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父亲学了一辈子英文,教了一辈子英文,晚年尚编写了《英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他12岁入清华,读书8年,留美3年,退休后又居美七八年,似乎应该西化颇深。其实不然,父亲还是一个传统的中国读书人。父亲是次子,但长子早逝,所以在家庭中实际是长子,最为祖父钟爱。  相似文献   

2.
《新诗历程》是我父亲用英文撰写,1936年在上海一个非常著名的大型英文杂志《天下》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发表的时候我才四岁.后来长大了,在父亲身旁也经常听到他和友人们谈文说诗,却从来没有听他提起过这篇文章.去年,国家决定为父亲出版专集,委托武汉大学中文系负责骗辑.当两位同志专程前来南京向我母亲征集父亲生前著作和有关材料时,母亲才从她珍藏的文稿遗物中找出了几张已经泛黄发酥的英文印刷品.我一看之下,原来是父亲用英文写成的一篇编年史形式的诗论.这篇文章的题目是《Poety Chronicle》(《新诗历程》).我母亲找到的这几张纸是《天下》杂志赠送给作者的抽印本.  相似文献   

3.
刚才,我听了《我这一辈子》和看了《父亲》,有许多的感触,情不自禁地想在这里谈一谈。这两篇文章都是讲述关于爱的故事,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我这一辈子》中的爱是原谅,是放任,是一种溺爱。而《父亲》中的爱,则是发自内心的爱,是从心灵深处喷涌出来而又无声的爱。听了《我这一辈子》,我不禁沉默良久,并为之战栗:一个多么沉重的话题啊!“我”的一辈子,到底干了些什么呢?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淡淡?是  相似文献   

4.
我的父亲吴玉黎非常喜欢和看重《教学与研究》杂志。父亲参加革命很早,但新中国成立后不愿意从政,多次向组织提出要求,想读书,执意要当教师。经组织同意,1952年作为“调干生”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班学习,1954年毕业。父亲当了一辈子教师,主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课。  相似文献   

5.
从小酷爱文学,尽管一辈子钻研电气工程的父亲一心望子也成工程师。以岱迅、茅盾、郭沫若等为代表的进步文学,帮助社会使这个旧时上海滩上爱好文学的少年追求真善美并走向革命。 1937年因上海沦陷流亡桂林,在当时桂林的《五月》杂志上用别的笔名发表了《战云离开了上海》,又在同一和其  相似文献   

6.
文化     
电影Film《求求你,表扬我》导演:黄建新主演:王志文、范伟、陈好《求求你,表扬我》是黄建新导演筹备了3年的力作,影片再次延续他一贯的关注小人物、小事件的风格。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家住农村的打工仔(范伟饰),因为父亲当了一辈子劳模,心  相似文献   

7.
为站台歌唱     
电影《焦裕禄》中,老百姓送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去看病,是在站台;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父亲送儿子北上读书,是在站台;雷锋做好事做了一火车,做了一辈子,扶老携幼,也常在站台。  相似文献   

8.
子由 《家长》2012,(12):24-26
沈冰说:"父亲对我的培养给了我足够的自信,那是我一辈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沈冰,全国青联委员,中央电视台原著名节目主持人,曾主持《经济半小时》《新闻会客厅》以及2002年世界杯期间的《你好,世界杯》,2008年5月入选中国奥运报道团,担任总主持,获2008年度"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奖,现任中央政法委影视中心副主任。  相似文献   

9.
爱的思索     
读和听了《我这一辈子》和《父亲》这两篇文章,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不可否认,两文中主人公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由于对爱的理解不同,教育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两位孩子截然不同的结局。爱不是护短。《我这一辈子》中家长把爱降低到了高尔基说的母鸡似的水平,这种爱是渺小的,它无形中为孩子一次又一次埋下了犯错误的种子。历史上由于护短引起的悲剧不乏其例,三国时期,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  相似文献   

10.
你我之间     
《八小时以外》杂志:首先,我感谢《八小时以外》杂志,伴随我父亲走完了人生旅途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其次,感谢《八小时以外》杂志指导我的妻子战胜了疾病。很多读者称它是良师益友,但我的经历却告诉我:《八小时以外》杂志是亲人、老师、朋友,是呵护健康、延续生命的天使和保护神。结识它真乃人生的一大幸事。思念父亲,总会牵出对《八小时以外》杂志的一段情愫。在父亲卧床的最后三年里,除了母亲手和儿女们的衣食照料外,酷爱书报刊的父亲,越到后来越想阅读《八小时以外》杂志了,期期必看,刊物上的文章简直成了他生命中的慰藉。一次,病重中的父亲与我闲谈:"我这一辈子,不嗜烟酒,不计较吃穿,惟视书报刊物如贾宝玉颈项上的‘通灵宝玉’一样。接触这么多休闲生活类的刊物,感觉还是《八小时以外》杂志好。"  相似文献   

