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项研究以1978-1997年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预算数值检验了持久收入假说与随机行走假说,定量分析了各种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开拓农村市场的若干建议。农村家庭承包变革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居民跨时预算的条件和行为虽然正在形成,但是预算约束仍然严重。农村居民消费主要取决于其收入特别是持久收入,才是决策现期消费的主要因素。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分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投资与消费需求,既有较强的扩大内需的经济效应,又有较强的社会综合效应。但开拓农村市场,拉动经济增长,难度很大,文章特提出七点对策建议。努力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使得农村居民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开发对吉林省旅游经济起着很强的促进作用,可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也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该文主要从开发吉林省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分析吉林省农村居民旅游市场开发的现状,重点研究开发吉林省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具体措施,为吉林省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广播电视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目前西部农村广电业发展还存在覆盖任务重、经费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西部农村居民在其消费人群、消费意愿、消费能力等方面,在西部广播电视市场发展中均有巨大的开发空间。为此笔者提出促进西部农村广电业市场发展的对策:1.加强对农村大众媒介设施的投入;2.强化媒体对农传播的服务意识;3.加强对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4.增强协作意识,提升传播合力;5.大力开发农村数字化有线电视市场。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纯收入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曙敏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1):37-40,69
一直以来,国家高度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注重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积极努力开发农村居民的消费市场,以扩大国内的有效需求。文章中通过对1990-2009年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开发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的潜力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保证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增强农民的消费信心,从而优化农村消费结构,刺激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6.
农村居民服装消费特征及市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农村居民在服装消费方面的现状、特点及农村服装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为服装生产者和销售者进一步了解、开发农村服装消费市场,为如何将农村的消费者抓住、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呈现基数小、占比低、渠道单一、收入差距拉大等特征。文章认为,当前应结合中国农村实际,从财产层面、市场层面、制度层面等多路径展开思考,积极创造条件,让占中国居民人口多数的农村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8.
论文通过对广东省6个城市12个区891个农村居民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了农村居民的旅游认知、出游偏好及出游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广东省农村居民的旅游认知程度较高,且区域差异明显;农村居民旅游偏好受人口统计因素的影响明显,目的地选择前三位依次为风景名胜区、历史建筑古迹区和大城市,出游时间基本不受农时节气的影响;随着距离的递增,出游频率和出游愿望不断递减;多数农村居民将安全性视为出游的首要影响因素。文章指出,广东省农村旅游市场值得大力开发与培育。旅游企业应根据农村居民出游特征与偏好进行市场拓展,而政府应规范旅游企业的市场行为。  相似文献   

9.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国家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的一项举措,经过几年持续地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与该工程配套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仍是其发展的瓶颈,配送协同程度较低、配送成本高居不下、配送效率不高、配送体系地区分布不平衡等现象较明显存在。以福建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例,对福建省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整合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整合的基本模式及其实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广大的农村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消费市场 ,但因收入、分配结构、基础设施、消费环境及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总体水平不高 ,急待采取对策加以提高。各级政府应解放思想 ,开拓门路 ,积极提高农村居民的需求水平 ,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活力 ,以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启动,能使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强大耐久的支持力.启动农村消费品市场,必须全方位考虑,多方面着手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市场购买力;适应农村消费发展趋势,调整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开发和生产适合农村需要的产品;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满足、刺激农民的购买和消费;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创造有效需求,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2.
农村生产要素形成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我们要先认清两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一是市场经济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占有大量的农村土地、不断地吸引农村资金流出农村;二是资金由于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产出比为负值而难以进入农业生产。如果不能把农村土地上严重过剩的农业人口转移出去,不能提高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产出比值,必将严重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解决了市场经济与农村三要素的矛盾,深化改革农村市场经济,才能够使农村经济与市场经济顺利接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够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得到稳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建立适合河南乡镇企业发展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融资难已经成为河南乡镇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必须加快乡镇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即积极培育区域性资本市场,培育风险资本市场,积极扶持科技型乡镇企业进入二扳市场,稳步推进有条件的乡镇企业进入主扳市场。同时,加快构建乡镇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体系。  相似文献   

14.
推动农村经济增长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本文针对农村金融服务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了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必要性,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在整个国家中占较大的比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农问题越加突出。在贫困地区,农民产生一些非理性行为有其必然的原因,应理性的分析和看待。只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市场服务体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支持作用,增强农民的法治意识,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才能正确引导农民走向理性,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6.
面对金融体制改革,农村资金市场要全面发展资金市场形式、完善市场体制,要构建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要搞好发展农村资金市场的配套,要促进市场运行的规范化、秩序化和正常化。  相似文献   

17.
集市(镇)在华北乡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而在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江南市镇研究相比,近代华北集市(镇)研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是关于集市数量和集期的研究较多,关于集市其他方面以及市镇发展的研究成果较少;二是市镇研究方面缺乏深入的个案剖析;三是集市和市镇研究方面均缺少与其他区域之间的比较。因此,今后的近代华北集市(镇)研究应在研究视角转换和扩大研究视野、研究方法更新、研究内容拓展、资料发掘利用等方面作出更大努力,以使相关研究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农村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市场,但是,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商品供求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市场建设滞后,农村消费环境较差,农民负担过重等因素阻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对策,进一步拓宽农村市场,提高农民购买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十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道路建设涌现出了一股热潮,这股热潮极大的活跃了十堰农村经济,但同时也给十堰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层出不穷的问题,现状令人担忧。因此,应从路面通行条件的改善,相关防护设施的建设,农村车辆和驾驶员的监督和管理,交通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农村客运市场的建设,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方面入手,来改善十堰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从而规范十堰农村交通秩序,推进十堰农村交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内旅游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均收入水平,旅游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农村和城镇旅游需求各自呈现出不同特点。农村市场需求处于主要消费基本旅游产品的阶段;而城镇市场需求开始走向成熟,远距离旅游成为重要部分,对于非基本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但是,农村市场需求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旅游平均消费倾向不断上升、旅游边际消费倾向亦趋于稳定。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应当更好地考虑对于农村市场的供给,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国内旅游市场的合理平衡依赖于旅游需求的大幅度增长,只有在旅游需求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才能改变旅游供给的过度竞争状态,实现较高效率的资源配置与供求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