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师生论道的著名篇章。记载了教育家孔子与学生一起席地而坐讨论问题的情景。从教师出题,鼓励发言到学生各抒己见.到教师在学生请问的前提下进行启发、评价与指导,内容逼真,条理清晰.从中可见两干多年前孔子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全过程。我们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正在实行着新课程改革,对照《侍坐》章记载的内容,不难发现其中仍有可借鉴的语文教学法.  相似文献   

2.
《论语.先进第十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生动地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关理想的讨论,是一次成功的教育经验,从中可以看到孔子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重视对人格的培养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教学机智。这些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与现代的某些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出一辙,可见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出色的教学技艺对我们现代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侍坐》章的现代意义。第一,教育学意义。《侍坐》章中孔子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各位弟子的表现可对当代教育者有所启示。第二,政治学意义。《侍坐》章中孔子及众位弟子所持的政治主张有很重要的意义。第三,社会学意义。《侍坐》章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其言语中见出的孔子和四位弟子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大语文观念强调紧密结合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综合全面地开展语文教育。《侍坐》篇是《论语》中最长的篇章,孔子思想中的“仁”“礼”“中庸之道”、以礼治国、因材施教等教育观都能从《侍坐》中解读出来。将大语文观念应用于《侍坐》篇教学有利于跨学科学习,继承与发展因材施教、诱导启发等优秀教育思想。在基于大语文观念的具体教学中,可采取“重视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大教材’,进行‘大阅读’;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等策略。  相似文献   

5.
王茂恒 《学语文》2004,(2):18-18
《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论语》中篇幅较长、有完整结构、最具文学色彩的一章。本文记叙孔子和他的四位学生畅谈志向的情景,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和极为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各个人物的精神风貌,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进取精神。全文以“言志”为中心线索,  相似文献   

6.
近读《名作欣赏》2007年第4期,读到唐韧教授的文章《对话教学与孔子〈侍坐〉》,其中有这样一段:  相似文献   

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写师生闲坐,孔子引导学生讨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话题。孔子的几位学生回答问题时都紧扣主题,只是有人激进,有人谨慎,有人文雅。从文章线索看,“归雩之志”是孔子心目中治世图景的描绘,是曾皙要达到的社会治理目标。若解释为孔子的归隐意向则不合孔子开头之问。同理,曾皙不能跑题,孔子也应在自己设定的目标里评价学生。  相似文献   

8.
最早与子路“接触”是上中学的时候,《侍坐》中子路“率尔而对”的形象很长时间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当时老师说,子路这个人太容易冲动、太不谦虚,这才被孔子着实地“哂”了一“哂”。所以,在较为认真地通读《论语》之前,我对子路是颇无好感的。  相似文献   

9.
弟子"侍坐"是孔门一种有效有趣的教学形式。《论语》中有三章关于"侍坐"教学的珍贵记录,值得我们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加以深入研究。其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堪称孔门侍坐教学艺术的典范。若将三章整体来看,又会有一些新的有价值的发现:如子路的独特形象问题、孔子对子路的教学艺术问题等。  相似文献   

1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散文。全文就像一出小话剧。人物:孔子和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背景:孔子讲学之处(我们可以想像为杏坛);事件:闲坐聊天。既然是闲坐聊天,气氛自然融洽和谐。孔子首先说话。我们想像他很慈祥,平易近人。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  相似文献   

11.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侍坐”发生的时间与孔子“与点”的原因,一直以来是学术界争议颇多的两个问题。以“侍坐”发生的时间为切入点,考证“侍坐”不可能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也不可能发生在孔子晚年归鲁之后,具体当发生于孔子教育生涯前期的最后两年,即孔子四十八九岁时;并由此动态地把握孔子“与点”的原因,“胃然与点”是“与点叹己”与“与点与己”交融的复杂体验,是对曾点的关照,更是对自己生命的反思。最后,试图解决孔子“与点”这一文化史上的悬案,真正领悟本章的主旨。非“与点”,仅“各言其志”。  相似文献   

12.
马小华 《现代语文》2007,(11):38-39
这是我第二次执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面对的是整个年级学习成绩最好的一班学生。一节课下来,引导学生梳理文意,讨论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了解子路四人不同的性格、志向及孔子对于弟子们"各言其志"时的不同态度,按照既定程序,《侍坐》一文  相似文献   

13.
《沦语·先进》(侍坐)生动地描绘了孔门师徒之间的一段谈话,话题围绕着各人的人生理想展开。先生循循善诱,弟子畅所欲言。可以看出,文章的中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即“礼治”。孔子问志,四学生答志。从表面上看,四个人的答案各不相同,而实质上都是以“礼治”为中心的,因为“礼治”是儒家的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1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述了孔子与四个弟子?坐而言志”的一次谈话。该文简练含蓄地塑造了师生各异的形象,充分体现了孔子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以及建立太平盛世的崇高理想。如果我们把这次师徒谈话看作是一堂课的话,那么《侍坐》在“问志”、“传道”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教学智慧呢?  相似文献   

1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是一篇极富文学性的对话体散文。文章以孔子的问话开始“,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的发问方式很具艺术性,口气非常谦和。这样一种很平和近人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弟子们在老师面前可能有的顾虑,又引出弟子们平时的牢骚话“(不吾知也”),击中了弟子的要害,敦促和启发弟子尽情地畅谈心志。就这样一句话,便营造出一种轻松畅所欲言的氛围,也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针对弟子们平时的思想状况发问,不仅为对话和讨论提供了共同话题,…  相似文献   

1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章》)原在高中《语读本》第一册,现选入高中语教材第一册。《侍坐章》虽短短315字,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称得上鸿篇巨制。它叙事简洁而完备,生动而含蓄,虽寥寥数语,而人物情态性格毕现。由于课所涉时代跟学生已很遥远,再加之语言简奥,学生理解颇费精虑,教学备课流程设计可采用以下步骤。  相似文献   

17.
林金来 《中国教师》2012,(19):77-78
<正>《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一篇记述完整的、师生间关于"志"(理想)的对话。这篇人物对话,展现出一派师生自由讨论的和乐气氛,人物性格轮廓明晰,同时表现了孔子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虽然一直以来,对《侍坐》章中部分字句,如"毋吾以也"的理解有较大争议,对孔子"吾与点也"所体现的情感态度也有不同的解读,但就对话的开展过程而言,文章对当今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仍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称《侍坐章》)现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虽只有短短三百多字,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算得上是鸿篇巨制。本章叙事简洁而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情态活灵活现。对本章的题旨,论者多认为应抓住曾暂所答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相似文献   

19.
吴礼明:记得桂师曾与姜广平先生就孔子在《侍坐》篇里是否“设彀”的话题发表过看法,我很赞同您关于孔子不“设彀”的分析。确实,我对“设彀”式教学的兴趣不是很大。我以为,支撑这种观念的是“唯书”“唯上”。所谓“设彀”,即教师们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强调设计,在教学之中务必达到他们的教学目标,而学生只不过是他们达成目标的棋子与道具而已。[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语录体散文。这篇散文选编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第三册第八单元中。这篇散文,记述了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在这次对话形式的教育活动中,孔子循循善诱,方法灵活,气氛活跃,很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