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弗罗斯特诗歌中有很多色彩意象。这些色彩意象主要有白、红、蓝、黑、绿等。弗罗斯特诗歌中的一些花草名以及诗的题目的色彩效果也十分突出。弗罗斯特在同一首诗中将若干不同的色彩意象或相同的色彩意象呈现出来,有时他还把相反的色彩词并置在一起,而有的时候他则在同一首诗中使用多种色彩意象。弗罗斯特还将色彩意象与动觉意象和其它意象结合在一起使用。弗罗斯特诗歌中使用的色彩意象拉近了读者与自然的距离,赋予其诗歌多重暗示意义。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色彩意象展现了美丽的自然,具有愉悦功能。  相似文献   

2.
复义是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复义主要包括诗歌题目的复义、一个诗行的复义、诗歌结尾的复义、整首诗的复义等。象征、双关、意象、引喻、隐秘性、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等使弗罗斯特的诗歌呈现出复义性。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复义丰富了其诗歌的内涵和意蕴,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复义使弗罗斯特的诗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迸发出朦胧之美,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弗罗斯特的诗歌名篇《一条未走的路》有多处布满矛盾的文本叙述,但评论界却较少给予关注。诗人采用悖论这一叙述形式,表现了人生在面临抉择时候的矛盾性思想。探究诗歌中的矛盾叙述形式和思想,一方面可以揭示出诗人对人生思考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则可看出诗人对悖论诗歌语言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4.
娄崇 《天中学刊》2014,(4):111-113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弗罗斯特诗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花草树木等植物意象的大量运用。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植物意象不仅起到了背景铺垫、象征暗示的作用,而且使诗歌产生了更多的潜在内涵和曲折、深邃、内敛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多以新英格兰乡村为背景,质朴清新、富含哲理。象征主义是弗罗斯特诗歌中常见的写作手法,为其貌似简单的诗歌更增了几分神秘色彩。本文以弗罗斯特的三首诗歌为例,透过诗歌表层意象,分析其内在的象征意义,深刻阐释其中的象征手法,以期更好地把握和欣赏弗罗斯特诗歌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6.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语言质朴,取材通俗,内容含蓄丰富,平易轻松的辞藻间表达着诗人内在的坚韧性与深邃的思想光芒。该文以读弗罗斯特的几首诗歌——《白桦林》、《冰与火》、《雪夜林边小驻》、《一条未选择的路》,解读诗人的困惑、矛盾、而又执著追求的人生及弗罗斯特的人生哲学的悖论性。诗人对世界“争吵”但又“爱”着,矛盾的统一,让人感受了诗人矛盾幽深的内心风景。在平淡的辞藻间吟唱着逆境中的人生。了解他的矛盾哲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处世和生活。  相似文献   

7.
罗伯特·弗罗斯特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却依旧性情乐观。但从其作品的主题来看,貌似简单的自然景观描述,却藏着深刻的悲剧主题。本文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罗伯特o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8.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表面通俗易懂,实则内涵丰富。精妙难断的隐喻意象、似是而非的文本悖论、悬而未决的多元结局,使诗歌极具不确定性。在诗人不确定的创作方式下,读者有了更为广阔的解读空间,他们积极地投入诗歌解读之中,全方位、多角度地探寻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具有极强的哥特式风格.弗罗斯特诗歌的题目具有哥特式特征,诗歌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往往是秋冬季节、夜晚、黄昏或者雨雪天气里,故事的背景多在室外.诗人为读者呈现出的是形只影单的人物.弗罗斯特诗歌的氛围极其恐怖,诗人集中使用一些词汇和意象突出恐怖的氛围.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哥特式风格有效地渲染了诗的气氛,强化了诗的主题,创造了极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现代美国诗坛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受得美国民众的广泛欢迎,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弗罗斯特诗歌中动人之处在于其诗歌中的并存的传统与创新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似乎简单、含糊,但其思想蕴意深刻,常常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余味无穷。本文认为弗氏的诗歌的主要特征是隐喻和象征,其著名的抒情诗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揭示了弗氏对人生和存在的解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自古德曼提出著名的“绿蓝(Grue)悖论”后,便激起了各种各样的“绿蓝”言说。仅就“绿蓝”谓词的语义,便有基于各种理解基础的不同解释。那么,究竟应如何理解“绿蓝”?事实上,对“绿蓝”本真语义的合理析定,不仅直接关乎到对“绿蓝悖论”的理解和解决,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古德曼“绿蓝悖论”的最终旨趣的理解。同时,也会在间接意义上为我们正确解读“新归纳之谜”及其深层哲学内涵提供方式和路径上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苏轼对“平淡”风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陶渊明诗歌“枯淡”美的批评上。“枯淡”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过程,体现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美学效果。从“枯淡”风格出发,苏轼发现了柳宗元、韦应物诗风与陶渊明“同源”,并作出了“柳在韦上”的判断。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4.
罗伯特·弗罗斯特被誉为新英格兰的乡村诗人。他从乡村汲取创作灵感,以普通农民生活和乡村自然风光为诗歌素材。他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简洁明快,富有浓郁乡村特色,展示了R.弗罗斯特炽热的新英格兰乡村情怀。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九华山山水诗的精神内核是:山水情怀、“圣贤”人格、归隐情结和“乐境”追求。九华山诗就其思想内容而言,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万物中寻找“自我”人格的精神风范;就其审美价值而言,集中地表现了九华山的神灵之奇和佛国风光,力透九华山水的性灵与神韵,努力发现九华山“深藏不露”、“空灵清静”的朦胧之美;就其艺术构思而言,多采用组诗的形式,表现出阳明诗风飘逸俊爽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弗罗斯特诗歌中有许多视觉意象。弗罗斯特在其诗歌中呈现视觉意象的方式主要包括:诗歌题目,以量词、形容词修饰说明一个视觉意象,以拟人化、比喻、对比的手法,以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和副词相结合的方式修饰说明一个视觉意象,等等。弗罗斯特有关自然和乡村生活的视觉意象与其热爱自然、长期的乡村生活经历密不可分,也是其对抗他同时代的诗人的城市意象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十四行诗《不等收获》的内容、词汇、格律、逻辑结构都交织着有序与无序,这种秩序与混乱使这首诗迸发出一种张力。同时,这首诗中充满了象征,象征赋予这首诗深刻的内涵和意蕴。弗罗斯特以日常生活中细微的小事揭示了现代人的生活状况,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对人类的关怀之情。  相似文献   

18.
梅风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4):122-124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表面平淡无奇,实则内涵丰富。选择弗罗斯特的《圈套》一诗,从措辞及主题角度对其进行解构主义分析。该诗在探讨现代社会存在问题时体现了语言的不确定因素,并利用语言这一固有特性对宇宙的秩序问题进行了探索。解构了建构该诗主题的一系列二元对立:善/恶,秩序/混乱,圈套/偶然等;该诗对这些二元观念的含糊不清消减了诗中对现代社会"碎片化"特征的再现,体现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相似文献   

19.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清新活泼,生动形象,富于哲理,同时也大量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他的几个著名诗篇充分反应了这些特色。  相似文献   

20.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歌语言口语化、浅显易懂而又蕴含深邃的哲理。作为对经验世界的虚拟、映射和悬置,隐喻手法在其诗歌中的运用,于简化处、抽象处、细节处还有曲径处都恰到好处,使得诗歌作品含义隽永,充满魅力和无限趣味,给读者和研究者带来丰富的人生体验和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