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们常说的“工体”,其实是北京工人体育场和北京工人体育馆的总称。工体作为一个早已超越体育范畴的专用名词,自其形成以后就总会让人们在新中国的历程中感觉到它的若隐若现,尤其是在文革期间,它似乎成为了继天安门广场之后的又一个政治风云的聚涌地,当时几乎所有的政治及其它领域中的重量级人物均与其有过关联。关于那十年的工体,笔者采访了多名老职工,虽然由于记忆及当时的身份因素所限,他们对于确切时间及历史大背景等方面的描述有些含糊甚至有些许出入的地方,但是,当时的情景却是他们亲眼所见。  相似文献   

2.
楼哉定 《收藏》2006,(8):93-93
本人珍藏着四张“文革”宣传车,三张署名红司办公室,一张署名省革委会办公室,这是浙江省“文革”中省级造反派组织和革委会的作品。“红司”即红卫兵司令部,当时其中有不少是浙江美术学院的师生。宣传画宽50厘米,高82厘米,用宣纸画就。这些宣传画虽普通,但其反映的内容看后却别有一番滋味。  相似文献   

3.
“天安门图毛主席语录信封”(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国邮票全集·邮资片封简卷》编为“中普封2”)全套20枚,邮电部1967年发行。信封右上角印有当时的普通平信8分邮资图案,20枚信封正面左边还分别印有20条不同的毛主席语录。该封是典型的“文革”产物,发行至今已近40年。  相似文献   

4.
张乃良 《收藏》2006,(9):62-62
在我的多收藏品中,有几件“文革”瓷塑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有老农在田间利用休息时间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还有贫下中农为发行新农村,劈山引水,改造天地的。  相似文献   

5.
“空前绝后”的收藏品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历时十年,成为中华民族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目前,在全国各地热衷收藏“文革”物品的收藏者为数众多,收藏品的门类和规模正不断扩大。各种宣传交流“文革”收藏品的民间小刊物也很多,在各地收藏品市场上,“文革”藏品几乎随处可见。值得一提的是,国外收藏爱好  相似文献   

6.
1966年,突如其来的“化大革命”运动,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开始,许多人都天真地认为这是毛泽东主席发起的一场化运动,象曾经经历过的无数次运动一样,很快就会结束。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一次动荡,十年灾难,就连普普通通的民间集邮活动也在劫难逃。集邮公司被迫停业,《集邮》杂志被迫停刊,邮票被当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产物来破除,许多集邮家被无辜抄家批斗,毕生心血凝聚的邮品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7.
正在那么多"文革"实寄封中,单单挑出这封信来说事,是因为我觉得它集中体现了"文革"的社会要素,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生态。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文革"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而这封信就像一块时光燧石,擦燃了历史的火花,让那些远逝的情景又显现出来。这封信的信封(图1)是"上海纸品厂出品"的,封楣上是套红的敬祝词,封面引用的最高指示是毛泽东评价张思德的一段语录,配图是白求恩的影  相似文献   

8.
目前收藏者对待“文革”物品,已经少了神秘感、猎奇心,正以理性的思考和学者的心态进行挖掘、整理、研究、交流。其显著特点:一是对“文革”藏品的范围不断有新的认识,使许多以往被忽视的“文革”物品得到挖掘;二是对“文革”藏品的研究不断深入,各种小报、文章、图书大量出现,预示着研究丰收时期即将到来;三是对“文革”藏品的收藏向专题化、规模化发展,不仅门类齐全,而且精品、珍品层出不穷;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藏馆也初显端倪。  相似文献   

9.
最近读到了《集邮博览》中介绍有关旧信封所牵涉出的一些轶事,受到了启发,也找出自己所收藏的类似信封。  相似文献   

10.
张宇 《集邮博览》2011,(11):82-83
那是在我参军入伍后不久的1996年,当时我还是一名机关打字员。部队对文印工作要求必须保密。当天铅字打印和蜡纸油印的作废文件必须销毁,于是,一天晚饭前,我与战友抬着满满一大纸箱文件到垃圾场准备焚烧销毁。在经过军人俱乐部时,碰巧看到许多年轻的警卫战士  相似文献   

