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峰 《寻根》2013,(5):18-23
汉画中的佛教造像是佛教反映在汉代绘画、雕刻领域的产物,是后世石窟造像普及的先声。在江苏、山东、四川、河南等地发现了一批与佛教有关的汉画图像,本文把这些汉画佛教图像分为汉画中的佛像图、汉画中的佛教故事图、汉画中的驯象和乘象图、南阳汉画中具有佛教因素的图像等,并对其源由分别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2.
刘敏 《中华文化论坛》2003,3(4):131-134
传曾为释迦牟尼授记的锭光佛,其造像在犍陀罗地区和中国早期石刻造像中偶有所见之外,在四川地区可谓闻所未闻。广安冲相寺摩崖造像中,有此唯一像龛,其服饰、手印均有别于其他佛像之艺术手法,本拟就其造像特色,兼及锭光佛造像的时代、题材内容及相关问题作初步考略。  相似文献   

3.
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宋刻西方净土变相,规模宏大,图文并美。在我国石窟艺术的同类题材中,风格独特。本文就其调查研究,略申管见,请方家教正。一、宝顶西方净土变相的内容该画方净土变相位于宝顶山大佛湾北岩中段,座北向南,刻石面高815、宽2160、深250厘米。1952年,大足县文物保管所将其编为第18号。其造像分正壁和左右壁。正壁分上下两层,其造像佛和菩萨面身向南;佛头布螺髻,袒胸、胸下贴身作僧祗支,外着U领广袖佛袍;菩萨头戴花冠,胸饰璎珞,胸下贴身着僧祗支,外着U领袈裟,观音戴化佛冠,化佛或立或结跏趺坐;大势至戴宝瓶冠…  相似文献   

4.
乐山看佛     
佛教雕塑艺术在中国逾千年而不衰,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卓越的成就,广大密集的分布而著称于世。中国仅千佛洞、千佛塔、千佛岩、万佛堂、万佛崖、万佛石窟就达37处之多。四川广元千佛崖石刻造像,绵延长达半里以上,全崖石刻佛像多达1万7千余尊,令人遗憾的是,因修公路造像被毁过半,现仅存7千余尊;古都洛阳龙门山有万佛洞,洞内南北两壁刻有1万5千余尊佛像,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穴53个,造像多达5万1千余尊。大佛最高的达17米,最小的仅有几厘米。敦煌莫高窟南大佛高26米,北大佛高33米,…  相似文献   

5.
擦擦名称考     
李翎 《寻根》2005,(1):79-82
在藏传佛教的供养造像中,擦擦,通常指的是一种混制小佛像,也有将各种塔形(包括立体和平面的)称作擦擦。  相似文献   

6.
中国祠庙的造像□段玉明中国祠庙造像与中国民间信仰的散漫不规一样,也是散漫不规的。这种散漫不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造像有无并不确定;第二,造像形制决不统一。佛教和道教在本质上是一种偶像崇拜宗教。所以,在佛寺和道观里,造像是缺之不可的。即使是在呵佛骂祖...  相似文献   

7.
古代大理佛教盛行,有"妙香国"之称.感通寺是苍洱之间建于唐代的一座名寺,传说择寺址时,高僧的樟木禅杖插地而活,寺成后,夜晚有佛像从空中降临,诸事皆遂高僧所愿,有感而通,故名感通寺;后来,"马嘶花放"和"名士高僧共一楼"的佳话,更让其名播千古,香火鼎盛.我是特别喜爱这寺名的,有感而通,岂不妙哉!  相似文献   

8.
石窟造像是中国佛教造像中显得特别辉煌壮观的一枝奇花。中国石窟,早期(南北朝)可以山西云冈石窟为代表;中期(隋唐)可以河南龙门石窟为代表;晚期(五代、两宋)可以四川大足石刻为代表。这就是所谓中国“鼎足而立”的三大石窟。大足县位于四川盆地的中部,东距重庆市160余公里,西距成都市270余公里。县境内保存着大量的唐宋石窟造像。因它在表现形式上以摩岩为主,还有石窟和圆雕等多种形式,敌人们习惯把它统称“大足石刻”。现存造像最早的是唐永激、乾封年jbl(公元650——668年)的尖山子造像,但以南宋造像最多,约占总量的80…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佛教是中国最大的宗教。此种情形在四川省亦然。由于历史发展、民族构成、地理环境、信仰变迁等,四川佛教演变有特殊的轨迹,与关洛之原、京都之地、江浙一带、岭南之区相比,其特色非常鲜明,在历史上,对中国佛教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不揣浅陋,俯瞰全川,对四川佛教的模式、特点及其历史地位试作申述。引玉之砖,粗陋难免,愿识者教正。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机缘,论述范围仍将包括重庆市。一、四川佛教的模式此处所谓模式,是借用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模式”一词,以分析四川佛教在特殊…  相似文献   

10.
巴中是川北门户之一,是中原由米仓道入蜀的必经之处,是四川摩崖石刻造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研究四川石窟的源流问题,必须从巴中摩崖造像入手.巴中的摩崖石刻造像始凿于隋,盛唐达到鼎盛,唐天宝以后逐渐衰落.其造像风格和造像内容多由中原经米仓道传入,与同是川北门户的广元地区石窟有较大的不同,对四川腹地的摩崖石刻造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泓 《寻根》2016,(4):20-25
正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曾经记载故乡的某种神像:"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此神像即是江南大名鼎鼎的五通神。明清两代小说中对五通神多有记载,但形象有所区别,下面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2.
在大理地区的佛教造像中经常见到一种风格独特、造型如一似女非女的观音造像。此类观音造像在当地名为——阿嵯耶。笔者想就对观音造像的了解,对此作简单的概述。据调查目前全世界仅有十多尊。流传国外的有:圣地亚哥精艺博物馆(见图一)、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很多很多佛教的名山和寺庙,像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就是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个菩萨的道场,山东灵宕寺、天台国清寺、荆州玉泉寺、金陵栖霞寺则是古代著名的丛林。就说现在的北京吧,房山云居寺、西四广济寺、城南法源寺、城东雍和宫,也都是庄严肃静、金碧辉煌的,到了佛教节日,少不得要大做法事,热闹一番。其实,佛教和中国结下的这个缘分也实在有年头了,东汉时期佛教从西域(也就是今天的中亚和新疆一带)传来之后,很多中国人就慢慢信仰上了。中国的文化也就从那个遥远的年代起逐渐浸透了佛教的思想养份。我们…  相似文献   

