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废名和沈从文以抒情笔调,诗化、散文化的语言抒写乡土恋歌,致力于诠释各自灵魂故园深处的乡土精神。本文试从二者的文本风格、美学追求以及作品中呈现的文化景观等方面分析二人乡土精神的异质——固守与拓展。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和孙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以表现浓郁的乡土色彩见长.有着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他们的乡土小说,都有着田园牧歌般的诗情,都以表现美和善的人性为基点。在很多方面展示出相似或相同的特征。但在田园牧歌的调子里,在对人性的探索与追求中,他们的创作思想、艺术手法等又有着很大的差别,使得他们的乡土小说呈现出各自独异的特色,各显风韵。  相似文献   

3.
4.
林小叶 《语文知识》2013,(2):100-101
乡土小说自其产生以来,一直交织着作者的乡情与理性。在题材选择、民俗风情的描写等方面,"五四"乡土小说和京派乡土小说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基于不同的文学观,作家即使处理相同的故乡题材,他们的作品中对故乡的抒写也有较大的差异。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两种不同的文学追求,决定了"五四"乡土小说与京派作家不同的文学视角,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5.
由于社会、身世、性格、气质等原因,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呈现出浓郁的悲剧性意蕴。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悲剧性意蕴突出体现为具有多种形式的悲剧,充满诗性的审美色彩。悲剧形式主要有四种:无知的悲剧;好梦难圆的悲剧;社会黑暗的悲剧;死亡的悲剧。而诗性则表现为温厚的牧歌情调和淡远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李康美的乡土小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强烈的时代气息,是渭南当代乡土生活变迁的活化石。李康美的乡土小说在乡村日常生活的质地上状写乡村原始人性的偏狭、盲目与自私,弥漫着一种深沉痛苦、焦灼忧虑的情感基调。李康美的乡土小说以“真诚-真实”为美学法则,具有坚实的现实主义品格。  相似文献   

7.
鲁迅,沈从文都是为中兴民族而注目于传统文化的渊薮-地方民族的民风乡俗,一个批判民族文化的劣根性,一个却在寻民族文化的根,赞美自然的人性传统美德;一个为乡土小说奠基,一个使乡土小说分流,都超逸出了乡土小说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8.
沈从以故乡湘西风土人情和社会历史人生为题材的作品,执着追寻和自己与民族的精神家园,虔诚探索和挖掘健康生命形式,重视展现和批判湘西乡风民俗,具有丰富的深厚的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程秀美 《池州师专学报》2005,19(6):42-44,51
沈从文一方面怀恋和赞美故乡那“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一方面又揭示了由于政治、经济、战争等外部因素的挤压造成的对正常人性的摧残,嘲讽了被都市上等人异化和扭曲的人性,从而表现了作者对那种向善的道德、对理想的生命形式的呼唤和追求。  相似文献   

10.
从小生活在湘西边远山区的沈从文,在艺术上追寻着个人的创作踪迹,这就是湘西民俗的“乡土性”。作家以一种热情的笔调对故乡风俗人情进行推崇,字里行间闪烁着人性的返朴归真。体现了最具原生性、“纯粹”性、丰富完整性、蕴涵深刻的人本哲学。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五四”以来受外国文学思潮尤其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在其小说中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富于幻想的语言,将精神分析学说发挥极致,构筑了一个与同时代作品互补的异彩纷呈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大致分为四种范型,我们试图从城市化意义的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整合、"人文精神"的反思和现实主义冲击波来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废名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作家之一,他不同于同时代的乡土小说作家,而是在同样汲取古今中外文学精华的基础上,自辟蹊径。但他并不曾完全逃避生活,他的很多作品表现出人生的困顿。即使发展到“不欲闪露”的阶段,这也有一个过程。他的部分作品显得奇僻晦涩。他写就了一种非写实非浪漫、似写实似浪漫的田园诗,是淡薄的现实主义和素雅的浪漫主义的交融。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继承了屈原所开创的巫诗传统,用诗意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湘西世界,实现了人性与神性的水乳交融、神秘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浑然天成。这为世人构筑了真、善、美的理想家园,展现了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启迪人们发现民族灵魂的归宿。  相似文献   

15.
苗族现代作家沈从文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从这些女性形象的生活状态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入手,对她们作谱系梳理,可分为纯朴的湘西少女、顽强善良的女性形象、被生活所迫的妓女形象、挣扎与反叛的女性形象、"堕落"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是各种人性的"面影",透过众多女性形象的文化意蕴,映照出沈从文忧国忧民的思想,他带着忧思探寻理想的生命形态,力图重塑民族灵魂,振兴民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与彭家煌两位湘籍作家在乡土小说创作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美学倾向.彭家煌着力于丑的暴露,沈从文则侧重于美的挖掘.彭家煌企图通过改造国民精神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沈从文则想通过人性的改造来完成国家民族重建的目的.这种不同的美学倾向在他们作品中表现在对人性、乡土风俗、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其家乡湘西以及湘西的民俗成为他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和支撑点,作者从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中,提炼出饱含深刻寓意的意象母题,将民俗文化摄入作品并使之具体化,艺术化,形象化,从而使他的湘西乡土小说具有了丰厚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8.
废名、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创作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但不同于鲁迅、茅盾等,他们更加讲究主观个性的表现,把表现“美”当作创作的最高追求。废名的小说是一首首真善美的诗,它使小说意境“雅化”,沈从文的小说是一首首湘西民歌,它使小说的意境“通俗化”。一雅一俗,概括了他们小说意境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废名前期小说中的乡土主人公基本上都具有"知识分子化"的倾向。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废名的小说是针对和自己一样质素的读者——中国知识分子写的;其次与废名文学是"诗人自己表现"的观念有关:最后与他对人物思想精神因素的独特看重深切关联。作为精英文化视阈中的废名,以一种奇特的纯"主体意识"去打量、看待和审视中国乡土社会,在设置人物时从预想中的遥远的角度来勾勒,以美和浪漫的眼光去观照,早已格式化地融合着城市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20.
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或明或隐的文学创作模式,即便是以文体家著称的沈从文也不例外。探究作家的文学模式,不仅可以更深入地走近作家,而且在创作方式上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三十年代是沈从文作品逐步走向成熟的时代,因此对这时期的作品进行探讨,就显得极为关键和重要。本文拟从主题、情节设置、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对沈从文这时期的乡土小说文学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