11.
徐洪 《收藏》2006,(8):75-77
由于是过来人,我对“文革”邮票(图1)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当噩梦醒来,百废徐兴之时,就主攻“文革”邮票的收信和研究。现将收集“文革”邮票的几点体会写与同好们交流。  相似文献   

12.
杨洪波 《收藏》2006,(9):61-61
40年前,“文革”风暴席卷全国,其影响波及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期间所出品的一些陈设瓷也无不打上“文革”的历史烙印,选介几件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王信堂 《收藏》2006,(8):72-74
当今,“文革”遗物收藏热潮高涨。例如在2006年3月的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几件“文革瓷”均以高出估价成交,其中一件高16.5厘米的瓷塑“智取威虎山”以1650元成交,为估价的2倍我,在3月份举办的中国嘉德2006年拍卖会上,高45.5厘米,估价8000元的“文革”瓷瓶“毛主席与我们一起”以1.2万元成交,可见“文革”藏品的“黑马”效应正在显现。  相似文献   

14.
林维庆 《收藏》2001,(5):80-80
我收藏了一张“文革”期间的外调介绍信,这是一张典型的“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邵春华 《集邮博览》2008,(12):78-78
实寄封是经过实际邮寄全过程的信封。由于实寄封记录了邮政的全过程,所以实寄封历来作为研究邮政历史、佐证重要历史事实的最主要的邮政物品,而且实寄封客观上还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征,因而,它是非常重要的收藏品。目前,随着文票和编号票价格的大幅上涨,实寄封也  相似文献   

16.
1960年10月,中国邮政开办了特种挂号信函业务。按照规定,寄件人在邮寄粮、油、布票、户口迁移证、粮食转移证、共青团组织关系等6种特定票证和文件时,必须使用由邮电部门特制的特种挂号信函封套。邮寄时。由寄件人填写内件清单,经邮局收寄人员核对后会同寄件人封口,并在封口处加贴特种挂号封志,加盖邮戳和收寄人名章,投递时,须由收件人到邮局当面开封点验内件签收。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的那场“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其间发行的邮票很多已成为新中国邮票中的珍品。而这一时期的实寄封,由于保存下来的不多,更是成为不可多得的现代文物。在集邮界,有不少集邮爱好者珍爱它、保存它、研究它。一些地区还成立了专门的民间研究组织,还有不少不集邮的老知青也喜欢保存它,因为它记录着他们那段不可忘却的青春历程,国外集邮者和港、澳、台集邮人士也对它爱不释手。不法邮商见有利可图,便制假贩假,近一时期似乎  相似文献   

18.
陆克勤  陆娅 《收藏》2006,(8):78-81
40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不仅触及了当时人们的“灵魂”,也改变了邮品,包装品、宣传品、商标等各类印刷品的“面目”,火花就是其中一例。在“文革”时期,火花同邮票乖印刷产品一样,成了“革命”的宣传武器,其题材都不能脱离当时的政治需要,其色彩则均以红色为基调,因为那时称“全国山河一片红”。综观当时全国各地火柴厂所印制的数千枚“文革”火花,其内容可归纳为“三大”“三新”。  相似文献   

19.
夏风 《收藏》2008,(2):132-132
“文革”时期受错误思想指导,大破所谓四旧,否定传统文化,倡导一种“红彤彤”的思想,所以一部书(毛主席语录)、八个革命样板戏成了当时中国大陆思想与文化的全部。笔者收藏有几件“文革””期间的木雕,品味这些“文革”遗物,虽然心中沉重,却也不禁赞叹劳动人民的艺术才华和智慧。  相似文献   

20.
金宝山 《收藏》2006,(8):52-55
“文革”是一场浩劫。它不仅践踏人权,残害生命,而且殃及文物。在高压的氛围中,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的郑为、承名世、钟银兰等国家级鉴定家,以拳拳爱国之心,顶住恶浪,甘冒风险,保护了8万多件古代和近代的书画珍品,被人们誉为“国宝保护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