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原音韵》是元代一部关于北曲创作的作,包括韵谱和创作理论两部分,由元代戏曲家周德清编撰。《中原音韵》在最初流传过程中,有“墨本”、“的本”两种版本。在《中原音韵》手稿刚完成时,曾有数十本手抄本流传江湖。周德清称手抄本为“墨本”,称最终改定付梓的稿子为“的本”。“墨本”和“的本”在对平声的分类处理等方面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青郊杂著》韵书中“焉A切”下“乙”字的考证,并根据其音韵地位得出其具体的写法。  相似文献   

3.
绥宁关峡苗族“平话”长期以来被当地人视为“苗语”,从“平话”的音韵系统和特点来看,其仍是一种汉语方言,并与湘南土话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清照的词在情志、事义、辞采、宫商等方面都别具特色,故形成了脍炙人口的“易安体”。易安体的审美情趣体现在“真率之情”、“清雅之韵”、“含蓄之致”、“音韵之美”、“新奇之句”5个方面,是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5.
在唐代的墓志中,表天干的“丙”字常用“景”字替代以避讳。那么为何唐时要以景字代替丙字呢,究其原因,主要有:无论在意义上,音韵上,还是从五行与五方、五色、五时的对应关系来看,两者都有相通性。  相似文献   

6.
“情韵兼胜”是人们评价秦观词的定论,但它的含义却一直模糊不清。关键在于“韵”字,“韵”的内涵从最初的声韵一直发展成为一个包孕丰富的美学范畴,它涵盖了诸种审美要素,如情、志、象、境、神以及语言声律等。“情韵兼胜”中的“韵”绝不是仅仅指声律、音韵,而是从“韵”的大内涵出发,从情感内容到艺术形式,对秦观词的一个全面概括。因此可知秦观词“情韵兼胜”的具体含义是:情感凄婉真挚醇雅,意境含蓄蕴籍,语言生动优美而又自然平易,声律谐美。  相似文献   

7.
古诗精粹凝练、音韵和美,是华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学宝库中的奇丽瑰宝。小学生学好古诗,从这一历史文化积淀中受到熏陶,可以怡情益智。怎样引导学生学好古诗呢?我想:古人在吟诗作赋中十分讲究“诗情画意”,融情于境,以深邃的意境烘托诗人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情融境,境染情,以达到情境交融的至高境界。教学中不妨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更真切地感悟古诗,提高领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常常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重“诗情”而轻“画意”。我们常常在一个“情”字上下功夫,忽略了“境”的渲染,使“诗情”成了飘渺之物…  相似文献   

8.
以“音韵”为前导,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感环境马剑宁(执笔)在语言的诸要素中,幼儿最敏感的要数“声音要素”即所谓的“音韵”了。何谓“音韵”?它是声调、语气、节奏、韵脚的共称。有了它,一篇文学作品和语言表述就有了活力和情感。在家庭中,从婴儿时的第一声啼哭,...  相似文献   

9.
亢宏同志编著的《云南戏曲音韵》一书,对云南戏曲音韵的由来,什么叫合辙押韵,为什么要押韵,怎样押韵以及云南戏曲音韵的特色等方面,作了一些研究、探讨,并编了云南戏韵字词选。这对我省普及地方戏曲音韵知识,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是一本“有用的音韵书”。为促进这一工作,大家来“共耕这块园地”,这里拟就《云南戏曲音韵》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与亢宏同志商榷,也求教于帮助修改、审阅、校正该书的专家、学者、教授。  相似文献   

10.
“有失”和“失之”两个词语,虽未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包括最新版),但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近年来,更是屡见于各类媒体。但是,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两个词被用错的情况俯拾即是。请看:1.(一位著名诗人提出)新诗无规无矩,都允许存在,中华诗词何必统得过死?我这样说,并非不要格律,无格律往往失之音韵美。(丁东《当前中华诗词改革面面观》)2.李卓眼角轮廓更清晰几分,虽失之妩媚却多了几分俏丽倔强,别有一番风味。(《屠龙者》第三部“十大高手”下)3.VS7“轻薄”却失之“耐性”,难怪有朋友指责松下是靠字母数字制造所谓的差别。(网…  相似文献   

