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国家赔偿法意义上的精神损害是因精神权利遭到公权力的侵犯而引起的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的丧失、减损。可能引起精神损害的只能是公民人身权被侵犯,主要包括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荣誉权、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法人人身权。权利保护机制给予了公民精神损害的请求权,但精神损害的无形性可能会导致赔偿的无序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实践中必须掌握精神损害赔偿的二分法原则,通过引入精神损害评估机制,利用引证判例、参照民事赔偿、合理使用法官的自由心证等方法构建合理有序的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2.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和司法实践对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的侵犯公民的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四权”属于精神损害赔偿范围,而对侵犯公民“四权”之外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等权利是否属于精神赔偿范围则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就此进行了系列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呼格案、念斌案等冤假错案的纠正,国家赔偿问题尤其是精神损害赔偿再次引起热议。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应当仅限于自然人的人格利益减损,并以抚慰性及补偿性为主要目的;申请主体范围限于被害人及其权利继承人,适用情形限于自然人的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受侵害;其认定必须满足一定的法定条件,限定的法官自由裁量原则是精神损害后果认定的基本原则,并以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遭受具体损害程度为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4.
浅谈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和数额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和数额的确定,理论界及司法实践者见仁见智。本文认为精神损害的适用范围应该突破《民法通则》第120条文规定,对于侵害公民生命权、健康权及侵害知识产权等,也可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主张立法机关尽快完善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并对如何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惩罚性赔偿应纳入人身损害赔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是最重要的人身权利,也是人权的主要内容,是公民享有其他权利的基础。目前我国对侵犯人身权利所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采取的是单一的补偿性赔偿方式,不足以惩罚、预防、遏制该类不法侵权行为,对受害人也存在补偿不足的问题。惩罚性赔偿能弥补补偿性赔偿之缺陷,为此,建议将惩罚性赔偿纳入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并提出适用条件及赔偿标准,以进一步完善该项制度,从而更有效地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  相似文献   

6.
《中学文科》2008,(1):45-48
【考点与热点分析】 1.考点:①生命健康权与人格权的关系。②人格权的含义。③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是国家法律的一项重要任务。④公民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健康权。⑤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既是道德义务,也是法定义务。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他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2,能力:初步学会运用公民人身权的法律知识,观察分析社会生活中有关现象和问题,增强识别公民特别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非法侵害公民人身权行为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3,知识:知道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8.
要培养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教师就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坚持与时俱进,对学生进行现代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合格公民。一、安全意识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重要的基本权利,对公民生命健康权的尊重程度和保障水平,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法治水平和文明程度。公民生命健康权得不到尊重和保障,  相似文献   

9.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民事诉讼法中已经建立,但该制度在中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却遭遇闭门羹。这一立法缺失直接侵犯了被侵害者的合法权益,不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情况,阐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刑事诉讼法中缺失的原因,明确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的价值所在,旨在促进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法通则第98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是公民生命权和健康权的统称,是指公民所拥有的生命和健康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是人格权的一种,是公民得以生存和从事活动的基本权利.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该权利同样受到法律保护,对该权利实施侵害,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在一般情况下,对该权利实施侵害所形成的损害,简称人身有形损害,也称人身损害,它是指加害人的不法行为侵害他人的生命权或健康权,使受害人致伤、致残或死亡,并且造成受害人及其亲属的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1.
肯定法人的一般人格权,承认法人存在精神利益是法人获得非财产损害赔偿的理论前提,对法人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的侵害即是对其精神利益的侵害。现阶段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趋于保守,法人的精神利益在实际诉讼中无法得到保护,这实质是对法人一般人格权的侵害。与传统的精神痛苦不同,法人精神利益不应要求法人具有事实上的感官与痛苦,它在客观上应主要表现为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法人针对精神损害提出了赔偿诉求,完善相关规定使其在法律上获得精神损害赔偿主体资格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2.
由于行政执法实践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的存在和我国目前行政精神损害赔偿机制不完善的现状,使《国家赔偿法》及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均处于尴尬境地。因此,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行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这也是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行政精神损害立法趋势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是否应该在我国国家赔偿法中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一直是法学界争论的焦点。我国国家赔偿法中精神损害赔偿存在缺失,笔者认为以人权保护为出发点,在我国的国家赔偿法中应确立国家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求在司法实践中充分地保护公民的权利,构建更为和谐的法制社会。  相似文献   

14.
唐春晖 《培训与研究》2007,24(10):72-73
精神损害的国家赔偿是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立法趋势,而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却并没有对此做出相应的金钱或者物质赔偿的规定。面对现实生活中行政权的滥用,为了确保公民的权利得到有效的保障,构建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中国法律发展的必然目标。  相似文献   

15.
随着1987年《民法通则》的实施,我国初步确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讨发展,到200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的颁布,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得到重大发展,但仍未形成完备的规范体系,还必须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实现从人治意识走向法治意识的历史性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治意识是实现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人治意识是当前中国法治发展面临的最大心理障碍。中国实现法治的政治心理要求是,从人治意识走向法治意识,并把法治精神确立为整个中华民族政治心理转型中的主导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论婚约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约关系所产生的种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调整,首要任务乃在确定婚约成立的时间.婚约关系的存在将产生特定的诉讼法上的效果,并使婚约当事人负有特定义务.婚约解除后相互"送"给对方的财物即失其基础,因婚约解除而受损害的一方可以人格尊严权受损害为由提起诉讼.  相似文献   

18.
当事人在违约之诉中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是否应得到支持,一直是一个较具争议的问题。实际上,只要在客观上存在法律认可的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减损,即应认为有精神损害,而无论该精神利益的丧失是基于侵权还是违约。现在随着违约行为导致精神损害的纠纷日益增多,司法实践已经向人们提出了违约之诉中给予精神损害赔偿的要求,现行法中违约和侵权责任的竞合也非解决之道。我国存在对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给予赔偿的生存土壤,通过对现行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目的性扩张解释的途径就可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高校教育生态趋于恶化的情况下,构建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精神薪酬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梳理精神薪酬模式的理论来源,探明高校教师管理的精神薪酬现状,以此建构并逐步完善高校教师管理的精神薪酬长效机制,从而提高教师的精神生活质量,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应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主人翁意识,实行民主管理、情感管理、引用愿景激励,开创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