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始宗教祭祀舞蹈是红水河流域壮民族舞蹈及信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原始舞蹈文化的遗存,是舞蹈的历史积淀。阐述了红水河流域壮族具有特色的原始宗教祭祀舞蹈,在祭祀仪式中,巫师有形的身体动作与无形的神灵世界相沟通。原始宗教祭祀舞蹈具有民俗性、健身娱乐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稳定性与传承性等特征。这些舞蹈与传统体育结合发展,在壮族传统舞蹈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红水河流域壮族抛绣球的体育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红水河流域壮族抛绣球的产生与发展,对抛绣球的体育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和探究。研究表明,红水河流域壮族抛绣球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健身娱乐性、竞技性、大众参与性等文化特征。具有增强人民健身意识,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的融合,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增强宗教信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传承与文化交流等体育文化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布洛陀经诗》英译本问世标志着民族典籍翻译又跨上一个台阶。对其进行学术研究有助于探索和研究民族典籍英译规律和方法。本文以概念整合为理论基础,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处理总体框架、"诗味"整合、语法句式和文化特色词等方面的认知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4.
西部少数民族节庆中的民俗体育是我国西部各民族社会文化生活的浓缩点,它作为一种身体行为的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表征。从文化学、民族学、民俗学的角度,探讨西部少数民族节庆中的民俗体育,揭示节庆民俗体育地域性、周期性、人文性等特征,并研究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红水河流域壮族蚂拐舞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是壮族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从体育文化的角度看,蚂拐舞不仅具有良好的健身、娱乐和艺术审美价值,而且还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经济水平、推动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等多种社会功能。在揭示蚂拐舞体育文化社会功能的同时,对蚂拐舞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访谈法,分析海西妈祖信俗活动中民俗体育的民族性、传统性、地域性、娱乐健身性、观赏性等文化特征,探讨妈祖文化中民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以期促进"妈祖体育圈"民俗体育能够在海西经济建设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壮族板鞋舞的体育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红水河流域壮族板鞋舞的起源和发展,研究了红水河流域壮族板鞋舞的体育文化社会功能,认为红水河流域壮族板鞋舞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教育和健身娱乐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社会功能。将其纳入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之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内容形式,实施课程规范不仅可行而且必要。  相似文献   

8.
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是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需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现代文明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当中,使民俗体育赖以生存的地域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这种变化使“活态”的民俗体育失去了孕育、滋养它的土壤,使其趋向于现代化,缺乏民俗体育自身的“本土化”风格特性,同时也使常年依附于形式背后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意识、精神内涵以及民族图腾等民俗特征也随之逐渐消亡。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的演变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研究当今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的演变与发展的规律。研究认为:1)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演变的因素主要是:职业性质的转变、活动区域的减少、功能性被取代、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传统节庆淡化的影响;2)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的发展:迎合时代所需,确立合理定位、坚守文化内核,赓续民俗文化之基、盘活赛事运营多元主体,打造品牌赛事体系、秉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助推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耦合共生,构建二者互利双赢的共生系统。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民俗体育的扩布现象,并分析了影响民俗体育产生扩布性的原因。研究表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民俗体育文化适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特性是民俗体育产生扩布性的动因;民俗体育的扩布性现象也正是民俗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适应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的一种表现,体现了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对民俗体育扩布现象的研究,有利于实现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态保护、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俗体育旅游是传承民俗文化和发展体育旅游的重要方式;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福安地区畲族民俗体育旅游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表明,福安畲族民俗体育旅游具有区位、自然、人文及民俗体育文化特色等优势,但是,存在的问题是民俗体育旅游实际参与少,各种文化资源没有有效整合,管理与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研究提出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加强对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整体性规划,全面开发民俗体育旅游功能以及民俗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等策略,以打造具有畲族特色的福安民俗体育旅游。  相似文献   