14.
藏经是佛教的重要载体,唐中后期至北宋初,当中原与江南“教藏灭绝,几至不传”时蜀中却得以大量保存。北宋初《蜀版大藏经》雕板的完成改变了佛经流通主要靠传抄或零星刻印的历史,改变了邻国对中国的态度,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化自信重建,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天看到的所有“大藏经”都或多或少与蜀版大藏经有关联,《蜀版大藏经》经文在蜀中流通的时代正是川渝石窟和摩崖造像雕刻的高峰期,云南佛教和佛教艺术之来源也主要是西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佛教寺庙,除了寺院的建筑,例如山门、宝殿、藏经楼、禅房等,寺院供奉的佛像,寺院中的僧人,乃至寺院中的树栽,都是构成寺院的重要元素。僧人或是信徒通过在寺庙种植特定的树栽,来传达佛教的文化内涵,彰显其实际功效。目前学界关于佛教寺庙树栽研究鲜有涉猎。本文通过佛教寺庙树栽种植及目的、意义,说明其中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观音菩萨,又作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取"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之意,乃四大菩萨之一,颇得民众崇敬供奉。因此,在传播佛教文化中,民间对观音的崇敬、追捧远在其他佛教神祗之上。而观音的造像从印度舶来后,与中国的传统艺术相结合并开始逐步演化,其宗教形象也开始添入了中国元素。尤其至宋、元时期,其造像特色完全融汇于陶瓷工艺作品中,以至于宋元制瓷工艺,以近乎于"沉静雅素"的特征而遐名,在中国陶瓷史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新的境界。本文试以分析首都博物馆元代景德镇窑青白瓷观音造像作品为例,来阐释宋元青白瓷观音造像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华夏第一佛     
重庆市丰都发现的东汉安帝延光四年(公元 12 5年 )铜佛像 ,是目前已知有明确纪年最早的佛像 ,该佛像的年代还早于文献有关佛像铸造的最早年代记载 ,因此 ,可谓华夏第一佛。为配合三峡水利工程建设 ,自 2 0 0 1年 10月至 2 0 0 2年 1月 ,重庆市博物馆、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在丰都县文管所的积极协助下 ,对丰都槽房沟墓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勘探发掘。华夏第一佛发现于该墓地的一座东汉时期古墓中。该墓地位于重庆市丰都县镇江观石滩 (梁家湾 )村东北约 70 0米处的长江北岸小山梁上 ,南距长江 2 0 0米 ,丰都至镇江公路从其南端经过。此墓为刀把形洞…  相似文献   

18.
神鹰振翼——纵览中华满族的鹰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在松花江上游吉林乌拉一带的满族聚居地,仍流传着一句古谚:“鹰狗无价”;在某些满族姓氏的宗谱上,还可看到绘有振翅欲飞的鹰图案;而在其先人墓碑上也有刻着鹰形象的图案。从那些善于讲古的满族老人口中,鹰是拯救其先祖女真人的神灵;在保留着野神祭的满族宗族中,鹰神是众动物神灵的首神,在他们的神帽上也有鹰的金属模型,这些都是满族历史上崇鹰习俗的遗风。满族的崇鹰习俗可追溯至史前。1972年,黑龙江考古专家在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一件兽骨雕成的鹰头,这一骨雕鹰头长7厘米,是用坚硬的石器在兽骨上精心雕磨而成的。其整体态势呈弯月形,鹰的眼、口部雕琢清晰,手法简洁古拙,构成一种寻觅和猎取食物的神态。经测定,这件骨雕鹰首至少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从艺术角度观察,现代人仍会被原始初民那种善于观察、捕捉动物形象的绝好技艺而折服。满族在其漫长的历史中,曾受到道教、佛教、喇嘛教等多种宗教影响,但占据统治地位的仍是萨满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某些满族姓氏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原生形态的萨满教,其主要特征是“野神祭礼”。“野神”即包括水鸟、乌鸦、虎、熊、蟒、野猪、刺猬等在内的灵禽神兽的动物神,其中以鹰神为首神。松花江上游的满族尼玛察哈拉的...  相似文献   

19.
张咏 《中国文化》2014,(1):257-259
作为中国人物绘画体系之一大宗,罗汉题材之绘画有其绵长悠久之历史。作为曾被广大中国民众信仰之对象,罗汉造像与佛和菩萨一样,在佛教艺术中有着大量表现,而将罗汉摹写入图,则始於六朝,东晋戴逵尝画有《五百罗汉图》,是为吾国迄今所见最早之罗汉题材绘画。由唐宋至明清,  相似文献   

20.
过去和人谈论游历名山寺宇时曾认为中国的寺院千篇一律,千佛一面。且不说亵渎神佛,等读了一些佛教造像艺术的理论,特别是瞻仰了东、西欧的绘画殿堂和雕塑经典群后,才愧觉自己的无知和浅薄。事实上世界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宗教造像应该说是其间最为辉煌灿烂的一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