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缝间的生命》是法国华侨作家林希的一篇哲理散文。文章通过描述生长在石缝间的小草、山花和松柏三幅生命之图 ,为世人揭示了一个普遍真理 :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 ,认识自己 ,从而锤炼自己 ,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虽然本文的语言并不艰深难懂 ,但要让学生喜欢这篇课文并获取人生的启迪也不是一件易事。笔者在执教这篇课文的过程中 ,就语文教学的一些问题引发了深深的思考。一、描绘愿景 :为课堂教学设置一个带有前瞻性的理想情景教学的愿景是什么 ,是师生的一种意愿的表达。这种意愿的表达是师生共同的目标指向 ,是在…  相似文献   

2.
一、虚假自主。尊重学生的个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活跃生命的灵性 ,实现自主学习 ,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涵。而真正的自主往往落不到实处。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第十册《放弃射门》导入学文的一个片断 :师 :同学们 ,读了课文后 ,你遇到哪些不明白的问题?生 :福勒为什么要放弃射门?生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生 :世界级球星福勒几次放弃射门?生 :……师 :同学们在读书时都动了脑筋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 ,解决这些问题 ,好吗?生 :好!师 :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从中读懂了什么?再看一位教师在执教北师大版第一册《…  相似文献   

3.
鼓掌作为一种常用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屡见不鲜。但老师们在运用时却存在明显的差异,暂且归纳为以下三种形式。责令式在《嫦娥奔月》的教学中,一位学生较为流利地读完课文的部分小节。也许执教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他问道:“读得怎么样?”一片沉默。“难道不好吗?”“读得好……”学生间陆续发出一些低微的声音。“既然读得好,你们怎么还不鼓掌?”于是,教室里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学生为何不鼓掌?也许他们认为读得并不怎么样。事实上,读得的确一般。然而,在教师的责令下,学生还是违心地鼓起了掌。指挥式在二、三年级的几堂课中,都频频出…  相似文献   

4.
[课例]以下是一位教师执教《落花生》的一个片段:师:读了课文后,大家有什么疑问吗?小明:作者在第1小节中说:“买种,翻地,浇水,播种,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一般说来,把种子种下去,就应该有收获,为什么这里要用“居然”呢?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能帮他解决呢?(全班有几个学生陆续举手了)师:(指名其中的一个学生)你说说看。生:这块地本来是块空地,长满了杂草,杂草把地里的营  相似文献   

5.
在执教《鲁本的秘密》(小学语文第十册》一文后,对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进行了反思。新课标指出:“要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这是学生形成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两种读书方法。1 .指导学生学会围绕课题提问。围绕课题提问是学习课文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整体感知课文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我让学生围绕课题《鲁本的秘密》提问,指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作者的写法、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进行提问,学生纷纷提出:“鲁本的秘密是什么?”“鲁本怎么会产生这个秘密的?”“…  相似文献   

6.
在学生已预习《小音乐家扬科》(六年制十一册)这篇课文的基础上,我抓住小扬科“被活活打死”这一悲惨结局首先讲读第五段。出示了以下几个思考题:1.扬科挨打时、挨打后情况怎样?2.最后一句话“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的科头上不住地号叫”你怎样理解?学生学习这段后,大声为扬科叫不平:“有什么罪?要把这样一个只8岁的小孩活活打死?”问题由学生提出,我因势设问:“你们想知道小杨科为什么会被活活地打死吗?”“请根据思考题自学课文第四段。”只几分钟,学生纷纷议论:“看一下小提琴有什么要紧?”“哎,他偏偏要看小提  相似文献   

7.
病状教师:“这是什么?”课堂情绪稳定之后,教师很有信心地双手托起了教具,第一句话便提出了问题。学生:“这是铅笔盒。”教师:一楞,“是吗?再看一看!”教师又举高了教具,示意还没有看清楚的学生。对这个结论性回答,教师显然是不满意的。课堂上学生情绪有所骚动,执教者也显得有几分紧张。  相似文献   

8.
课题《短歌行》课堂再现执教者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人的感情“忧”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诗人忧什么?通过哪些诗句能够反映出来?”学生思考后,回答“:诗人忧的是‘华年易逝,人生苦短’,通过诗歌开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诗句能够看出来。”执教者点拨说:“诗人忧的是韶华易逝、人生短暂,那么,我们再看诗歌是从哪些诗句表现出这种‘忧’来的呢?”于是,执教者仍然引导该生阅读文本,让该生从文中筛选诗句,而执教者最后给出的结论仍然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几句。思考探究课堂上,我们提倡尊重学生的主…  相似文献   

9.
一位教师进行公开课教学,执教的内容是散文《生命》,这篇课文叙述的是一个人在深山里砍伐坐下来休息时,一只蜜蜂飞过来围着他飞行,第一次他生气地赶走了这蜜蜂,第二次他将蜜蜂打在地上,第三次他将蜜蜂踩在沙地里。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时,一学生问道“:文中的蜜蜂可不可以换成苍蝇呢?”教室内一下子炸开了锅。有一学生说“:可以。”有的学生坚决反对“:苍蝇是害虫,怎么可以呢?”教师一下子也愣住了,这个学生看到此情景后,好像觉得对不起教师,难过得低下了头。但教师面对这一发现,没有草率从事,他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赛课活动中,根据组织者的要求,同一年级的参赛教师必须执教同一篇课文,而且必须上第一课时。四年级有三位教师执教《猫》这一课。他们在课时任务划分上是一致的,都是初读课文,理出顺序后学习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也就是写大猫的部分。但是,在这核心部分的教学上,三位教师的教法却大相径庭。A教师:先理出课文写了哪两个时期的猫,然后明示这节课学习写大猫的段落。在学习前三段时,教师指着课件上的学习提纲问学生:“这只大猫性格有什么特点呢?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自学后开始交流。“我从‘它屏息凝…  相似文献   

