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蕾 《记者摇篮》2010,(6):68-69
一位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找到我,说她想做电视主持人。当我带领她参观了一间新闻演播室后,她紧锁眉头,极富表情地问我:“你们主持人天天面对黑洞洞的镜头,啥感觉呀?”面对黑洞洞镜头的感觉?做了26年电视播音、主持的我,竞一下子语塞了。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整理思绪。过了许久,我告诉她“在黑洞洞镜头前的感觉,有风,有雨;像风,像雨”。  相似文献   

2.
2004.1.2 五 晴 看书.《老头子汪曾祺》和张爱玲弟弟回忆姐姐《我的姊姊张爱玲》.写得都不错,前一本热烈,后一本凄然.我跟汪老会议上见过一面,那时他已大名鼎鼎,被许多人追围.老头挺可爱.张爱玲今天被那么多人议论,没人真去体会她的心.就像人们见面只说衣裳和气色.  相似文献   

3.
2012年2月2日,在吉萨的斯芬克斯广场,我从容地作完一次出镜.在我身后是上千名抗议的群众,声讨前一天晚上在塞得港球赛中导致74人死亡的肇事者.这是2010年10月16日我成为一名中东地区的新华社视频记者以来所做的一次普通采访.回首这一年多,我着实不敢说我在新闻上有什么作为,但作为一名视频记者,我确实收获了很多.  相似文献   

4.
喜欢黄梅子的书是从她的第一本书《网络姻缘一跨国网络征婚口述实录》开始的.《网络姻缘》的反响很不错,先是《作家文摘》、《北京晚报》等全国几十家报刊连载,然后黄梅子又被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节目邀请为嘉宾,鲁豫对她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专访.  相似文献   

5.
"曾子的曾,孔子的子,墨子的墨",这个叫曾子墨的女记者以在镜头前知性、沉思的风格让人印象深刻.从"财经点对点"到"社会能见度",曾子墨在更加宽广的舞台上释放着自己的激情,并以独特的视角和思考践行着"拷问民生、叩问生命"的媒体责任. 凤凰卫视知名主持人曾子墨说:"我很享受现在的工作,也很幸运能够有一份自己满意、开心的生活."这份让她享受的工作,就是"社会能见度".作为该节目的主持人、记者,曾子墨想和她的同事一起,用镜头记录正在转型时期的中国,也许同时被记录的,还有她自己在转型中成长的身影.  相似文献   

6.
今之凤姐非红楼梦中人。凤姐本名罗玉凤,重庆綦江赶水镇人,25岁。2009年她在上海陆家嘴附近发放征婚传单开始走红,因为传单上有苛刻七大征婚条件被迅速传开;她不断爆出雷人言论,迅速蹿红网络。面对海量信息的大众,给这个女  相似文献   

7.
先来说几个现象:"小沈阳"因2009年央视春节晚会而走红,据统计,在春节后的一周时间里,百度、新浪等网站<不差钱>视频的点击量达数千万次;稍远一些,2008年岁末,因"猥亵门"事件而蹿红的深圳海事局原党组书记林嘉祥,绝大多数人是通过网络视频见到了他的"尊容";而从恶搞国产大片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在镜头前以夸张动作耍活宝的对口型假唱组合"后合男孩",具有超高人气的网络视频数不胜数.  相似文献   

8.
陈虹  陈曦 《视听界》2009,(3):57-61
中国视频分享网站的发展与世界同步。2005年3月,中国播客网成立。之后,视频分享网站一路走俏,很快涌现出一批较有知名度的网站。2005年4月,土豆网和我乐网相继成立。2006年,优酷网、酷6网成立。2007年,中国的视频分享网站已经超过了200家。近几年,视频网站累计吸引风险投资超过4亿美元,2008年前7个月融资近1.5亿美元。国内视频分享网站三巨头——土豆、酷6、优酷拿到的投资超过1.2亿美元,准备向着更大规模挺进。  相似文献   

9.
司念伟 《中国记者》2012,(10):116-117
某电视相亲节目现场,男嘉宾带着自称为"儿子"的宠物蛇上台征婚,更有甚者,公然宣称"蔑视所有女性""女人智商很浅薄"等狂言……观看电视娱乐节目,类似"雷人"的内容不胜枚举。镜头未经剪辑,"雷语"不被删减,话题人物就这样走进公众视野。为让节目具有足够吸引力,娱乐节目总是想方设法邀请"雷人"进场。话题人物的出现能最大限度地积聚人气,提升节目效果,从而拉高收视率,这种惯用的"技术手段"是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非常喜欢贵刊“来图求解”栏目,这张《浸》是我前几天拍的.想表达当时音乐带给这些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人们的和谐气氛。可洗出后发现不很理想。主要人物状态都不错.陪体和着音乐用脚打着拍子也不错.只是右边那位红衣老人头部姿势突然一换(当时我只注意整体.没有留心),她的面部将这张照片的氛围破坏了。重拍肯定不行了.很是遗憾。我想请教专家能否通过后期剪裁或者别的方法补救?不胜感激!  相似文献   