11.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黄山学院学报》2005,7(2):118-120
从诸宫调的用韵、元代北方方言区作家的用韵比较、元代时人的论述、元本中的异体字、与同期韵书的不同等几个方面力证《中原音韵》“入派三声”是通语的实际反映。其中,元代笔记中的某些论述是笔者新发现的材料,可补前人论述。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叶前后的南曲韵书,一直相沿《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之旧。这与有明一代南曲演唱用韵的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王文璧《中州音韵》的“入作三声”,实乃“唱作”,而非“变作”三声,并不会磨灭所据方言语音中入声的实际存在。  相似文献   

13.
南音唱词中的"鹧鸪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泛流行于闽南一带的南音,由于严格师承的缘故,其唱词保留了许多古代泉州音。而“鹧鸪音”则是南音唱词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语音现象。章主要探讨了“鹧鸪音”名称的由来以及“鹧鸪音”的作用——区分洪细、开合、异韵、等第、重韵、重纽、声母等,指出南音唱词中的这种语音现象不仅对于构拟明代泉州方音系统及《彚音妙悟》的声韵系统、研究400年来闽南方音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近代、中古的汉语音韵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齐微韵入作去中收一“剧”字,当是入作平声阳而误收。今河北容城县“剧村”之“剧[ki ]”正是阳平声。剧村与元大都(今北京市)两地语言相同或相近。讨论入声的消失与否,笼统地说“广大北方地区”或“中原之音”,极易陷入以偏概全的失误。可以容城方言为基础和《中原音韵》、早期杂剧作家的用的以及现代北京话相比较,从彼此异同了解中古入声消失的时、地。周德清与早期杂剧作家用的根据的是不同方音。容城方音与《中原音韵》清入声作上声是一致的。容城方言是《中原音韵》语音系统的基础。《中原雅音》同样反映了中古入产消失的实际。容城口语中一些清入作上声字的现象,其年代早于《中原音韵》。入声的消失,由大都往南的保定地区应该是较早的,大约是在13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15.
“致使”是个隐性构件,有独立的句法位置,还有音韵方面的要求。在现代汉语中,可通过动词移位或插入“把”等手段使之获得满足。语义上的“致使”是由“把”字句等致使句式中的“致使”构件所负载。“致使”构件选择论元并指派语义角色,所以“致事”的语义关系较复杂;“致使”有音韵上的需求,而早期汉语没有功能范畴“把”,造成词序演变的假象。  相似文献   

16.
关于《礼记·学记》“大学之教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一段的文字,历来解经之士,颇多误解,以致不得其义。本文特别针对前人之误解,对“博依”、“杂服”、“占毕”、“讯言”等词,综合古今学者之解释,加以音韵关系之说明,企望得一稍为合理之解释,以求得正确之经义。戴震尝云:“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辞也,所以成辞者,未有外乎小学文字者也。”本篇所释即在发皇戴君此理也。  相似文献   

17.
从措辞及音韵两个语用层面对英文演讲名篇“I Havea Dream”的语用策略进行探析,认为其措辞策略、音韵策略的恰当运用深化了演讲的主题,增强了演讲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三百千”虽然是古代的童蒙读物,但对今天的写作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主要表现为取材贴近生活,善择典型;结构上句式承转灵活,篇章富于变化;技法上视听并重、音韵爽朗。这些特点对写作来说,有如何选材,怎样成篇,既要写有形之文,又要写有声之文等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的《自序》和《正语作词起例》中,曾三次用“鞞”字作为入声字的代表,但是,各个韵部的入声派入三声中都没有这个字。《中原音韵》原刊本至今没有发现,这个疏漏将难以得到弥补。本文假定“鞞”字是“鞸”字之误。  相似文献   

20.
梵音即印度梵语的音韵,相传为梵天所制。刘宋初期创作的道教《灵宝经》中出现了“梵音”与中夏音两大音韵的说法,但其根本目的不是指导道士诵读道经的发音,而是借助老子化胡说,解释道教经典之中为何存在源自梵语的音译单词。实际上,道士诵经的曲调应该更具有地方特色。无法以“梵音”和中夏音进行分类。因为汉语相比发音更重视文字,所以道教经典也以天书为根本,对“梵音”这种外来的音韵表现出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