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月15日,英文《中国日报》刊出该报摄影记者郭建设深入大兴安岭火灾现场拍摄的新闻照片8幅,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注意。这是林区特大火灾自发生并持续蔓延近10天内(第1条消息见报一周内)首次刊登的一组专业记者的独家新闻照片。第二天,美联社就买  相似文献   

2.
记得在1966年夏天,我随部队的一个报告团到大庆。烈日当空,酷热烘烤着茫茫荒原。我们来到了油田钻井机前,只见从高高的井台上走下一位身材不高、着一身“油包” (沾满油泥的工作服)、满脸油污的记者,他,就是新华社黑龙江分社摄影记者胡伟同志。三年之后,在一次自卫反击战中,我们有幸又在战场上重逢。三月的乌苏里江畔,风雪交加,寒气袭人,胡伟穿着一套不太合体的军装,和驻地军民朝夕相处,拍摄了大量的珍贵照片,荣立了三等功。边防  相似文献   

3.
提起车夫,陆海空三军熟悉他的人可不少。而通过报刊.影展的摄影作品知道车夫其名的人则更多。近几年,车夫的作品不断在国内外获奖,使得熟悉和不熟悉他的人,都期望更多地了解他。车夫是怎样一个人?他又怎样获得了成功?黑红的脸膛,强健的体魄,身着戎装的车夫,好一副标准的军人形象。他1964年入伍,从放映员、摄影干事到军内外小有名气的摄影记者,车夫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提起车夫,陆海空三军熟悉他的人可不少。而通过报刊,影展的摄影作品知道车夫其名的人则更多。近几年,车夫的作品不断在国内外获奖,使得熟悉和不熟悉他的人,都期望更多地了解他。车夫是怎样一个人?他又怎样获得了成功? 黑红的脸膛,强健的体魄,身着戎装的车夫,好一副标准的军人形象。他1964年入伍,从放映员、摄影干事到军内外小有名气的摄影记者,车夫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道路。少年时代的车夫喜欢绘画,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迷上了摄影。20多年来,他挎着心爱的相机,把镜头对准沸腾的军营和火热的生  相似文献   

5.
不少业余摄影者,常常为找不到题材而发愁、苦闷。可滑县县委通讯组组长杨秋焕,却有摄不完的镜头。他成功的秘诀,就是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翻翻他那发表在报刊上的2400余张照片,不少出自农家小院、田间地头、街头巷尾……  相似文献   

6.
纪涛  董玮 《中国记者》2012,(2):49-50
华盛顿第14大街的国家新闻大厦(NATIONAL PRESS BUILDING) 1108室是《中国日报》华盛顿记者站的向办公室.这里的主人是《中国日报》最杰出的女记者.她54岁,工作勤恳,为人热情,30年间曾九获中国新闻奖,还有个很好听的名字——黎星.她光彩照人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2011年8月7日这一天.  相似文献   

7.
电视记者郭耀华的镜头,指向了鄂西山区的土家。这儿称得上是湖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了。对土家的来历,当地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由于洪水泛滥,整个大地淹没了。世上只留下兄妹两人。在观音菩萨的敦促下,他们结为了夫妇,繁衍后代。因为生下的孩子竟是血坨坨,他们伤心极了。观音菩萨叫他们把血坨坨剁成十八块,用泥巴包住,放在十八根树丫里,后来长成了活人。土家人的这个传说,倒很容易让人想起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来。“是的,土家是一个古老而又年  相似文献   

8.
见过铁良的人,都说他苦相。刀削般下陷的双颊永远是白吃粮不长肉的没良心样儿,双眼因心虑过重而明显凹进,尖尖的下颏,在常规的命相里似乎也并不预示着什么乐观的晚景。只有鼻子极周正,高高挺挺,拔出一股清劲,使他看上去很有“五四青年”味儿。  相似文献   

9.
你一口一口地抽着烟.如果不是脖子上挂着小巧玲珑“巴尔达”,你就像刚从田野走来的农民.抓拍一幅你的肖像,也会很生动的.黑黑的脸上尽是野外奔波风风雨雨刻下的沟沟坎坎,眼神略带忧愁却含着幽默、你神情疲倦地用湘西土话说;才从山里来,在暗室呆了一晚,冲了一堆照片.  相似文献   

10.
现实生活中的摄影记者,有的诙谐善侃,有的沉默少语,有的稳重,有的潇洒……。然而,某些故事影片、电视剧、小说乃至舞蹈节目里的“摄影记者”,往往是清一色的喜剧角色——“新闻场”里的“笑料”。  相似文献   