11.
特级教师孙建锋执教的《最大的麦穗》是一节精彩的课,其中一段师生的教学对话尤其值得回味. [片段] 师:读了几遍课文后,你们基本上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最大的麦穗》一文,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等,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你们肯定会有更多“美丽”的收获. 生:孙老师,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写了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  相似文献   

12.
一、背景材料 在一次语文研讨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雪儿》一课(“雪儿”是一只信鸽的名字),教学片段如下: 师:读了这篇课文后,雪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一位充满灵气的小女孩自信地站起来,兴冲冲地说道:“鸽子是蔚蓝色的。” 大家把惊讶的目光投向了这位学生,片刻沉默后,传来了听课教师的议论声:“雪儿是鸽子呀,哪有鸽子是蔚蓝色的?”“这个女孩平时挺聪明的,怎么在关键时刻添乱子。” 师:你见过蔚蓝色的鸽子吗? 女孩摇摇头,天真的脸上写满了茫然。 师:读了课文后,同学们明白为什么“我”把这只信鸽叫“雪儿”了吗? 生:它的羽毛是白色…  相似文献   

13.
通过教师适度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求知,逐步走向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之路。这是教育最美好的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位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我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再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完后,我告诉学生:老师要提出一个问题,请你猜是什么问题呢。这下孩子们的兴趣来了,读书的积极性高了。接下来争先恐后地发言:“老师想问课题为什么叫《只有一个地球》?”“您会问地球上的资源为什么不会再生?”“您会问我们怎样保护地球上的有限资源?”“为什么说地球是可爱的?”等等。学生们纷纷连续提出了十…  相似文献   

14.
●“照”之:王崧舟老师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师:同学们,王老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生: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嫉自己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却落空。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生: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生:诸葛亮还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幽默的笑…  相似文献   

15.
讲过多遍的课文,怎样才能“备”出新意来?日前听一位老教师的介绍,颇有收获。“只有把老课文当作新课文备,才能常备不懈,常备常新。”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有两段对话,分别有“王曰:‘何为者也?’”和“王曰:‘缚者曷为者也?’”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句式相同,为什么一用“何”一用“曷”呢?以前讲课时,他只是笼统地解释“曷通何”,似乎也足以对付过去。最近备课时,他对此自问了几个  相似文献   

16.
一、一节课引起的思考听一位教师执教老舍的《猫》,忽然产生一个疑问。什么疑问?暂且搁一搁。这位教师的教学思路是:(1)学生通读课文后,教师提问:这篇课文先写了猫的什么特点,后写了小猫的什么?(2)当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到"古怪"和"可爱"后,教师又问":古怪"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先着重来解决这个问题。(3)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表现猫"古怪"的语句,抓住"老实—贪玩、  相似文献   

17.
教师在执教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这则寓言故事时,会问学生:"从这个故事里你感悟到什么?获得什么启示?"多数教师都是想让学生获得一种正确的"因果关系"思维.  相似文献   

18.
一“圆的认识”,这是小学里常被老师选作公开课执教的教学内容。从各类报刊或网络中,我们可以搜索到近百份关于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何教学“半径、直径”这两个概念,在设计教学方案前我思考了3个问题。第一:成人头脑中建构的“半径、直径”概念是什么?对教学有什么启示?反思我们成人头脑中建构的概念,也许对我们的教学不无启发。第二:学生现在在哪里?学生应走向哪里?这两个问题是关于学生学习起点的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第三:传统教学设计的特点是什么?教学时有哪些不足?  相似文献   

19.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他不仅具有理性生命 ,也同样具有感性生命。课文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不仅是作者理性的独白 ,也是作者感性的挥洒。语文课堂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不仅需要理性的启发和诱导 ,也需要感性的点燃和熏陶。在理性泛滥的语文课堂里 ,感性的勃发和张扬显得尤为迫切、尤为重要。《草船借箭》这篇课文 ,我们都会注意到所谓的文眼“神机妙算”。有位老师是这样上的 :师 :同学们 ,“神”是什么意思 ?生 :“神”就是神奇。师 :“机”呢 ?生 :“机”就是机智。师 :“妙”呢 ?生 :“妙”就是巧妙。师 :“算”呢 ?生 :“算”就…  相似文献   

20.
笔者参加过某校的一次语文公开教学课,教的是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整堂课上得很成功,快要下课时,执教者让学生质疑,问还有什么问题?一个学生突然发问:“郁孤台是谁建筑的?”这是课本上没注释、参考书上无答案的问题,在场听课的教师都为执教者担心,可是这位执教的老教师胸有成竹,不加思索很快回答了学生这个“怪问”:“郁孤台本是古代就有的,在贺兰山顶的一个小山包上。后来宋朝的曾慥在这儿增筑了两个台:南为郁孤,北为望阙。”一下课,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