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庞石帚先生是20世纪前半叶蜀中著名学者。论著宏精,而诗名尤高。所作《国故论衡疏证》为当时蜀中各大学重要教材,影响深远。本文着重介绍了《国故论衡疏证》的成书过程以及它的突出特点,这就是:鸿博、精审、打通。  相似文献   

2.
师: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是我们成都人的老乡.他已于2005年离开了我们.生前,他曾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巴金先生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3.
陆九渊,字子静,自号存斋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今江西抚州金溪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卒于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3年)。他是我国宋明理学“心学”一派的创始人。他一直和朱熹齐名,并始终以他的学说与朱熹相抗衡,在中国文化史上,发生过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他出身于官宦书香世家。海盐张氏在明代就是一个望族,他的十世祖奇龄,是万历31年(1603)举人,曾主讲虎林书院,学者称他为大白先生。对张元济影响最大的是九世祖螺浮,他在京师做官时直言敢谏。清朝入关之始,对汉族每多岐视,他抗颜上疏,称“刑部审鞠录供,不宜但凭满官执笔”;同时,奏请不许满洲贵族再圈占民地。九世祖的立朝大节为张元济所称道。  相似文献   

5.
景梅九(1882——1961),名定成,山西安邑(今运城市)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前,他主要从事革命报刊活动,致力于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宣传鼓动工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功业。本文拟对景梅九先生辛亥革命前的报刊活动作以探索,旨在研究和总结景梅九先生早期的思想、精神及办报办刊经验。  相似文献   

6.
师: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是我们成都人的老乡,他已于2005年离开了我们。生前,他曾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巴金先生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篇文章。(指黑板上的课题,生齐读:鸟的天堂。)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篇短小隽永,富有哲理的精美散文。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离蜀回山阴,次年去江西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第二年江西闹灾荒,他请开义仓赈济灾民,昏聩的朝廷竟以“擅权”的罪名把他免职。陆游回到山阴。《书巢记》作于淳熙九年,诗人家居山阴时。陆游在一首诗中说:“人生百病有已时,惟有书痴不可医。”对痴书的陆游来说,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书巢是在情理之中的。文章开头说:“陆子既老且贫,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老且贫”是作者交代了自己当时的境况,“犹不置读…  相似文献   

8.
编辑部热线     
尊敬的主编先生:您好!我是偶然在成都的街头报刊亭看到贵刊的,翻阅之下,立刻惊诧于它精美的印刷、高档的纸张、以及美不胜收的内容,想不到四川也有如此出色的音乐媒体,于是毫不犹豫买回二本(第九期)。送了一本给我的好朋友,让她也分享一份惊喜和愉快。  相似文献   

9.
《补农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明末湖州府涟川沈氏所作,又称《沈氏农书》,成书于崇祯末。下卷为嘉兴府桐乡县人张履祥所作。张氏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卒于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11—1674年)。《补农书》下卷成书于“戊戌年”,即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所以,《补农书》反映的是明末清初浙江嘉、湖地区农业生产的状况。 《补农书》与以前的农书相较,其显著特点是反映了地主雇工进行农业生产的经济关  相似文献   

10.
<正> 《诗经·卫风·氓》中有“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句。郑玄笺云:“我自是往之女家,女家乏谷食,已三岁贫矣。明已之悔,不以女今贫故也。”孔颖达疏曰: “自我往尔男子之家,三岁之后贫于衣食而见困苦。” (见《十三经注疏》第三二五页)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食贫”为“吃‘的东西缺乏”。(见该书修订本第二册第四七八页)笔者认为这种把“食贫”讲作是“谷食贫乏”的说法,无论从句法结构来分析,还是从词义方面来考察,都是值得商榷的;现在,不揣浅陋,陈以管见数条,以就正于各位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1.
评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张启成方玉润(1811—1883),字左石,一字黯石,自号鸿子。他一生著作甚丰,据向达先生《方玉润著述考》,共得书目43种;而《诗经原始》是他晚年的成名之作。该书写成于“同治辛未年”,即1871年,刊行于1873年,嗣后收人《云...  相似文献   

12.
半个多年世纪前,鲁迅先生应好友许寿裳先生之请,为他的儿子许世英开列了一个“中国文学入门书目”。这个书目正如许寿裳先生所说:“虽仅寥寥几部,实在是初学文学者的必需翻阅之书,他的说解也简单扼要。”这个书目内容如下:一、计有功(宋人):《唐诗纪事》(四部丛刊本,又有单行本)。二、辛文房(元):《唐才子传》(今有木活字单行本)。三、严可均:《全上古……隋文》(今有石印本,其中零碎不全之文甚多,可不看。)四、丁福保:《全上古……隋诗》(排印本)。五、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可知名人一生中之社会大事,因其书为表格之式也。可惜的是作者所认为历史上的大事者,未必真是“大事”,最好参考日本三省堂出版之“模范最新世界年表”)。六、胡应麟(明人):《少室山房笔丛》(广雅书局本,亦有石印本)。七、《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其实是现有较好的书籍之批评,但须注意其批评是“钦定”的)。八、《世说新语》刘义庆(晋人清谈之状)。九、《抱朴子外篇》葛洪(内论及晋末社会状态),有单行本。十、《唐摭言》五代王定保(唐文人取科名之状态)。十一、《论衡》王充(内可见汉末之风俗迷信等)。十二、《今世说》王(明末清初之名士习气)。据孙伏园先生说,鲁迅先生这...  相似文献   

