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长之殇     
成长是破茧而出的美丽,也是疼痛。最近听到很多人在唱朴树的《那些花儿》,没有感觉,他们没有唱得掉下眼泪,他们没有带着哭腔,他们不是孩子。2003年朴树的《生如夏花》卖得很好,可是我想念唱《白桦林》的朴树,那个声音温暖粗糙,眼睛前面挡着长长头发的孩子。但我只是想念,而不是伤心,毕竟那个孩子已经在笑,不再一个人哼唱着悲伤,他长大了,所有的人都要长大,我们不是彼得潘,也不是小王子。我只是为那些正在长大的孩子们失落,因为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少了一个人给他们安慰和陪伴。  相似文献   

2.
《白桦林》在全国热卖的时候,我上小学四年级。所以“朴树”听起来是与松树、柏树一样概念的名词。四年中,他在蛰伏,我在成长。成长未完成时,悲伤开始时隐时现。同我一样,大批大批80年代后的孩子疯狂喜欢朴树。爱他执着如海的悲伤。朴树培养出了一个郭敬明,文学界的海之忧伤,一个喜欢他的大孩子。2003年的《生如夏花》着实大卖。但是我们痛心。昔日问“她们都老了吗”的大男孩,那个关心那些花儿的朴树,现在深沉地吟唱“傻子才悲伤”。MTV中性感的西部美女笑得妖艳,朴树戴大框墨镜,双手斜插裤兜的样子比谁的扮相都酷。他说他要做一个专职艺…  相似文献   

3.
如风吹过     
正我是从阳台前的这棵朴树上见到春日到来的。冬日的朴树犹如一副枯槁的木头架子,南方称不上冰天雪地,使得一些绿叶到了暮冬还拉拉扯扯不肯下来。朴树是个例外,它脱落得迅速而彻底,叶片对枝干似乎没有什么留恋。很快,朴树就只剩枝条,可以让我看到对面的动静了。朴树随着春日的到来而苏醒,先是枝条上点缀了无数的黑色小点,而后转为淡绿  相似文献   

4.
重温朴树     
有一个词叫重温,带着一些伤感,仿佛我们可以找回曾经的温度,如同去年的秋风拂过今年的面庞。没有听朴树的歌已经很久,久到印象里那些熟悉的旋律也有些模糊,再次地翻出来听,依旧有曾经的迷惘和感动。在我的感觉里,朴树始终被定义为一个孩子,一个率真的不怎么懂得人情世故的孩子。对着镜头不摆POSE,唱歌不带动作,上台领奖不懂得要感谢公司,感谢发奖单位,感谢其他有或者没有功劳的人,只说声“谢谢”就下去。用长发遮住眼睛只为了“不把这世界看得太清楚”,觉得音乐亲近而人群冷漠,动物善良而人类危险。就是这么一个有点自闭有点我行我素的孩…  相似文献   

5.
朴树的“各色”是出了名的,舞台上的朴树永远是陶醉的,台下的他则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采访他的记者不禁叫苦:“真怕你,因为你的话太少,只有‘是’或‘不是’。”朴树丝毫不掩饰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上中学的时候,他曾经有过很严重的抑郁症。有  相似文献   

6.
旧年的尾巴上,听说了朴树出新专辑的消息,传媒很诱人的“四年的沉积”、“完美”、“经典”等等等等字眼,铺天盖地般的,似乎不是朴树一贯沉静的风格。而我只记住了专辑名字《生如夏花》。  相似文献   

7.
旧年的尾巴上,听说朴树出新专辑的消息被传媒用很诱人的“四年的沉积”、“完美”、“经典”等等字眼进行了铺天盖地般的包装,我想这不是朴树一贯沉静的风格,所以就只记住了专辑名字《生如夏花》。生如夏花———扑面而来疯狂般的热烈———灼伤了我的感觉。而四年前,朴树和我们还都是孩子,抱着黑夜低声浅唱《那些花儿》,认真而感伤,忘了怎样去开放。更久远的时候,还没有《那些花儿》,还没有朴树,我们听到的只是那些已经有些泛黄了的校园民谣。单纯的木吉他和弦响起,如同最清浅的小溪,倒影着最年轻的容颜。顾影留恋间,它已溶入了泪腺,等待为…  相似文献   

8.
熊淑惠 《教育艺术》2009,(10):52-53
曾经有人说过:人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长。我就经历了这样的一次成长,一次经历着痛苦而又享受着幸福的成长。它如凤凰涅桀般让我在烈火中新生。  相似文献   

9.
正这个夏天,沉寂十年的"忧郁王子"朴树回归了,带着他为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配唱的主题曲《平凡之路》。"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看到这样的歌词,想起年少时那些癫狂和幻想,那些孤独、绝望和不曾放弃,这酋他和"神交"故友韩寒共同捉笔填词的作品,让无数网友刷屏点赞湿了眼眶。很多粉丝听完之后唏嘘:"十年前,  相似文献   

