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窗帘     
兔奶奶家的窗前种了一棵爬山虎。春天来了,爬山虎顺着兔奶奶家的墙角往上爬,长出了一个一个嫩嫩的小芽。兔奶奶给爬山虎浇水。小猴来了,帮兔奶奶提水。兔奶奶告诉他,到了夏天,爬山虎就能长成绿色的窗帘了。过几天,兔奶奶给爬山虎松土。小猪来了,小猪帮兔奶奶拿铲子。兔奶奶告诉他,到了夏天,爬山虎就能长成绿色的窗帘了。兔奶奶给爬山虎施肥。小花狗来了,帮兔奶奶捶捶背。兔奶奶告诉他,到了夏天,爬山虎就能长成绿色的窗帘了。爬山虎长呀长,长出了长长的四条藤,像长长的线。兔奶奶分给小猴、小猪、小花狗每人一根藤,让他们牵上藤到自己的窗前…  相似文献   

2.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说明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怎样用脚来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重点了解爬山虎的脚  相似文献   

3.
《爬山虎的脚》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作品。叶老对事物的观察可以说是明察秋毫,入木三分,因此写出的文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就拿《爬山虎的脚》来说吧,他通过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发现了它的秘密,于是文章就围绕“脚”来写。全文有5个自然段,讲了三个意思:一是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二是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三是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文章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第3-5自然段),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叶老仔细观察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它的脚长在爬山虎的“茎上”,在“茎上长叶柄…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爬山虎的脚》共有三个意义段,其中第三段介绍爬山虎的脚,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该段应让学生理解:1.写了什么?①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作者把爬山虎初生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把巴着墙的脚比着蛟龙的爪子。由于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学生并不热悉,因而为学生从文字上认识爬山虎的脚,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造成一定困难。②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为  相似文献   

5.
<正>《爬山虎的脚》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爬山虎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学生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依据教材编排来教学这篇课文时,很多地区往往时值冬令,爬山虎也已枯萎。怎样再现爬山虎清新、明丽又令人神清目爽的真实面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呢?多媒体手段在这里就显示出了不可比拟的重要性。这里仅以该课文为例,谈谈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我们柳州市政府出资修建了柳江河防洪堤。可是,有些地方的防洪堤上却爬满了爬山虎。爬山虎会不会伸入防洪堤内毁坏防洪堤呢?让我们带着疑问,一同走近爬山虎,去寻找答案吧!爬山虎“吸盘”没有钻入防洪堤内部爬山虎的根部长在堤底的泥土里,它的茎下每隔5—6厘米的距离,就有一些像脚一样的卷须,弯弯曲曲的,上面布满了“吸盘”。这些“吸盘”只是牢牢地粘在墙上,并不钻入防洪堤内部。在长100多米的防洪堤上,我们没有发现一处因爬山虎的“吸盘”伸入防洪堤而引起破坏的地方。爬山虎身上的粘液不具有腐蚀性知道吗,爬山虎的“吸盘”之所以能吸…  相似文献   

7.
“叶镶嵌”     
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当我读到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相似文献   

8.
一、回顾旧知,激趣导入师:(出示幻灯片:一片绿绿的爬山虎)同学们,这一墙绿绿的爬山虎让你想起了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生:《爬山虎的脚》。师:谁写的?生:叶圣陶。师:叶老先生和他家小院那一墙的爬山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又有一篇课文将带领我们走近叶老先生,走近他家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26课《那  相似文献   

9.
《爬山虎的脚》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爬山虎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学生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依据教材编排来教学这篇课文时,很多地区往往时值冬令,爬山虎也已枯萎。怎样再现爬山虎清新、明丽又令人神清目爽的真实面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呢?多媒体手段在这里就显示出了不可比拟的重要性。这里仅以该课文为例,谈谈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5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1~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 ,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二)教学要求1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2 读懂课文 ,了解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有关爬山虎的特点写清楚的。3 朗读课文 ,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4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三)教学重点1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2 …  相似文献   

11.
“牵一发而动全身”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好方法, 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围绕一个中心,一条思路进行训练。我前不久执教了《爬山虎的脚》一课,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写得十分细致。如何让学生学好这3小节,了解爬山虎的脚的  相似文献   