11.
老婆在周华健最新英语《MyW@kin》中献“声”,周华健决定养她一辈子。肥水不流外人田周华健骗老婆献“声”周华健6年没推出英语专辑,最近推出的新英语专辑特别收录了多首10几首前他追求“洋”老婆康粹兰时常使出的情歌,其中一首《Crying InMy Sleep》是他最爱唱的。老婆当年批评周华健老把这首英文歌唱得太肉麻和滥情,没想到这回在英文专辑中帮老公跨刀,念了—句口自。周华健日前在台北所举行的新  相似文献   

12.
《真实的故事》(原稿)是一篇结构混乱的文章。文章的第一部分,本意是要表达“父亲为了子女不惜抛弃尊严”的意思,开头就以转折句点明了此意。但作者似乎怕别人误解了父亲的为人,在记叙父亲为子女委曲求全  相似文献   

13.
可怜的父亲 ——巴尔扎克和《高老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小的时候,家境非常困难,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一个人要供养七八口人。我看着他那副经常愁眉不展的苦相,心里想,做父亲真难啊!但愿一辈子不做父亲。后来长大了,自己做了父亲之后,才知道,作为父亲最大的痛苦不是辛劳,而是子女长大以后把他们像榨干的橘子皮一样抛在马路边,还要再踢上一脚。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就写了这样一位可怜的父亲。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巴尔扎克享有“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之父”的美誉。一位著名学者说,如果法国人不承认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之父”的话,那么只能说孩子不配有这样的父亲。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先生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八问时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在真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  相似文献   

15.
张洁 《广东教育》2005,(7):64-65
《早熟》是部教育主题的电影,两个刚满十八岁的高中生,偷尝禁果,未婚先孕,离家出走,经历了诸多艰辛之后,最终安全生下了孩子,重返家园。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一位是年轻时犯了错的律师,为了不让女儿重蹈覆辙,想尽办法为女儿安排一切。而另一位父亲因为自己年轻时不争气、早恋,穷了一辈子,希望儿子能够用功念书,争口气。两位父亲尽管身份职业不同,  相似文献   

16.
海外文坛     
正帕慕克推出新作《红发女人》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新作《红发女人》的英文译本日前在美国出版。《红发女人》情节大致如下:伊斯坦布尔男孩塞姆的父亲有一天突然不明不白地消失,为了养家糊口,塞姆成为一个叫马穆特的挖井人的学徒,在这个男子身上,塞姆投射了父亲的想象。在某次去一个临近小镇的途中,塞姆遇上了一个大他一轮的红发女子,他爱上了她,把自己的初夜献给了她。马穆特在井底作业时发生意外,塞姆  相似文献   

17.
爱可以怨     
有人说没有见过一辈子不吵架的夫妻。我见过。父亲母亲,一辈子没有吵架。父亲长母亲6岁,巧的是父母的生日是同一天。有人说父母是“金童玉女”托生,世间少有的般配夫妻。打记事起,常见爱好京剧的父亲把一些票友带回家,母亲每每笑脸相迎,端茶倒水伺候。那班男男女女有拉京胡的、敲鼓的、打锣的,有唱花脸小生的、花旦青衣的、老生老旦的……有时一乐和就是一个下午,父亲还会热情留人吃晚饭。这边母亲似乎早就知道要吃饭,已擀好面条。但母亲通常一边擀面条一边小声唠叨:“难得有个星期天,让你爸弄的乱七八糟,连个清静也没有。”曲终人散,父亲是…  相似文献   

18.
老舍的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几乎同时问世。一九三七年,《骆驼祥子》在《宇宙风》还没有连载完,《我这一辈子》就在七月出版的《文学》上诞生了。两部作品都是以城市受苦人为主人公,从不同的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城市贫民生活的图景,它们标志着老舍的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把旧社会的巡警做为主人公来描写,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综观建国以来的评论,对《骆驼祥子》赞不绝篇,而对《我这一辈子》却很少置评。尽管《我这一辈子》早已搬上了银幕,也没有引起大的反响,这是很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19.
电影《焦裕禄》中,老百姓送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去看病,是在站台;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父亲送儿子北上读书,是在站台;雷锋做好事做了一火车,做了一辈子,扶老携幼,也常在站台。站台上演绎着无尽深爱,而我,也要为这爱的站台歌唱!  相似文献   

20.
前一阵子热门电影《求求你,表扬我》引发了我的思考,我找来原著福建作家北北的短篇小说《请你表扬》,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家住农村的打工仔杨红旗,因为父亲杨胜利当了一辈子劳模,心里特别期待自己在父亲临死之前也能受到一次表扬,于是他到报社讲述自己如何解救一名险被强暴的女大学生欧阳花的事迹,可是没人相信他,他便不断地四处讲述,终于引起了报社领导的重视,派记者古国歌进行调查。正当事情要水落石出时,女大学生却站出来阻止,面对女孩一生的清誉和一个农民儿子一辈子的心愿,古国歌也不知如何取舍。故事以小见大,引发了人们关于人生和社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