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們國家正處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偉大時期。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就是要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了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我國從去年開始實行的第一個五年計划,基本任務首先就是集中主要的力量,來發展重工業。  相似文献   

2.
時代不允許中國知識界落後,中國知識界也不肯落後於時代,客觀形勢,加上主觀努力,四年來科學技術工作者在不斷向前邁進着。在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現在有了過渡時期總路線這個光芒萬丈的燈塔,更是闢開雲霧見青天,大家更感到有目標,有前途,有希望,同時又感到有重大的責任。 為了把中國社會逐步改造成社會主義社會,必须實行國家工業化。國家工業化,就必須有盈千盈萬的科學技術工作者來參加工作。在舊中國,大家親眼見到帝國主義利用不平等條約,控制了中國海關、交通和對外貿易,壟斷了中國金融和财政,佈置了一個從城市到鄉村的大剝削、壓迫網,使中國人  相似文献   

3.
機床自動線     
一生產過程的自動化 蘇聯正從社會主義社會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在這個時期內,蘇聯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對於自動機製造工業的發歷寄予着莫大的注意和深切的關怀。在各個工業部門中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創造並推廣使用自動機、自動線、自動車間和自動工廠,是蘇聯國民經濟的基本趨勢。斯大林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法则的主要特點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下  相似文献   

4.
人民勝利折實公債的發行,與中國科學的發展,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科學的發展與工業的發展是聯系在一起的。世界上科學最發達的國家,也就是工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社會主義的蘇聯,由於實現了生產手  相似文献   

5.
中國是一個人口众多的農業大國。 1949年,我國總人口已高達5.4億,農村人口有4.84憶,佔全國總人口的89.86%,到1987年底總人口增加到9.6億,其中農村人口7.9億,佔總人口的82%。全國人民按照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模式,奮斗了三十年,并没實現我們的理想——農村現代化。改革開放十五年,中國農民有兩項偉大的創造: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發展鄉鎮企業,為我國億萬農民擺脱貧困、奔向小康,發現了一條必由之路。為实現我們的理想——中國  相似文献   

6.
我們的國家在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三年來順利地完成了經濟的恢復与改造,經過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等偉大的政治運動,基本上肅清了舊社會的污毒,掃清了建設道路上的障礙,今天,即將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這個建設將從根本土改變我們國家的面貌,徹底清除歷史上留下來的貧困和落後,使我們成為一個富强繁榮和先進的國家,引導我們走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相似文献   

7.
在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領土,大部分得到了解放;在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一個大轉變。從舊社會進到新社會,從落後的農業國家,要改造成一個先進的工業國家。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可以算是幸運。我们有機會學習,改造自己爲人民服務,有機會爲參加新中國的建設而努办。现在一九五○年已經來到,  相似文献   

8.
過渡時期中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任務,就是逐步地實現農業社會化,以增產更多的糧食与工業原料,来提高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農業社會化的具體內容,则是生產關係的合作化与生產工具的機械化。雖然,在進度上農業合作化与機械化兩者並不平行。根據蘇聯的經驗,合作化的發展要比機械化来的更快,但是,随着国家工業化的推進,到一定的時期,機械化就會以更大的  相似文献   

9.
在人民當家的國家里,人就是最寶貴的財產,對勞動人民健康的保護,是一椿極其重要的事情。工人們需要將在工廠中渡過大半輩子,所以工業建築中保健設備非常重要。社會主義的工廠不僅是工人生產的場地,同時也是工人度過愉快的生活的地方。所以社會主義的工廠的設計,就必須保證:充足的光線,適宜的溫、濕度,隔離或封閉有害和可能為害工人健康的生產或生產過程等。  相似文献   

10.
毛主席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一屆第三次全體會議上號召全國人民“增加生產,厲行節約,以支持中國人民志願軍”,並號召各種知識分子進一步推進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運動。毛主席說:“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種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國在各方面徹底實現民主改革和逐步實行工業化的重要條件之一。”現在全國各地已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運動;這個運動不僅是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有偉大的意義,即是在思想的改造上也是極關重要的。科學工作者通過這個運動可以更明確地認識“为誰服務”的問題,站穩人民的立場。在這裏,我們從報章雜誌上選錄了幾段有關科學工作者思想改造的文件,以供給科學工作者以及學習科學的同學們作为参考。——編者識 知識分子,特別是科學家在今天國家工業、農業和國防建設上,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擔負著非常重大的任務。但在知識分子中間還存在着許多嚴重的錯誤思想,首先要把這些思想包袱丢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來把自己武裝起來,才能擔負起國家所賦予的光榮的任務  相似文献   