11.
民俗体育教育中的认知与建构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困扰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教育的难点问题,本研究借助自组织理论中的超循环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建立了相关的"认知—建构"超循环系统。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认清民俗体育运动项目自身演进的认知与建构以及民俗体育在教育(传承)过程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其知识体系的认知与建构。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有效的推动民俗体育教育的深入进行,有助于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更加有利于我们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摘要: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回归不仅是我国民俗体育国际化发展的时代诉求,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可回避的话题,然而当前这种回归却陷入“土洋之争”的对峙困境中。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以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研究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期为背景,通过对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研究的症结进行论析,旨在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研究提出新的建议。研究认为: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应立足于本土文化流失、传统理论根基缺失、研究范式生命力缺失、研究定位迷迭的现实,剖析理论依附、文化失语、文化异化等问题;坚持学术批判与扬弃,构建自主学术理论;坚持整体思维的研究范式,促进研究范式多元互补;坚持研究内容的多元视角,加强民俗体育文化多元区域互动;坚持研究方法的交叉互补,拓展文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坚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原则,促进民俗体育文化与时代衔接。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民俗体育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化学视角,对我国民俗体育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发展进行了探讨.我国民俗体育从活动方式到文化内涵都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民俗体育的地域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民族性、传统性和文化性特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民俗体育将更加和谐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促进文化认同的体育民俗化与民俗体育化发展背景下,采用专家访谈、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民俗体育现代化路径向度分析,研究认为:中国元素的符号化还原与场所关系呈现是民俗体育文化认同的内容认知路径;官、学、民、育一体化的互动治理与身体、空间、时间、关系交合下的身体表演是民俗体育文化认同的技术再生产路径;外源性的媒体传播、内源性的产品开发是民俗体育文化认同的形式传播路径。内容路径、技术路径及形式路径分别对应了民俗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中中国元素能站得住、留得下、传得开之保护与传承困惑,从切身感、生活感与地方感三个维度达成文化认同,服务文化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岁时和礼仪民俗中的体育形态大都是伴随着自然崇拜、神鬼迷信和禁忌等产生的。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的明显差异和人文背景的不同,所以民俗体育也各具特色。魏晋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各民族礼仪民俗中的体育,逐渐转为岁时民俗中的娱乐活动(少数民族聚居区这种变化较晚)。而历代的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又使各地民俗体育相互吸收和发展,自隋唐始,龙舟竞渡、角力、蹴鞠、射箭、赛马、拔河、登高等,事实上已成为多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了。  相似文献   

16.
滇西边境地区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是其旗帜鲜明的外显形态,它在民族延伸发展升华沉寂的进程中,在意识深层与情感深层上均浓墨重彩的披挂着时代的特性和地域文化的属性;从滇西边境地区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民族性、地域性、继承性、时节性等主要方面人手,对滇西边境地区民间民俗体育的展开形式、行为特征及发展现状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在其所具有的特殊环境的视域下,根据社会群众体育的需求、全民健身的需要,总结其发展形式、发展内容和特点,寻求滇西边境地区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思路,进而为滇西边境地区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繁荣之道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俗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体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独特鲜明的民族特色,千百年来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激励了中华儿女的英勇斗智,展示了无穷的魅力。目前随着各种民俗体育活动日益增加。民俗体育似乎走向了一条越发宽广的道路;但民俗体育的传承式微、功利化倾向使得真正的民俗体育的生存变得如此的艰难。挖掘整理正统规范的民俗体育文化、提高国人的拯救意识、鼓励并引导良性变异,是民俗体育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正确轨道。  相似文献   

18.
谈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视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做好民族文化整理工作,是党的十七大精神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方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是决定学校体育办学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我国学校体育独具魅力的重要形式。提倡民俗体育走进学校,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促使两者相互促进以实现共同发展,为促进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和中国特色学校体育的形成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9.
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水流域的古老文明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俗体育。独特的地理和历史环境,让汉水流域民俗体育呈现出多地域文化交融、多民族文化交汇、多时空文化交叠的文化特征。汉水流域民俗体育在文化记忆与传承、健身与休闲娱乐、经济资源开发和利用、社会控制与凝聚等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社会功能。加强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国家文化软实力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结晶。在国家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今天,需要以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种手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经过各个时期的曲折发展后,又重新找回了自己本位,在当今国家积极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形式下,教育、旅游、民俗节日、竞技比赛等是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