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性,神秘性和原生性。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实地调查和访谈法,以侗族 “抢花炮”运动发展的体育文化特征为基础,较为系统分析了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变迁脉络、变迁的影响因素等问题,这为我们历史、客观认识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基本依据,回应了新时代背景下侗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路径的积极选择。  相似文献   

2.
结合合球运动的开展现状,分析高校开展合球运动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为高校开展和发展合球运动提出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3.
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领导全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精神与理想信念的升华与凝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在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根据中共党史划分了红色文化育人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就阶段特征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河北民俗体育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840年至五四运动前期,河北民俗体育的发展受到西方体育文化的)中击,官方和民间的发展呈现不同发展趋势;1919年至20世纪40年代,由于得到爱国人士的提倡和政府的支持,民俗体育得以持续发展,但组织形式已模仿西方来进行;1949年至今,河北民俗体育历经曲折,坎坷发展。在战乱和“左”的思想影响下,发展受到挫折,尽管1978年后河北民俗体育的发展得到政府支持和学者关怀,但其发展面临诸多困难。透视河北民俗体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到四方面的启示:民俗体育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正确指引、需要积极扶植民间力量、需要对民俗体育功能重新定位和增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法及田野调查法对高山族背篓球的起源及社会变迁发展形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背篓球是高山族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何时已难考证,其起源可能和高山族槟榔文化有关。高山族背篓球随着历史的变迁,演变出多种形式。一种是男女求爱的活动形式,另一种是猎手们在闲暇时,双方以猎物,如狼、豹首等装入对方背篓中为戏,后逐渐发展成体育项目。其主要存于高山族的民俗中。背篓球是高山族非常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其集健身、娱乐、竞技为一体,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背篓球是一种审美文化的创造其趣味性、健身性、娱乐性为西方竞技体育所未有,研究背篓球起源及发展脉络,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及现实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衍生出的“运动化群落”概念出发,以“运动之乡”为典型代表群落,揭示出“运动化群落”存在的深层意义与价值。在运动化发展的多元化、民族化和市场化需要的特殊时期,探索“运动化群落”概念衍生的意义及期发展变化的规律,分析“运动化群落”有序发展的影响因素,对我国运动化的民族性与可持续性发展都起着方向上的引导与理论参考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Hip-Hop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城市青少年群体中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即嘻哈运动文化.着重介绍了街舞和滑板这两种嘻哈运动形式,以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视野对Hip-Hop运动的文化属性、文化根源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具有促进体育文化消费、有利于社会整合、满足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表意性符号和社会差别需要方面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妇女体育发展历程剖析妇女体育意识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中国妇女体育的发展历程入手来剖析妇女体育意识的变迁,指出:妇女体育发展与妇女体育意识变迁息息相关,中国妇女体育意识经历了从古代的萌芽期到近代的被动期再到现代的主动期的发展过程,进而阐明中国妇女体育的未来发展要从培养妇女的体育意识入手,以实现中国妇女体育事业发展的勃兴。  相似文献   

9.
发展高校龙狮运动对校园体育文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中国龙狮文化及高校龙狮运动的发展现状,在分析校园体育文化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龙狮运动的发展对于校园体育文化将起到如下积极影响:(1)促进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3)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4)促进校园体育产业化等等。  相似文献   

10.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的根,为了探明中西体育养生文化的差异,揭示其融合的方法与过程,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融合”这一研究对象进行了逻辑分析和现实解构阐释。研究结果:1)差异是中国体育养生文化以朴素自然的古代哲学和体系完整的传统医学为基本理论,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西方体育养生文化以现代医学为基础,并深受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2)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分别根植于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思维观,且二者具有不同的认知模式:中方具有“直觉、取象、辩证、经学”等特征,西方具有“逻辑、抽象、形而上学、质疑”等特征;3)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追求目标不同之处在于中方重注天人合一,内外兼修,西方则更重视人的物质形态本身,强调身体的外部运动,对健美人体充满了崇拜以及对力的赞美。研究结论:使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摒弃分歧和冲突的对立格局,在冲突中发展,相互融合重构,共生与并存是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未来的基本走向。研究价值:为进一步认识中西文化的根源,加深和领悟中西养生文化及理论,促进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探索体育发展规律和总结经验同时,为丰富和深化体育理论研究,完善和改革新型体育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建议和决策依据,并在实践中澄清因为认识程度而导致的混乱现象,为不断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及拥有健康生活的能力,变不和谐因素为和谐因素,使整个社会体育的全面发展始终处于一种健康、良好的实施状态,并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长远目标提供既协调稳定、又充满活力的体育环境。  相似文献   

12.
龙狮运动的嬗变及其现代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龙狮运动的起源及其从中华民族民间体育走进国际竞技体育大舞台的嬗变历程进行分析,揭示了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形态差异及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出了中华传统体育向现代化的发展须贯彻国家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政策,利用现代体育的组织制度和竞赛规则加以完善,不断吸纳现代体育奋发与竞争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校开展合球运动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部分开展合球运动的高校学生发放问卷,了解到合球运动能够吸引大部分参与运动的学生。通过查阅选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对开展合球运动的体育教师及相关主管领导的访问调查得知,我国高校的现有条件能够满足开展合球运动的要求,在普通高校开展合球运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系统地分析我国继续教育的历史进程,总结不同时期的历史经验;按照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要求,探讨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龙狮运动的历史文化探源及其国际传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问、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龙狮运动的历史文化渊源进行研究,并对其现代文化价值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提出了中国龙狮运动在国际传播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师资队伍逐渐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步入快车道。总结和回顾过去30年我国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历程,深入分析我国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困境,积极探寻破解制约我国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催眠术至今仍未被大多数人所认识和了解,甚至被少数人赋以神秘的色彩。本文就催眠术的产生,催眠术的发展、催眠术的理论、催眠术的应用四个方面对催眠术这一鲜为人知的科学领域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从而使体育工作者能够对催眠术有一个正确、科学的认识,以期使催眠术能在体育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厘清高尔夫球运动文化核心意涵的基础上,梳理高尔夫球运动文化中国本土化的演进历程。发现,高尔夫球运动文化以田园文化、俱乐部文化、贵族文化为核心意涵。在脱域与再嵌入的本土化历程中,中国高尔夫球运动文化已然开始展现出中国本土特色,但还未摆脱旧有文化框架,并使中国社会遭受其异化的消极影响。高尔夫球运动文化中国本土化的未来发展,需要在阻断其现有消极影响的同时,加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结。  相似文献   

19.
赛马运动在我国历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甚至出现短暂的消亡,赛马运动的兴衰史与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赛马运动发展中的影响和启示,以推动我国赛马产业发展和促进赛马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20.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融对当代中国休闲运动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融合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也大大促使全球体育文明成果惠及不同种族的人们.现代休闲运动作为具有浓郁的西方文化色彩的运动形式,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文化环境中迅速传入中国并植根于中国的本土文化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与排斥的博弈中,休闲运动必将被中国各阶层接纳,成为大众化的时尚健康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