特的新闻现象:在获得较高的奖项上,总会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独家新闻入选,如《郑州亚细亚商场集团兴衰的调查报告》(1998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林州争注“红旗渠”商标》(1999年全国好新闻三等奖)、《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2002年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等。这些好新闻都具有明显的当地特色,事件也基本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阅读这类作品,不仅感到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指导性强,读来可亲,同时又有信手拈来,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感。为什么地方性强的独家新闻能获大奖,这里面有无一些独特的…  相似文献   

18.
“记者要多走基层多思考多实践,好新闻出自基层。”这是笔者最为深刻的体会。 1998年7月,笔者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在福州日报社采访部工作至今已有13年,都在基层一线采访,参与了不少新闻策划,采写了大量鲜活的新闻作品。笔者2005年被授予福州市第四届“双十佳”新闻工作者,采写的新闻作品有74件获全国、省、市各类...  相似文献   

19.
要评选好新闻,必须首先明了,什么样的新闻才是好新闻,也就是说好新闻的标准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有关各界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参加好新闻评选的专家所持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但是,一些最基本的标准,大家的认识还是一致的。我们认为,衡量好新闻的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胡望年 《青年记者》2007,(12):130-131
据统计,全国各级各类或单项或综合性的好新闻评选活动,达几十项之多。如果作者编者不把自己作品的新点、亮点、高点准确地“挑”出来,就难以引起评委的重视和关注。在各种好新闻评选中,因为作品推介不尽人意影响作品获奖层次和等级,甚至被众多参评作品淹没而留下遗憾的事,并不少见。有人说,“作品推介”是作品的“第一评委”,是投给作品的“第一票”,是很有道理的。作品推介,主要包括“作品评介”、“采编过程”和“社会效果”三项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