13.
刘永济先师,字弘度,别号诵帚,因以《诵帚庵词》名集.出版时,易名为《刘永济词集》.先生为词,可谓学深功至,出色当行,前贤交口称誉之.先生少时,受词学于姑丈松琴龙先生.既壮,又就学于清季词学巨子朱疆村、况蕙风之门.兼习词学理论及创作,打下了坚实的词学根基.复又主大学讲席垂三十年之久,且“日课小词”,精研词法.故其词继踵朱、况、凌、跞前贤,在理论与创作上均卓有建树.  相似文献   

14.
六朝吴兴沈氏文化大族由武力强宗演变发展而产生.南朝齐、梁时期是沈氏由武力强宗向文化大族转化的主要时期,这个转化集中表现在沈约身上.前有东晋和东晋以前的沈氏文人、南朝宋时的沈氏文人,除沈麟士等隐士外,余均从武为官;沈约由宋起家,仕至梁代已官极品,最终未能进入最高统治集团——“台司”,因为他是个道地的文人了;后有陈代人才济济的沈氏文人,儒学以沈不阿、沈不害为代表,文学以沈炯、沈君游为代表.史家评说沈炯因为适逢乱世,故而才能未尽发挥;他颠沛流离的一生,造就了他激昂、悲壮、清凄的风格,留下数量不多却是精品的作品,对于齐、梁作文风来说,沈炯的作品是明珠,而后者却是鱼眼,不可作等量观.  相似文献   

15.
国立九中(含前国立安徽二中)创立于1938年,抗战时期迁到大后方四川江津,主要收容以皖藉为主的师生。其中有不少国家栋梁之材,经过国立九中的教育薰陶走向社会,发光发热,如邓稼先、舒芜等,陈独秀先生晚年也住在江津。到1946年国立九中一分为三,降为省立,陆续迁回省内。  相似文献   

16.
神农架林区是贫困山区,林区党委、政府抓住国家实施“贫九工程”的机遇,全民动员,艰苦创业,大力实施“贫九工程”。 一、宣传发动,把全区干群认识统一到实施“贫九工程”上来 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在实施“贫九工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蔡元培先生一生致力于推进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九个创举: 一、创办辛亥革命时期培养干部的第一个新型学校。蔡元培于一九○二年在上海任中国教育会会长时,与同志共创上海爱国学社(同时办了爱国女校),成为当时国内革命的中心。二、大刀阔斧地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为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九一二年一月九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在蔡元培主持下建立,他立即以部长身份签发了有关改革法令,并发表论文,系统地阐明了他的教育主张。从此,以“忠君、尊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卓越的先驱,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和爱国主义者。孙中山先生把他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其中有关中国教育的思想则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作浅述。一、孙中山的教育思想萌发于革命之中孙中山先生幼年因贫失学,十岁才入村塾读书。在村塾中,他对于当时所学的内容及老  相似文献   

19.
扫射     
"扫"本来写作"埽"。"埽"字在甲骨文、金文里还没有发现它的形体,但在周代的著作《诗经》、《周礼》等书中,已出现了,可见渊源甚古。《说文解字》说"埽,弃也。从土从帚(图1篆、图2隶书)。"帚是扫把之类的清洁工具(甲骨文·金文"帚"字作像倒立的帚形,上面是清除污垢的部分,为柄,是放帚的架),土指尘土,是以扫帚除尘之意。所谓"弃也",就是去除的意思,从手从帚的"扫"字不见于小篆,隶书里才有它,到六朝时已广泛使用,唐代以后,它便取代了"扫"字,"扫"字盛行而"埽"  相似文献   

20.
黄质夫,1896年3月6日生于江苏省仪征市长江边上的十二圩,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求学时,接受了恩师陶行知“余今生之唯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的生活教育思想。黄质夫是陶行知最早的追随者之一,是行知教育思想最忠实的伟大实践家。黄质夫1924年从国立东南大学毕业。当时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广大农村的贫愚问题。黄质夫先生所学是农艺专业,正好可以用自己所学的专业去乡村扶贫救穷。然而,黄先生并没有走这条看似直接但决不可能解决乡村贫穷问题的道路。因为他深知,救贫的惟一途径,在于先化愚。要化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