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边城》通过男女之爱、祖孙之爱、乡邻之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心与梦的世界",充满了"爱与美"的理想,尤其以塑造翠翠的形象为代表.  相似文献   

2.
《边城》通过男女之爱、祖孙之爱、乡邻之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心与梦的世界”,充满了“爱与美”的理想,尤其以塑造翠翠的形象为代表。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唐代商业题材诗歌人手,分别从商贾之乐、商贾之苦、商贾之爱三个方面论述了唐诗中受批判的商贾形象、受同情的商贾形象以及重利轻离的商人形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影片《音乐之声》中女主人公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指出该片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塑造了玛丽亚这一完美的女性形象,并通过这一形象告诉人们,爱与追求是通向和谐幸福之路。作者同时也指出,玛利亚是以简·爱为代表的西方新女性形象的继续和延伸。  相似文献   

5.
简.爱是夏绿蒂.勃朗特在她的代表作《简.爱》中塑造的一个追求心灵自由和人格独立,具有独特个性的女性形象。作者自始至终突出地刻画了简.爱强烈的、不屈不挠的独立性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简爱形象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野性的呼唤》和《白牙》的自然主义和"超狗"形象的解读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文中人与动物间生死相依的感情是不可或缺的主体成分。通过分析巴克和白牙的三段成长历程,即陷入爱的荒原、发现爱的绿洲、守护爱和重拾生命的真谛,得出小说的真正内涵在于活着是为了守护爱和享受爱,而不是毫无意义的争斗和掠夺。杰克.伦敦通过一种虚构的描写,建构了巴克和白牙因爱而生的形象,这也正是杰克.伦敦自我形象的写照。  相似文献   

7.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之作中,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以爱斯梅拉达为首的主要人物,并通过对照原则揭示了人物关系之间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以及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8.
人的智慧贯穿着相辅相成的思维和感维.感维是深层次的非理性功能,其基本形式乃为非逻辑的意象.意象是感性功能的二象性呈现:一方面为情感波动并离散成碎片流;另一方面聚合化而呈现为形象图式.意象所表征的并不单纯为个人感性功能与对象之关系效果的映射,其背后还有社会集体的协同性塑造.美感属于感维领域,是非理性之爱的同构延伸.  相似文献   

9.
《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坚强、自尊、独立,富有反抗和勇气,是世界众多文学作品中一个光辉永恒的女性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心理结构理论来解读简.爱复杂而典型的性格,以进一步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芸的形象之美是《浮生六记》的核心魅力所在。文章从陈芸追求的情爱之美、生活艺术化之美和坚韧的生命之美三个方面来分析陈芸的形象之美,从而指出,陈芸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是一曲追求爱和美的生命赞歌。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表明,《简.爱》的殖民话语体现在殖民“他者”梅森的非人性化描写、罗切斯特对其在西印度群岛的生活回顾,小说最后借圣.约翰之口及其被神圣化的光辉形象,使殖民地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合理化、合法化,从而建立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12.
张先是北宋初期的一个风流词人。由词人自身风流生活的体验和前人创作经验的启发,他成功地创造了大量的爱情词。其爱情词之所以写得成功,引人关注,主要在于三个方面:情景之妙,风格之美和结构之巧。具体来说,从三个维度来展现情景之妙:前景后情、前情后景和情景齐到;从两个视角来表现风格之美:含蓄之美、发越之美;从两个角度来呈现结构之巧:时间的转换和空间的转换。正由于此,其爱情词将主观情感和客观形象巧妙地结合起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新奇的美感。  相似文献   

13.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卡森·麦卡勒斯的重要短篇小说,被很多评论者从自我认同、小说创作心理与人物心理、孤独主题、怪诞色彩及狂欢的视角来进行研究.文章从"双性同体"这一新的理论角度出发来分析女主人公爱密利亚小姐的形象.挖掘出其爱情悲剧的深层原因.虽然爱密利亚像男人一样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但终因性别身份的矛盾与所处时代社会不相融,她也只能算一个不完全的双性同体人,在一场三角爱情角逐中注定成为一个失败者.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中的女妖既是男性作家依凭男权本位规范塑造而出的形象,又是几千年封建文化尤其是理学文化深度积淀的产物.对女妖群体的扭曲丑化及结局安排彰显了作者吴承恩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女性尤其是敢于践踏礼教、显露个性的女性在文学叙事上的无情.然而,倘若我们对文本作一种现象学式的聚焦与还原,便不难明辨,作者在塑造女妖形象时,在无情的背后实质上蕴蓄着有情,在维护礼教尊严的同时又流露出人的自然本性,显示了一种既轻之贱之又爱之好之,既摒之弃之又欲拥之近之的矛盾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全新的角度对《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进行重新解读,认为该疯女人不光喻示简.爱童年时代的愤怒与反抗,更主要是揭示男主人公罗彻斯特虚伪的人格,同时还喻示着爱情的火诫,使贵贱之爱成为可能,其行为轨迹构成文本结构中与主线并行的一条隐线,具有深刻而重要的文本隐喻功能和谋篇布局意义,从而实现了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6.
父母之爱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根本问题,许多父母在这个问题上都处置失当.伟大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文学批评家、教育思想家别林斯基全面地阐述了这个问题,那就是父母之爱应当是理智之爱.别林斯基关于父母之爱的论述,为家庭教育理论提供了几点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儒家仁学中的主体精神外张为广泛的泽及万物的爱,花妖形象浸透着一种人文精神;花妖形象是作者的审美价值构建,是追寻乐天情至的理想人格;花妖形象是作者喜怒哀乐之情的精神实体,又凝聚了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积淀。  相似文献   

18.
爱是艺术作品的永恒主题。李明智的亲情诗,从手足之爱、夫妻之爱、父子之爱、天伦之爱四个方面.对爱的意义价值作了比较全面的阐释。它表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惟有爱,才是永远不会凋谢的.有着其独立自主的人格价值。  相似文献   

19.
《石清虚》是一篇好石、赏石、爱石、藏石、殉石的写石头的佳作,放射着感人的艺术魅力.邢云飞爱石成癖,几经磨难,爱石之心终不悔,甚至以死殉石;奇石为了报答知己,甘愿粉身碎骨,获得与知己相依相伴的美好结局.蒲松龄明写石,实写人,借人与石的形象宣扬“人性”的可贵,悲叹“人性”的异化,同时也寄寓自己对知己的渴求.  相似文献   

20.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散文诗,其内容都是由寻常之物激起的作家的心灵之声.品读这些形象.可以捕捉到作家的情感律动,感受到作家的心灵风光.那作家们又是如何借助这些形象展示自己的心灵风光的呢?1.用运象征手法:2.抓住寻常之物自身的特点,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三.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这样,作家笔下的这些形象便充满了灵气.物我合一,物之声即我之声,物之情即我之情.作家的心灵风光便借助这些形象展现无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