11.
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以介绍我国各界优秀人物为主的大型综合性新闻半月刊——《中华英才》画报,展现在我的面前。打开目录一看,一个摄影作者的名字反复地映入我的眼帘,他就是这个报社的摄影部副主任陆中秋。《中华英才》画报创刊两年多来,承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日报》是我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的组织兴中会的“唯一之喉舌”,所以又称为我国“革命机关报之元祖”,在我国报刊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日报》是在孙中山的直接领导下,由他的亲密战友陈少白于1900年在香港创办的。1894年兴中会创办以后,孙中山还未曾认识到利用报纸进行宣传的重要性.1896年,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清政府驻英大使馆诱捕拘禁,险些被钉在一只大木箱中运送回国处死,多亏了伦敦报界大造舆论,才迫使公使馆释放了孙中山而幸免于难.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孙中山,使他真正认识了报纸宣传的强大威力。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百日维新失败以后,逐渐沦为保皇派,他们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不  相似文献   

13.
“我就是那个小号手” 一面迎风飘扬、写着“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的红旗;一个红军小号手头戴八角帽,身体前倾,腰挎手枪,手举军号,举止间透着英武、坚毅、果敢、勇往直前。这就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一书中《抗战之声》一图的英姿小号手的全部内容,其中红军小号手还出现在书的封面上。  相似文献   

14.
在刘玉福的摄影生涯中,最使他激动的一年是1986年。那一年,他的一张《化纤之光》黑白片首次在《新华日报》发表,彩色片《化纤之光》入选华东地区6省10市职工影展。而当时刘玉福只是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动力厂供电所外线班的一名青工,摄影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相似文献   

15.
“真有你的,山杉!”1988年初春,在中国美术馆三楼展厅,“白山杉南极考察纪行摄影展”上,我们又见面了。见了面,我就想捶她一拳。又一想,都不小了,干嘛呀!于是学会了收敛。两三年,我们没见面了。这次我才发现,南极一趟,山杉依然是山杉:没有流曳的风韵,没有拂人的妩媚。有的,只是她之为她的独特的蕴藉:平实、纯朴,永远地给你一种年轻的动感,永远地让你觉得,她,是“春天里的一把火”。我完全可以正儿巴经地问她:“去南极的念头因何缘起的?”是不是活腻味了,也想来点儿探险?”可我什么都没问她。我和她,一问一答显得多余。我甚至觉得:什么都不说,才是我们俩在一起的最佳意境。该说的,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全说尽了。  相似文献   

16.
小说《廊桥遗梦》一书不仅在美国畅销,在中国也一时洛阳纸贵。许多人不仅仅为这个缠绵绯恻的爱情故事所动情,对书中男主人公金克尔的工作单位——美国《全国地理杂志》(以下简称《地理杂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金克尔毕竟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作为真正的《地理杂志》的摄影记者又是如何工作的呢?作为中国记协的一名成员,笔者最近陪同美国《地理杂志》的多名摄影记者在中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进行了采访,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有了直接的了解。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是  相似文献   

17.
你喜爱镂刻精细、结构奇巧的手工艺品吗?读去年11月18日《徐州日报》上的《祖国宽恕了他》,就象观赏一件玲珑剔透的手工艺品,很耐人寻味。《祖国宽恕了他》这篇通讯,一改过去那种平面报道的模式,采用多侧面、立体型的新形式,在报道阎大林贪污、犯罪的同时,更以饱含热情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他身在异国、迷途知返、向往祖国的感情。细读全文,使人深深地感到作者所报道的是一个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人物。通讯对阎大林思想变化的描写很细致,也很生  相似文献   

18.
《陇海大动脉瘫痪———西安灞河铁路大桥被洪水冲垮》、《轻生女跳楼获救》、《大卡车压塌溢洪桥》、《军警联手雨中救人》,这是笔者撷来的几幅《郑州晚报》近期刊发的新闻照片。这一幕幕惊险的场面,一幅幅引人的画面,一件件感人的事件,抓人眼球,揪人心肺,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受,令人赞叹不已。抓住转瞬即逝的“瞬间”从一个资料中查得,“一瞬间”的时间是0.36秒。新闻照片是视觉新闻,而精美又惊险的视觉新闻的获取都是在转瞬即逝的瞬间,谁抓住了这个不到半秒钟的瞬间,谁就抓住了好新闻。《轻生女跳楼获救》就是记者陈平生专…  相似文献   

19.
刘莹 《新闻窗》2011,(2):35-36
"炒冷饭"是新闻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难题,如何把冷饭炒热、炒出色香味,不仅考验着记者的眼力、笔力,更与编辑的眼光和业务能力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2007年4月15日,美国《托莱多刀锋报》(Toledo Blade)副主席、执行总编Ron Royhab发表题为《一个基本原则:新闻照片必须讲述真实》的告读者书,公布了该报关于摄影记者Allan Detrich新闻作品造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