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三门课程之间具有内在本质的一致性,即以实事求是为精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根据三门课程各自的地位、任务,以邓小平理论为主线,以教育与大学生实地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新的开设顺序。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设置沿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根本目的、根本任务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这一根本任务 ,结合我国革命、建设发展的实际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进行过多次的调整。本文试图以党和国家有关文件为基本线索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设置沿革作一考察 ,以期为我们今后加强和改进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一个历史的视角。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 ,可将新中国成立以…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在几经改革并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在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性质的一致性,课程容量的有限性,课程发展的学科支撑性等方面存在着不相适应的地方,课程设置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有两种优化方案:第一种方案,保持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框架不变,通过课程内容的调整来达到课程设置的优化目标;第二种方案,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对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框架中的课程进行分解和重组,形成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体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获得了很多学术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问题,既是一个高校教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必须通过重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才能解决.因此,亟需在充分研究"05教改"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被青年一代所接受.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的提出,明确要求高校的各类学科均发挥出"德才兼备"的育人功效,直面新时代的新要求,各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顺应大势的重要举措.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现状,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本着"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明确其价值取向,教育功能以及内容要求,从教师的思想观念、学生的现实情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  相似文献   

6.
结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特点,针对如何将课讲的生动、精彩、有特色、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是认真细致地做好课前准备,是讲好课的前提和基础;二是“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是讲好课的关键;三是建立一只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讲好课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设置沿革(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1978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就课程设置来说 ,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1978~1984年)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一次会议。它结束了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  相似文献   

8.
中外合作办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具有特别必要性,并且面临不少问题.我们提出了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理念策略:一是要树立明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念,二是要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三是要强调培养融会于相关课程中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经历了“文革”前强调“三基四性”、探索课程设置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到“文革”中惨遭践踏、名存实亡,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备受重视、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方案式课程设置的历史过程。课程的设置与演变紧跟了时代步伐,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条主线,突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一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困境根源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与现实表现折射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困境现状,除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原因外,教学目标缺乏准确而科学的定位,现实中遭遇表面上的重视与实践中的忽视,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之间的矛盾也是目前困境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广西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绩。广西高校在今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要创新教育定位,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以科研促进教学,加大经费投入,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运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论研究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课程论研究及其关注主题的变化发展态势。我国课程论研究经历了从国外引进到本土创新的过程,总体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内容涉及到了课程论的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关注主题存在差异。课程改革与发展、课程结构与类型、课程基本理论、课程决策、领导与管理、课程本质等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课程内容、课程论范畴和学科地位等方面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细致,课程本质、课程决策等方面的研究存在话语泛化现象。今后一个时期的课程论研究,应突出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反思热点研究主题,加强薄弱研究主题,促进课程论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学者约翰·布鲁贝克对高等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问题作了深入分析,他的课程理论为我国高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课程目标要从注重知识到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课程结构要适应多样化需求;课程实施要从灌输到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师生关系要从控制到对话;课程评价要从一元走向多元。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利益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学生政治鉴别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全文结合教育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方案,探讨了在新形势下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全文结合教育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方案,探讨了在新形势下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与学科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核心是是否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的问题.对整体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也是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建设为指导,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相似文献   

18.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而且还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根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搞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应注意:教学内容,要精炼化;教学队伍,要优质化;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教学手段,要现代化;教学途径,要多渠道化。  相似文献   

19.
"两课"教学的接受过程包括以信息传递为中心的传输系统和以主体对信息的接受为中心的接受系统.二者的相互统一才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两课"接受活动.传输是接受活动的前提;传输是师生平等的互动活动;传输不等于接受.接受目标最终能否得到落实取决于接受而非传输.接受活动包括反映和择取、整合和内化、外化和践行等环节.在"两课"接受过程中,传输与接受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互通共振过程.它具有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引导性与持久性的统一等特点,是一个多级反馈、连续运行、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运行过程.就宏观而言,大学生对"两课"的接受必须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实现最终意义上的接受、内化和提高.  相似文献   

20.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大约经历了一个恢复与形成、调整与提高、发展与规范、整合与升华的和合过程。通过对课程设置的历史考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基本经验:始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始终保持与党的中心任务一致;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重在育人"的科学理念;始终体现继承与超越统一和发展的和合过程。其目的是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期推进课程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