11.
手机视频与传统媒体视频相比,在镜头语汇上有着许多不同特征,这些特征有利也有弊,如何运用视频语汇才能够放大其利,消除或减少其弊,这就需要从内容生产方面进一步研究镜头语汇的合理应用问题.本文从手机视频镜头的拍摄、镜头内容的选择和镜头的编排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手机视频类作品创作中的基本技巧与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酷6网宣布将长视频和短视频分开,推出juchang.com域名网站,以后网民要看长剧就到“酷6剧场”,看短视频还是原来.com。李善友兴致勃勃地说,“我左手做Youtube,右手做Hulu,成功非我莫属!”。我认为,这个成功主要是要借鉴Youtube和Hulu在欧美市场的成功运营经验;近几年由于中国电信业发展的推动,由于3G牌照的推动,互联网视频的带宽问题、高清问题基本上和欧美相差无几了,可以说硬件条件已经具备。  相似文献   

13.
闻捷 《新闻实践》2012,(11):35-35
今夏,台风数次袭扰,急风骤雨中,记者在第一线发回了一个个生动的现场报道,受到了百姓的好评。可是第11号台风“海葵”过后,某电视台的一则新闻视频被一门户网站剪辑出来,放在首页醒目位置,引起了人们争议。视频拍摄于台风登陆前20分钟的宁波北仑区,一穿着雨衣的年轻女记者腰部栓着一根看似较粗的黑色绳子,在狂风暴雨中声嘶力竭地播报着台风即将登陆的现场新闻。一阵强风吹来,她甚至站立不稳,蹲下了身子,但仍未中断播报,现场清晰地听到呼呼的风声……新闻播报结束,一穿黑色雨衣的男同事走入镜头,一步步拉紧绳索将她抱住。就是这一段视频,引发网友争议。一部分网友钦佩女记者的敬业精神,也有感慨记者职业的辛苦。但更多的网友则是质疑电视台这样的做法不妥当,有作秀的嫌疑。  相似文献   

14.
邱毅离经叛道。初中三年级时为了挑战禁忌,跑去尼姑庵跟一个刚出家的小尼姑谈恋爱,还规劝她还俗;后来,小尼姑真的还俗了。  相似文献   

15.
5月24日,我在湖南广电中心远程教育室,听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大姐(我称她大姐而不称老师。是因为切切实实感觉到她的大姐形象比老师更为亲切,平和)讲的《镜头前的能力》专题讲座,当晚从长沙返回永州家里,已经凌晨一点,本已十分疲倦,但躺在床上,却久久不能入睡。回想起自己新闻从业十几年来的经历,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距一个合格新闻工作者的要求还有多远?不  相似文献   

16.
手指在键盘间跳跃,心情在屏幕上诉说,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磕磕绊绊,在虚拟世界里找人谈心……如今,交网友,通电话,约见面,成了一些城市居民特别是年轻人的“时尚”,孰不知,这其中“陷阱”多多。网友竟是“酒托”在沈阳一所高校读大三的侯磊(化名),向记者讲述了他第一次见网友的“惨痛”经历。“去年冬天我交到了一个女网友,视频上的她挺漂亮,我们谈得也挺好。在网上互留了电话号码后,我们偶尔通电话聊天。她说自己大专刚毕业,在一家药房工作。有一天傍晚她主动打电话给我,问我有没有时间见面,我很兴奋。半个小时后,我和她见面了。”“我有些失…  相似文献   

17.
用身体验才能用心体会中央电视台一名记者在"新春走基层"中,曾坐火车再转长途汽车跟拍一个小姑娘从北京回河南老家,她陪小姑娘聊了一路.第二天,那个小姑娘给她发短信说,"谢谢你陪了我一天,让旅途不那么孤单.我以为记者只会问问题不会聊天,原来你们也会聊天呀."这个例子挺让人感慨.记者会跟家里人、朋友、同事聊天,可为什么一拿起话筒就不会了呢?关键在于关注点放在哪儿?关心的是片子,还是采访对象?是把采访对象当作关心的主体,还是只当成报道中的论据?  相似文献   

18.
张卓 《兰台内外》2013,(1):61-62
刚进央视时,柴静一心想着建功立业。镜头前:她短发,双手紧紧握着话筒,对采访对象发出连环式追问。那时,她喜欢短刀相接的新闻江湖。 有观众写信:"冷酷的《东方时空》,冷酷的柴静。" 在镜头前,柴静极富表现力:拎着高跟鞋去追一个孩子,或屈身近前握住当事人的手。  相似文献   

19.
贾立钢 《出版参考》2007,(8S):40-40
喜欢黄梅子的书是从她的第一本书《网络姻缘——跨国网络征婚口述实录》开始的。《网络姻缘》的反响很不错,先是《作家文摘》、《北京晚报》等全国几十家报刊连载,然后黄梅子又被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节目邀请为嘉宾,鲁豫对她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专访。节目播出以后一个星期,全国很多地方这本书都脱销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挺早以前就有朋友推荐说这姑娘的歌好听,当时听了觉得很悦耳,平时放在家里车里都不错。但是从音乐的角度讲,她的音乐当中自己的东西太少,学的东西太多,过于像小野丽莎和诺拉琼斯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