12.
韩振凤 《生物学教学》1998,(1):33-33,20
环境绿化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而绿化植物的合理筛选又是环境绿化中的重要课题。如何在绿化、美化、保护环境上更适宜,更经济,是有待于解决的一个问题。近年来,由于我市种植面积越来越少,载种爬山虎攀援植物.发展立体绿化的手段正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为了了解爬山虎的环保作用,四年来,我带领生物科技小组的学生对爬山虎作了一系列的观察、测量与比较活动,以此说明种植爬山虎的环保意义。一、观察过程1.生长适应性的观测一般认为爬山虎有较强的生长适应性,但其对土壤酸碱性的要求到底怎样呢?我们测量了两处爬山虎已经…  相似文献   

13.
《家教世界》2022,(10):38-40
<正>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上,叶圣陶先生的文章《爬山虎的脚》激发了多少孩子那颗“科学心”。文章这样描述爬山虎:“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中如何培养观察能力──《爬山虎的脚》教学谈呼和浩特市新桥小学王春丽《爬山虎的脚》是一篇习作例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这篇文章写了一种叫爬山虎的植物,重点写爬山虎的脚。文章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围绕爬山虎的脚,先写生长地方,再讲叶子的特点,最后突出脚...  相似文献   

15.
绿满古屋     
在我们学校附近的一个小区里,在高楼大厦的丛林里,我隐约看见一座古屋。那古屋与它四周种植的竹子融为了一体。远看,那爬满了翠绿的爬山虎的古屋,是那样沧桑。还记得去年,张老师带我们去看爬山虎,那时的爬山虎是五彩的,也是稀疏的,而现在,正值春天,不正是爬山虎实现梦想的时刻吗!那座历经沧桑的古屋,吸引着我,好奇心驱使我走到了古屋的墙外。古屋墙上的爬山虎显得更加苍翠了,爬山虎叶一片叠着一片,一片比一片大,一片比一片绿,一片比一片亮丽多姿,爬满了古屋的整个墙壁与屋顶、屋檐上,还垂挂着新抽的枝条。这爬山虎怎么会这么顽强呢?好奇心促…  相似文献   

16.
爬山虎的脚     
在我家附近的公园西南角的那面墙上,满是爬山虎。休闲时,我总喜欢来到这里,这面墙都被爬山虎占据了,像铺上了一大片绿毯。爬山虎刚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可是不久叶子就会长大变成嫩绿的了。这些叶子,绿得是那么新鲜,看上去那么可爱,爬山虎的叶子层层叠叠,叶尖儿一顺朝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的院墙爬满了爬山虎,我们中班的孩子经常去看、去摸、去捡拾落叶。一天,梁俊哲说:“爬山虎的叶子到秋天就会变成红的。”韩永璋说:“不对,爬山虎的叶子一直是绿色的,而且不会落。”张子豪说:“爬山虎的叶子会变成黄色,因为法国梧桐的叶子就是变成黄色的。”孩子们争论不休,就来问我:“爬山虎的叶子会变成什么颜色?它到秋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目标】1.辨析示意图,认识爬山虎“脚”的外形特点。2.与作家比较,发现写清“爬”的过程的秘密。3.梳理文本内容,做一次植物种植推荐。【教学流程】一、辨一辨“脚”的样子1.看图片,识爬山虎。(1)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和其他植物一样,有根,有茎,有叶。(出示爬山虎图片,逐个出示根、茎、叶、叶柄。)学生逐一朗读,教师逐一提示:爬山虎的根,深深扎入泥土里;这是爬山虎的茎;这是爬山虎的叶子;连接了叶片与茎的部位叫叶柄。  相似文献   

19.
《爬山虎的脚》主要写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  相似文献   

20.
爬山虎     
正2014年7月11日晴许多人都赞美爬山虎,包括一些名人。叶圣陶笔下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把爬山虎描写得充满灵性,还称它为"绿色使者"呢。然而,我却偏偏讨厌爬山虎。那是两年前暑假里的一天,我去外婆家走亲戚,发现外婆家院子里的墙上爬满了爬山虎。爬山虎长得绿油油的很旺盛,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