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一节科学课《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运用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我事先准备了橡皮泥、鸡蛋、塑料尺、马铃薯、易拉罐皮等材料,让学生自己解决“怎样使它们浮在水面上”。选择塑料尺是因为在以前的课上,我发现塑料尺竖着放、侧着放会沉入水中,如果轻轻地平着放则可以浮在水面上。课上,我出示塑料尺,问:“把它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争论不休,有的说沉、有的说浮,这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我没吭声,拿着塑料尺竖着放入水中,塑料尺沉下去了,接着我让学生自由研究:想办法使沉在水底的塑料尺浮起来。学…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个应用题:把一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钢块,锻造成宽是2.5分米,高是2分米的长方体钢块,能锻造多长?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类应用题中钢块锻造时形状变了,体积不变呢?我受美术课上教学生捏橡皮泥的启发,先出示一团橡皮泥,提问:大家都捏过橡皮泥吧?捏橡皮泥时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橡皮泥的形状在变,但体积不变呢?然后,教师迅速把橡皮泥搓成圆柱,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橡皮泥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呢?接着,教师将橡皮泥团成圆球,学生观察教师操作,进一步理解形状变了,体积不变。再让学生想一想:用这一团橡皮泥捏成其他形状,是…  相似文献   

3.
哈春 《良师》2003,(17)
一、实验材料与用具:水、橡(xiànɡ)皮泥、水盆二、实验过程:⒈把橡皮泥分成三等份。⒉一份捏(niē)成圆柱体、一份捏成球形、一份捏成碗状。⒊用水盆装大半盆水。⒋把三种形状橡皮泥分别轻放入水盆中。圆柱体和球形橡皮泥都沉入盆底,而碗状橡皮泥却漂浮在水面上。三、实验原理:水有浮力,当物体的重量大于浮力时,物体就会沉入水底,而小于浮力时物体就会浮在水面。不过,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与重量无关,而与物体在水中所占地方大小有关。占的地方大,浮力就大;占的地方小,浮力就小。大轮船可以在水面漂浮(piāofú),而小石子却会沉入水下,…  相似文献   

4.
要让孩子体验科学课成功的喜悦,我认为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体验成功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压力。一次,在三年级上《浮与沉》这课,进行实验前我首先让学生猜测一下,他们桌上的纸片、小石子、橡皮泥、棉花、小瓶、塑料、泡沫块等物品,放入水中后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学生们都积极地说出自己的猜测,然后,我再让他们进行实验,看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在这个过程中,那些猜测对了的学生兴奋不己,一个…  相似文献   

5.
教师在听课时与学生不应是隔离的,远距离的,应该坐到学生中去,参与到学生的思考、操作和交流中去,从中会得到许多启发和收获。一次我听“沉与浮”这节课,最后环节教师要学生分组比赛,看哪个组能使一块橡皮泥浮在水上,并且在上面放的回形针最多。老师话音一落,学生们马上站立起来,教室里一片热闹,有的去抓橡皮泥,没抓到的就把回形针往水里扔,更多的小组几个人把一块橡皮泥撕开,一人一小块捏起船来。我旁边的那个实验组,孩子们也马上把一块橡皮泥分成了两半。我连忙说:不要急,先想想,要让橡皮泥上放的回形针多,应该怎么做。孩子们的手停下了,…  相似文献   

6.
教学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自然第二册的《浮与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自己探讨求真,我是这样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变浮为沉的方法”的 一、观察思考 学生了解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形后,我把带盖塑料瓶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 师:塑料瓶是沉是浮? 生:浮。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浮在水面上的带盖塑料  相似文献   

7.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重点内容是建立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概念。使用书上的方法,取一个烧杯,在烧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烧杯中,观察实心团排开的水量,然后依次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观察测量不同形状的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量的变化(如图1所示),发现学生实验后误差极大,学生小组实验数据记录如表一、表二:  相似文献   

8.
教学开始,教师出示一个圆柱形玻璃容器,里面装有一部分水,旁边放一个长方体容器,提问:怎样求出水的体积 ?学生答:将水倒入长方体容器。教师又出示一个圆柱形橡皮泥,问:有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吗 ?几个学生拿橡皮泥试一试,他们可能想到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再量长宽高,算出体积。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大小与什么有关,并猜测体积公式。对各种猜想进行讨论分析之后,给出公式。然后,学生算一算圆柱形玻璃容器的体积,再把橡皮泥捏成一个与原来不同的圆柱,要学生求出体积。课后,还要求学生求出校门圆柱形…  相似文献   

