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学语文 ,一条千古流传的经验是背诵。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背诵的作用。为什么像数学、物理这样的自然学科不强调背诵 ,而语文学科强调背诵呢?从心理学上看 ,背诵在语文技能的形成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 ,语文教学中才不致于盲目运用背诵和加重学生的负担。一、什么是言语连锁要解释为什么语文教学中强调背诵的问题 ,还得从心理学中的连锁学习和言语连锁学习说起。在心理学的学习分类中 ,最简单的学习类别是一个刺激(简作S)与一个反应(简作R)建立联系。如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 ,就是在一个信号刺激…  相似文献   

2.
前段,因工作需要听了几个小学老师的课。由于自己教语文,对语文课印象也就比较深刻。其中最令我不解的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在给学生分析课文时,为什么往往要把课文中一些非常形象的描写,分析、归纳成十分抽象的东西,真可谓是化神奇为腐朽。  相似文献   

3.
龙启群 《教师》2008,(13):56-57
前段,因工作需要听了几个小学老师的课。由于自己教语文,对语文课印象也就比较深刻。其中最令我不解的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在给学生分析课文时,为什么往往要把课文中一些非常形象的描写,分析、归纳成十分抽象的东西,真可谓是化神奇为腐朽。  相似文献   

4.
前段,因工作需要听了几个小学老师的课。由于笔者自己教语文,对语文课印象也就比较深刻。其中最令人不解的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在给学生分析课文时,为什么往往要把课文中一些非常形象的描写,分析、归纳成十分抽象的东西,真可谓是“化神奇为腐朽”。  相似文献   

5.
胡立根老师的文章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为什么要有语文教师”的问题。这个问题与“为什么要有语文课”一起,构成所谓“语文科立科合法性辩护”。“为什么要有语文教师”“为什么要有语文课”的问题,应该分两个层次来看:一是语文科本身的特殊性,二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学本身做得怎么样。语文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它很容易做“无用功”,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语文教师,也没有做好,做的事大都属于“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不该教的教了无数,该教的又没有教”这一类情形。  相似文献   

6.
前段,因工作需要听了几个小学老师的课.由于笔者自己教语文,对语文课印象也就比较深刻.其中最令人不解的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在给学生分析课文时,为什么往往要把课文中一些非常形象的描写,分析、归纳成十分抽象的东西,真可谓是"化神奇为腐朽".  相似文献   

7.
识字8     
<正>一、激趣导入孩子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很美很美的画,想看吗?1.(课件出示星空图)每当老师看到这美丽的星空就会想: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呢?宇宙飞船飞上太空为什么不会掉来呢?孩子们,你又会想问些什么呢?孩子们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要弄懂这些为什么,就要大家像蓝猫淘气一样学科学,爱科学。2.再看看,星空中又出现了什么?(课件出示课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识字8》。二、读词识字1.孩子们,识字8就在我们语文里,在你们读之前老师要问问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对语文教师的知识更新问题,亦当作如是观。作为县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在下乡视导、课堂观察、课改调研中,笔者深切感到,语文教师学科知识面临一个整体性的转变。一.语文教师为什么要更新知识首先,从自然规律说起。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是自然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和谐赋     
山河大地,海晏河清。神州起和谐之曲,广宇飞天籁之音。惠风拂面荡和畅之气,细雨润物含祥和之情。抚今以思昔,逸兴而遄飞。天时易遇,人和难得。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和谐者,岂非治国之圭臬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知宇宙因和谐以生,天地因和谐而成;星空因和谐以灿,日月因和谐而明;山川因和谐以秀,江河因和谐而清;草木因和谐以生长,百花因和谐而芳馨;自然因和谐以富饶,人类因和谐而康宁;国因和谐以昌,家因和谐而兴;科学因和谐以进,艺术因和谐而精;事业因和谐以常旺,爱情因和谐而弥新;经济因和谐以持续发展,环境因和谐而利国益民…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句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联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概莫能外。所谓"入乎其内",就是教师认知、进入教材,对教材进行反复  相似文献   