11.
蘇聯的農業早已在强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基礎上,用现代化的機器裝備起來了。現在蘇聯的農業機器拖拉機站已經增加到八千九百五十個之多。在蘇聯土地上工作的拖拉機已經有一百三十萬台,穀物聯合收割機有三十二萬六千台,此外還有數百萬台的拖拉磯犂,播種機,中耕機和其他各種各樣的農業機器。農業生產從開荒、耕地、播種、中耕、施肥,一直到收割,脫拉,都幾乎全部機械化了;就連棉花、甜菜、馬鈴薯和亞蔴的收穫工作也都開始机械化了。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像蘇聯這樣巨大規模的农業機械化是史無前例的:蘇聯的農業機器裝備遠遠超过於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這些機器究竟  相似文献   

12.
科學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從來沒有像它今天這樣的重大。羅馬尼亞人民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所作的巨大的創造性的努力,需要有嚴格的科學基礎。科學繼續不斷的發展,在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各個領域中保證技術上的進步,以及從多方面發展國家文化——所有這些都成了社會主義建設客觀上的需要。 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秩序的建立為科學與  相似文献   

13.
到處都需要水水是我們最寶貴的天然財富之一。大家知道,不僅日常生活需要用水,工業、農業、畜牧、養魚、航運等等都離不开水。城市每天用很多水,社會主義的城市設計標準,平均每人每天需要用水400升,一個200萬人口的大城市每天大約需水800,000噸(不包括工業用水)。不能設想,城市  相似文献   

14.
二千二百多年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四川省灌縣城外,岷江上游,修建了一項巨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這項工程,從那個時候到現在,二千二百多年來,一直為農业生產服務。它是我國歷代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它是我們偉大祖先的寶貴遺产。我国正在進行對農業的社會主義  相似文献   

15.
“基本建設科學知識”講稿,是一套通俗地、系統地介紹基本建設科學知識的小冊子,共十三本。小冊子的內容,包羅相當全面,從基本建設與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意義、地位、作用與主要经验开始,到計劃工作、設計工作、施工管理,直到具體的編製施工組織設計的內容與方法等為上,都扼要地談到了。這些小冊广的出版,是適合當前經濟建設工作的需要的,是適合關心國家建設的廣大幹部羣眾的需要的。“基本建設與國家工业化”是這套講稿的第一本。這  相似文献   

16.
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成立於三十四年夏,到今日僅有三年短短的歷史。三年之中,國内國外曾發生了驚天動地的事件——德國崩潰、日本投降,四強分裂,政治協商,全面内戰,和平運動。在這種兇險的浪濤中,呱呱墮地的“科工”雖然起不了什麽作用,但也沒有迷失方向。相反的,這種民主與反民主的鬥爭場面,却加强了我們的信心,提高了我們的警覺。首先我們必須說明,為什麼我們要組織一個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科工”是一個職業團體,一個科學工作者的工會,而不是一個普通的科學學術團體。這並不是說我們對於科學研究不感興趣,相反的,我們認爲提高科學家的待遇,改善科學家  相似文献   

17.
在高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無论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相繼調整自己的國防戰略,压縮军隊規模,力改军力結構,由军事儲備逐步向技術儲備發展。军工技術是高技術推廣應用的集中领域,各國把調整和發展軍工技術都放在了頭等重要位置。通過對軍工技術的調整和發展,力争達到既維護國家安全戰略的需要,又促進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增强技術力量儲備的雙向目的。加强軍工技術的發展研究,對我國軍工企業的綢整和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同志教導我們說:“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物質生活經常的、必要的條件之一;无疑的它要影響社會的發展……但它的影響不是决定性的影響。”現在我們進行經濟建設,就必須熟悉我國的自然條件。我國的自然條件怎么樣呢?總的評價,可以這樣說:我國的自然條件是優越的,同時也是複雜的。首先,我國的地理位置就是優越的。從地带位置來看,我國的領土大部分在北緯二十度和五十度之間。假若  相似文献   

19.
第八讲 電流     
在今天我們日常生活幾乎隨時隨刻都和电发生关系:照明用電燈,通訊用電報、電話、無线電,出行可以坐電車,娛樂可以看電影、聽收音機,工業上用電作為動力。我們今天就這樣地生活在電的世界中。偉大的列寧曾指出:“共產主義就等於蘇维埃加全俄電氣化”,從這一個著名的公式我們可以知道電在國家的經濟建設中起着如何大的作用。要利用電必須先懂得電的規律,本章的目的即在介紹一些電的基  相似文献   

20.
改革以來所有制結構變動是我國國民經濟最重要和最深刻的變化之一。這一變化的主綫是國有經濟比重迅速下降和多種經濟成份并存格局的形成。以工業為例,1978—1993年在工業總產值中,國有工業比重由77.6%下降到43.1%,集體工業比重由22.4%上升到38.4%,個體私營經濟和其他經濟類型從無到有,1993年二者比重分别為8.3%和1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