9.
课外实践活动是完成小学自然课教学任务有效的方式。轻松愉快的课外活动为原本枯燥的自然课注入了特有的生机和活力,表现如下:1.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在讲《植物的叶》一节课的时候,先把学生带到树林里,让他们采集各种各样的叶子,并将其按照形状进行分类。然后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清了各种叶子的特点。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还激起了他们对自然课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2.培养学生能力的实践性在讲《水的浮力》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外做一个实验:用同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形状,看它在水中是浮是…  相似文献   

10.
对儿童的探究潜能,我一直认为他们太小,只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尤其是刚刚接触科学课的三年级的小朋友。然而,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一节《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公开课,让我真切地解读了学生的探究潜能,并改变了固有的观念。以下就是该节课的一个片断:(老师把橡皮泥沉  相似文献   

11.
小茄子     
材料:紫色橡皮泥一大块,绿色橡皮泥一小块,小白瓷盘一个。方法:1.按图(1)用紫色橡皮泥把它搓成圆形和类似椭圆型的各1个。2.按图(2)要求,用绿色橡皮泥把它捏成茄子把的花形状。  相似文献   

12.
冯老师,您好! 前一段时间,我组织了一次科学活动,让儿童利用原有的沉浮知识来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使原先沉在水里的浮起来,原来浮在水面的沉下去。孩子们一听任务,马上兴奋起来,按我的要求,四人一组开始探索,很快,孩子们就想出了不同的办法:有的把橡皮泥团成两个  相似文献   

13.
教师在听课时与学生不应是隔离的,远距离的,应该坐到学生中去,参与到学生的思考、操作和交流中去,从中会得到许多启发和收获。一次我听“沉与浮”这节课,最后环节教师要学生分组比赛,看哪个组能使一块橡皮泥浮在水上,并且在上面放的回形针最多。老师话音一落,学生们马上站立起来,教室里一片热闹,有的去抓橡皮泥,没抓到的就把回形针往水里扔,更多的小组几个人把一块橡皮泥撕开,一人一小块捏起船来。  相似文献   

14.
红辣椒     
制作材料:彩色橡皮泥一盒,小白盘一个。 制作方法:(1)把红色的橡皮泥用手试着搓成锥形的细长条,如图(1)所示。 (2)如图(2)所示,用绿色的橡皮泥做辣椒把,捏成辣椒把的形状。  相似文献   

15.
小学自然第五册"沉浮的秘密"一课,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思路是好的,但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存在这些弊端:团形橡皮泥船在水中占据的空间和船形橡皮泥在水中占据的空间,学生难以分辨出谁大谁小;在水中称船重,难以称准确,即使是同一橡皮泥船,学生称出它在水中的重量很难统一。为此,对教材上的这个实验作如下改进,使实验容易做,现象更明显。  首先,取两团等重量的橡皮泥,把它们均制成底面为2cm×2cm长方体,一团为实心,另一团为空心。  其次,将制成的两个方形的橡皮泥分别放入水中,发现实心的沉入水中,空心的浮在水面,用彩笔…  相似文献   

16.
最近,听了一位教师的科学课,内容是“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之前,教师首先提出要求:“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木块、泡沫、塑料、铁块等材料,请各小组先挑选其中一种,然后在小组内合作完成物体下沉的实验。”话音刚落,各小组就忙开了。只见其中一组学生马上你争我抢起来,有的抢木块,有的抢泡沫,有的……  相似文献   

17.
课前,教师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放一块用橡皮泥捏成的不同规格的物体。请同学们看看自己桌上的橡皮泥是什么形状?如果要计算出这块橡皮泥的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一、鼓励儿童发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如果在自然教学中创设情境,设计有结构的材料,激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新知的兴趣和愿望,就能够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例如我在教学《沉与浮》一课时,课前先给每个自然实验小组发放实验材料:铁钉、铅笔头、粉笔、钥匙、木板、泡沫塑料、橡皮泥、纸张等。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哪些物体放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放在水中上浮?再让学生依次将这些物体…  相似文献   

19.
小小潜水员     
你知道怎么能使潜水艇潜入水下,再让它回到水平面上吗?现在我们要教给大家使用一些简单的东西制作一个潜水员玩具,使它完成在瓶子里下潜或上升的实验,让我们一起在动手过程中一探究竟吧!准备材料一个塑料笔帽、一杯水、一块橡皮泥、一个细长透明的塑料瓶。实验过程1.把橡皮泥粘到塑料笔帽底部,我们就用它来当潜水员吧。  相似文献   

20.
最近听了一节“变与不变”的数学活动课,其中有这样一个操作活动:每生一块圆柱形橡皮泥,任意捏搓把它变成别的形状。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但刚过一分钟,教师就要求同桌互说各自捏成的泥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交流中,学生说出泥的总量不变,但只是重复说变粗、变细,没有其他的话可说,教师却在一旁不时地称赞XX真行、XX真棒。整堂课看上去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