11.
<正>一、什么是"审智教育""审"者,全面而详尽的了解之意也。所谓"审智教育",就是通过对语文文本恰当而精细的解读,让学生获得其中蕴含的有关生活或生存实践的智慧。2010年,南开大学的徐江老师发表《语文课要加强审智教育——以议论文解读为例》一文,提出了"审智教育"这一概念,由此,"审智教育"逐渐走入中学教师的视野。二、为什么要进行"审智教育"我们认为,语文既然是一门学科,理应具有其他学科所具有的特质,能给学生带来实际的好处。换句话说,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是要具备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到一些人文的熏陶和审美的体验,而且能得  相似文献   

12.
武增明 《现代语文》2002,(10):42-42
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其中“物”是无尽的还比较好理解,而“我”为什么也是无尽的呢?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毕竟不同于大江的无穷无尽、月亮的盈虚交替。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分析苏轼这一时期的思想入手。  相似文献   

13.
陈延伟 《考试周刊》2011,(59):48-48
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学好语文学科又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关键。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谓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经过长期坚持而最终自动化了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相似文献   

14.
①气,本指自然之云气。古之先哲,常常把人与气结合。管子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则以其气。”是谓“气”为生命的本源。庄子所谓“通天下一气耳”,则谓万物皆不在“气”之外,万物乃一生命的大和谐。王充说:“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是谓一切现象,天地万物皆天地之气而生。《易》所谓“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天地氤氲,万化化醇”,将整个宇宙直视为一幅生命之气的流行。②人一旦与气结合,就把自己的生命带进自然生命之中,使自己的精神与无限的自然生命相融合,生成种种“气”来:壮烈刚毅的豪气,可敌三军的锐气,()的节气,宁折不屈的骨气,…  相似文献   

15.
中职语文教学提出了不同一般中学语文教学的特殊要求,就是要将实效性结合专业性融入语文教学当中去。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专业与学习需要,多角度挖掘隐藏于教学内部之中的职业元素、专业因子,以寻求语文与专业的自然接轨。  相似文献   

16.
阅读存在于所有的时间之中,阅读存在于所有的空间之中,阅读存在于所有的人群之中。人的一生与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广义的视角来看,阅读就是阅世,就是经历世事,认识世界。于是,可以阅读高山,阅读大海,阅读森林,阅读草原,阅读长江黄河,阅读白云蓝天,阅读飞禽走兽,阅读昆虫鱼虾,阅读草木花卉,阅读蔬菜瓜果,阅读街巷里弄,阅读锅盆碗盏,阅  相似文献   

17.
所谓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考查学生的思辩能力,尤其是辩证分析的能力,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不变的主题。例如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从哲学角度看,“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两者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立论时可以侧重一方,但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辩证思维,两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师在讲授文言文疏通文章大意时,一般是以课本上的注释为主要依据的。笔者也是如此,但在苏教版必修一《始得西山宴游记》备课过程中,查阅到课本第87页注释④时,有些疑惑。注释④是这样表述的:“悠悠乎与颢(ha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意思是说自己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悠悠,渺远的样子。颢气,即浩气,天地自然之气。洋洋乎,广大的样子。笔者疑惑的是,  相似文献   

19.
黄小贞 《广西教育》2013,(13):69-70
所谓的优美人格,是指用一种审美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世界。它强调人与社会、自然、自我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和谐社会所要求的真善美相统一的价值追求,以及社会发展进程中以人为本的人文关系。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文本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优美人格。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美人格  相似文献   

20.
黎荔  元元 《中学生百科》2024,(Z2):25-26
<正>若是在河流边长大,没有人不喜欢流动的感觉。河流的风景是流动不息的。河水时而青碧,时而湛蓝,时而黄浊,夕阳西下时刻,则成了“半江瑟瑟半江红”。河流飞溅着洁白的浪花,九曲十八折地从大峡谷中流来,又一泻千里地流向大海。只要曾无数次凭水而立,默默地看江河奔流向海,那鲜活、流动的自然风景,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那种自然的教育将沁入灵魂,从此潺潺、滔滔、汩汩、淙淙,奔流在一个人的血脉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