10.
我光着脚踩在地板上。走着,坐着,躺着,听歌,看书,写文字,睡觉。风从窗户灌进来,把满屋子的纸片吹起,散落一地的记忆。我喜欢老的东西。朴树演绎着我最爱的《那些花儿》,慵懒的声音中透着荒凉。CD中闪出似曾相识的一幕。曾经,我生命中的那些花儿开得绚烂夺目,而如今,我们真的就各自奔天涯。闭上眼睛就会梦见,一年前,两年前,三年前,逝去的那些人和事。他们哭啊,笑啊,做着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吕丹 《中国德育》2013,(9):80-80
随着时间的流淌,我已不知不觉地步入了人生的17岁。在这17年中,我曾经哭过,曾笑过,曾经放弃过,也曾经坚持过;有过不懂事,也有过任性,但最终我已开始变得稳重成熟起来。正因为我成长,所以我稳重;正因为我成长,所以我成熟。  相似文献   

12.
早上起来后脑子里就一直萦绕着朴树的《且听风吟》",咿呀,咿呀,待风将她埋葬"。这是一种淡淡的感伤么?背着包在巷子和地铁里穿行,脑子里全部是朴树。朴树是我上初三那年火起来的。中考前空气凝滞,朴树的《生如夏花》是一柄刺破沉闷的剑,是东方天际美丽的晨光,是一个自由被拘禁的少年心中对于未来与未知的向往。记得那时还有个男孩子把朴树的新专辑偷偷塞  相似文献   

13.
生如夏花     
如今的年轻人正在变傻,俗!我是这耀眼的瞬间,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我要你来爱我不顾一切,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词是朴树写的,曲是朴树作的,唱也是朴树唱的,她却在电话里将朴树一次次放给他听,他听了很多遍,词非常动情,曲子起伏有度,用了很多云南器乐,既非常有民族特点,又非常有个性,朴树的声音非常单纯,春天的阳光一般甜美愉悦,略微有些雨水般的情绪透明地闪烁在歌曲里……这时候,他们已经各在天一涯,他凭少年意气,自愿去了西藏,她在南方做教师,彼此都看见在一起将是如何艰难,慢慢地,说到分手,虽然都知道渺茫无期,她失眠睡不着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人生太长,难免出现意外。而意外会带来的,未必全部都是不堪的回忆。我有时候会想起曾经的一次出走,会难过,但是,也会庆幸曾经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去成长。  相似文献   

15.
我在与老师们一起交流教学体会时,经常让他们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回忆当年学习的快乐和学习的痛苦。教学不能忘了学生,他们现在不就是相当于我自己的少年时代吗?应该让他们快乐着我曾经的快乐,而不能再痛苦我曾经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柏亚韵 《新读写》2008,(10):60-60
过往寄存于片刻的回眸,历久而弥新。 抽屉里平躺着一盘高晓松的珍藏版CD,是卡尔去北京前送给我留作纪念的。我曾经开玩笑地说,这年头还有谁去听《青春无悔》之类的歌呀,他假装不知所措地“呃”了一声,挠着脑袋傻傻地笑着不答话。记得很久以前卡尔给我看过一篇写朴树的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那些花儿》那般美好如淡淡的栀子花的芳香。那时候,卡尔忧伤地说,再也没有“宝剑酬知己,丈剑为红颜”的岁月了。  相似文献   

17.
王淦生 《师道》2013,(6):14-15
"那些花儿",原本是歌手朴树唱过的一首歌的名字。那是一支带有几分落寞与伤感的歌曲——当我们渐渐老去,蓦然回首自己生命中曾经经历过的花一样的女孩,如今天各一方影信杳然,那种怅然与感伤是不言而喻的。不过今天我借用这则歌名,不是为了追缅自己渐行渐远的青春岁月,而是要为生活在我身边的几位正值花季原本应该如  相似文献   

18.
“读史使人明智。”培根曾经这么说过。而对于阅读,我的确深有感触。我从来不羡慕别人拥有汗牛充栋的藏书,而对自己那个并不能称为气派,却绝对蕴含着我成长故事的书柜心满意足。  相似文献   

19.
即使你看过所有写朴树的文字,我仍然有十足的把握,下面的这些内容绝对可以使你笑掉大槽牙。不过,拜托你一件事,别只把它当成笑话看,这可是我和朴树惟一的一次“亲密接触”呀!  相似文献   

20.
踏歌坝上     
年少的时候,无以复加地喜欢过一首歌--朴树的《白桦林》。在无数个夜里,作为曾经的一名三十二线夜店吉他驻唱歌手,我曾深情或麻木地唱起过这首歌,把那些三拍子小调音符,送给黑暗角落里呢喃的情侣、寻杯买醉的断肠人;那些忧郁惆怅的字句纷纷散落在暗夜之中、觥筹交错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