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理念,学校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参与社会,进而满足生活需要、提升生活品质所做的准备。"品德与社会"由了解社会生活为第一步,以至达成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目标,说到底都是出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生活实际和主体地位的情况下,为其设计合理的品德课程,激发学生善于学习、主动思考意识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化学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持续发展"。《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说,要让化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那么,化学教学如何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之中呢?  相似文献   

3.
张悦 《辅导员》2012,(33):59-60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在此年段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应把握"生活"、"活动"、"情感"、"思辨"四大要素,以满足学生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形成,让品德课堂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从小奠定道德基石。一、生活为"基",丰富课程资源生活是品德教育的基础。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家庭、学校、社区、  相似文献   

4.
放开学生心扉,将学生真实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促使学生更多了解社会生活;精心把握、指导学生的真实思想.这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贯彻"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一基本理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张志杰 《考试周刊》2014,(65):137-137
<正>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二是"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物理走向社会"侧重于应用和实践。我们在这里重点阐述的是:课堂教学中怎样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所谓"从生活走向物理"是要求物理教学建立在学生熟知的生活实践基础上,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物  相似文献   

6.
培智学校的最终教育目标是使每个智障学生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使之适应社会生活,生存于社会,立足于社会。培智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教育教学的适应性和实用性。而语文又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学好语文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走进生活,适应社会。根据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  相似文献   

7.
为了化解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走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但需要指出的是,走近学生的生活并不意味着一味"迁就"学生的认知和"经验",更不意味着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思想品德课程及其教学工作应当以其所处的社会价值来衡量,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增进社会的福利。因此,学校德育工作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德育课程及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具体做法就是要做到"二贴近,一发展"。所谓"二贴近",就是课程"教材"要贴近社会生活;教育教学方法要贴近或"符合"学生的经验和成长规律。所谓"一发  相似文献   

8.
陈静 《考试周刊》2007,(46):124
化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要让学生形成生活中的化学意识和化学课堂上的生活意识,充分体现"由生活走向课程,由课程走向社会"这一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小天地,生活中的语文才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我们探索让生活中的语文走进课堂,再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课堂。一、立足生活,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语文教材来源于生活,要让学生从教材中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就要求语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脱离学生生活的道德教育必将导致道德品质的抽象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形式。同时,人的社会性发展也应该在生活中实现,通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来实现。学生只有通过社会生活才能获得社会  相似文献   

11.
<正>把"生活元素"引入作文教学,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自主探索、主动发现、敢于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今天所学的知识为明天所用,体现教育的真正价值。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只有走出狭窄、封闭的空间,将社会生活带入语文课堂,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丰富的社会生活中,语文课堂才会焕发活力,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作文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中的一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指出,这两门课程都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是帮助学生"学习做人"的学科。课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正>2011年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师如何把握学科特点,有效链接"生活",从而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一、抓住细节,让观察成为习惯纵观品德与社会教材,它设计了大量同生活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为了能真正实现"乐于习作"这一理念,摆脱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束缚,我认为只有让学生的习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生活为主线,引领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捕捉生活"、"提炼生活"、"丰富生活"、"思考生活",才能真正唤起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陶冶情操,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技能、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社会生活既是课程的源泉,也是课程的归宿,把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因此,"回归生活、关注学生体验"成了历史与社会教  相似文献   

16.
生活即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缺乏生活素材的积累,其关注局限于语文课堂与家庭生活,忽视社会生活中生活经验与语文习作的联系。基于"生活教育"思想,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积累习作素材,从而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7.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注重"生活化教学",却忽视了在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的品德,没有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如何参与社会,了解社会。为了让"品德与生活"课程真正回归到生活中去,笔者设计了品德与生活作业。这一作业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也使所学知识直接深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众多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隔岸观火",一种是"身临其境"。"隔岸观火"具体表现是:说的都是真实的事,但那都是别人的事,因为与自己不相干,所以学生评  相似文献   

19.
若用脱离社会生活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会使学生将来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到"学习无用".借助地理科学的特征,则可实现"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这一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融入生产生活,在生产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  相似文献   

20.
中职"9+3"班级课堂教学应该以"9+3"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导向,使他们更接近工作岗位需求,贴近学生生活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藏区"9+3"班级数学教师必须因材施教,把教学重点放到实用性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