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细白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24(4):104-108,113
情感体验是诗歌教学的灵魂,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体验诗歌情感:1.反复阅读,多方位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2.再现形象和画面,体会诗歌中丰厚的情感;3.开拓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
中华诗词相当重视艺术表现的含蓄性,诗人的志、情、意通常不是直接告之读者,而是以艺术形象为中介或载体来转告.我们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研究这些载有诗人思想情感信息的艺术形象中介时,一般较为重视对"意境"的认识与讨论.其实,在探讨意境时,还可以再深入一层,去关注比意境更基本的艺术范畴--"意象". 相似文献
3.
徐晓春 《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7,4(1):64-65
在古代诗词教学中,我们常会提到“意境”二字。有的教师总想让学生感受更真切,因而分析得透彻,讲得精细,学生却毫不领情,越听越觉索然,越讲越觉无味。 相似文献
4.
吕崇龄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
文章从艺术的情感变形表现手法,知觉的情感变形表现,想象的情感变形表现,意象的情感变形表现四个方面论述了诗歌意境的情感变形,从心理学的角度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朱欣舒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1(6):87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把握得好,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就一个人的一生而言,对诗歌萌生兴趣也是在青少年时期。因此,诗歌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美好情操,建立理想品格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搞好诗歌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呢?以下是笔者在诗歌教学方面的粗浅尝试。 相似文献
6.
邵行红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5):68-70,74
《永州八记》作为柳宗元山水记文的名作,有着较强的艺术代表性,它对山水风景独特的描绘手法体现出深刻的诗歌情怀:以或隐或显的诗歌语句将读者带入美轮关奂的风景之中,以蕴藏丰富的诗人情感挥发着自身的身世兴叹,以深邃自然的诗歌意境牵动着后人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7.
孟令权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10,(3)
诗歌鉴赏的终极目标应该是通过对诗歌内容情感的解读和意境美的感悟,提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而在诗歌教学中,要使审美层次不高的中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华彩乐章中去。在课堂上创设情境的主要方法有:故事引导法;场景渲染法;相关链接法;背景烘托法;诵读指导法;巧妙设问法。 相似文献
8.
诗歌与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相比,它的语言更为精练,更具音律性。诗人的情感更为浓烈,更注重艺术意象或意境的构造,诗人的思想感情也主要通过意象或意境表达出来;诗歌的传统色彩浓厚,教学中如何把它同现代信息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是目前教学中实践探索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15.
潘冠海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8)
教学中要遵循诗歌教学的规律,克服随意肢解诗歌意境的弊病,成为诗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本文对诗歌教学肢解意境的现象做了些深入的探析,认为有原因两点:教师没有弄清诗歌的意境内涵,没有弄清意境与诗歌语言品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特征为“意境”美,本文从“意境”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实现“意境”教学的途径,指出教师只有通过对古典诗歌“意境”的分析,才能抓住诗歌的内质,才能把分析古典诗歌落实到实处,才能使学生受到古典诗歌美的熏陶,也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陈巧芳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24)
别林斯基说:"在诗歌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诗歌中的想象丰富而大胆,如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王维诗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诗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毛泽东诗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诗句,都能让人神思飞扬,浮想联翩。多读诗,多鉴赏这样的好诗,无疑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