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边走边爱     
《阳光搜索》2005,(9):62-62
一个为了喜欢不计成本的任性女生,一个没有了山就不能活的攀登男孩。有一天他像奇妙的云朵从天而降,她的生命忽然打开,从此脱胎换骨为爱天天向上。她亦步亦趋沿着他的足迹孤单冒险,他在几十米的距离外与珠峰峰顶失之交臂。他们总是走岔.各自孤独攀援:他们总是误解.忧伤不能自持。她盼有一天能和他相见.骄傲地对他说我是勇敢女孩。  相似文献   

2.
王小波的写作是一种自我抗争的写作,他以此表达并实践他对于人生的理解.那就是要独立地、有意义地度过一生,在最后的时刻可以如此告慰自己:活过,爱过,写作过。在这个立足点上,他的写作包含了对于一切与之相悖的东西的抗争:向虚无的抗争,向现实的抗争,向文坛话语圈的抗争。他的身影和他的创造在我们贫乏的生活上打开了希望的窗。《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是他写作最初的宣言书,也是他一生的精神写照。  相似文献   

3.
刘志燕 《中国德育》2005,(4):46-46,31
谷雨.曾经是一个非常开朗、活泌、爱笑、爱闹的小男孩.但在爸爸妈妈离婚的几十月里.他变了。在学校里,很少听到他爽朗的笑声。课堂上.他总是心不在焉;课间,他也是默默地独自坐在座位上。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2011,(8):38-39
隔墙拍照麻省理工学院的拉梅什·拉斯卡尔教授认为,隔墙视物是完全可能的。为此,他领导自己的团队开发出了一套可以在房间外拍摄到房间内图像的系统——当然,你需要打开房间的门,  相似文献   

5.
彦一的活伞     
从前,有一个叫彦一的捣蛋鬼。他是一个做伞的名匠,竟然能把伞做成活的,吊在房檐上。说这把伞是活的,证明就是:每到下雨天,这把伞就会自动地打开,而一到晴天,它又自动地合上了。“前几天哪,一下雨这把伞就‘啪’地自动打开了,哎呀,彦一的活伞还真行啊。”村里的人们对彦一做伞的本领真是十分佩服。这种事情总是传得很快的。不久,这件事就传到了京城王爷的耳朵里。“真有这么稀罕的东西吗?我太想得到这把伞了,叫人快点把那把伞给我送来。”于是,王爷派出家臣来到了彦一的家。“什么,王爷说把这把伞给他!那怎么行,这把伞等于…  相似文献   

6.
1936年的10月19日,鲁迅先生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虽然他永远地走了,然而,他的崇高形象依然活在人们的心中。在为数不多的鲁迅生前照片上,我们仍可目睹这位文化斗士的风采。《鲁迅在上海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上》的鲁迅形象尤为栩栩如生。这组照片就是在1936年10月8日拍摄的。它是鲁迅生前的最后留影。它记录了鲁迅对中国未来新兴木刻界的扶助、关怀和友谊,  相似文献   

7.
快快先生     
君杨 《山东教育》2004,(27):56-56
从来没有谁做事像快快先生这样快,你用一分钟干的事,他只用一秒钟。比如,他刚刚打开一本书.可一下子就看到最后一页了,多么快!  相似文献   

8.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东北某地有个青年木匠,名叫张义。有一天他要去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干活,不幸途中汽车起火,一时间车内烟火茫茫。乘客拼命拥向车门逃命,谁知车门紧闭不能打开,眼看一车人就要被活一活烧死。情急之下,张义拿出工具箱里的铁锤狠砸车窗,霎时间把车窗玻璃砸个粉碎,乘客们纷纷从容口跳将下去,他自己没有急于逃命,而是帮着把老人小孩扶上窗口放出窗外,直到最后他自己像一个火团似的滚下车来。  相似文献   

9.
祁加领 《甘肃教育》2007,(3S):22-23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曾下断语:“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是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扶树与扶人     
某人做生意失败了,但是他仍极力雏持原来的排场,惟恐别人看出他的失意。宴会时.他租用私家车去接宾客,并请表妹扮作女佣。佳肴一道道地端上,他以严厉的眼光制止自己久已不知肉味的孩子抢菜。虽然前一瓶酒尚未喝完。他已砰然打开柜中最后一瓶XO。但是当那些心里有数的客人酒足饭饱,告辞离去时,每一个人都热烈地致谢,并露出同情的眼光,却没有一个主动提出帮助。  相似文献   

11.
王羲之以书法艺术闻名,但为官逾其人生之半,且力争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有所作为,显示了他的行政管理思想和能力。如,有大局意识,忧国忧民,能从国家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勤政,务实,爱民;针砭时弊,改革弊政,精官简文,严刑惩贪;重责任,轻权力,不以官位为进退等。在当时,堪称清醒的政治家,爱民的地方官。当然,他没有尽全力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不是职业政治家。这与他所处的恩赐官僚制时代有关,更与他儒释道杂糅的思想和骨鲠孤傲、不拘于俗、追求自然的个性及酷爱书法艺术的心境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盛唐诗人李颀一生中的许多时光是在隐居中度过的,然而他的归隐却是在仕途无进、久沉下僚之后的无奈选择.归隐田园后的诗人并没有忘怀时世,他为怀才不遇者鸣不平,劝勉友人在仕途上有所作为,自己也从未放弃出仕的希望,这也正体现了身处盛世之中的诗人们的一种隐居心态和状态.  相似文献   

13.
刘影 《黄山学院学报》2007,9(1):122-124
梁实秋以散文饮誉文坛。在雅舍系列散文中,梁实秋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或对故朋旧友的回忆追思,或对故乡旧物人事的怀想,特别是《雅舍谈吃》不仅举玑列珠地叙说了故乡种种美食,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美食的回忆寄托了梁实秋深深的思乡之情。梁实秋散文中的浓浓乡情是其流落异地思乡而不得归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4.
胡文彬治红学,著述颇丰,成就卓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学风格。胡文彬曾学历史,所以历史的眼光成为他考察《红楼梦》及红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视角,因此他的红学成就得益于他的历史感觉、宏观视野。同时,他非常注重搜集资料、整合资料和编辑出版红学资料,体现出他的实证工夫。他是一个淑世主义者,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积极入世情怀。这样的品性和个性无不体现在他的治学和著述之中。学术著作往往质朴少文,但胡文彬却能做到在质朴之中文采飞扬,显示了他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淬炼语言的功夫。胡文彬痴迷红学、执着于红学。他不仅是有成就有影响红学家,也是为红学呕心沥血的活动家和组织家。  相似文献   

15.
《白宫管家》以交叉叙事的方式书写了西塞尔·盖恩斯在种族主义语境中的摇摆人生,以及与之相随的柔软黑人性和坚硬主体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棉花田里的舞勺之年,未谙世事的西塞尔以反抗彰显着其黑人性;第二,私刑下的而立与不惑,失去父亲的西塞尔用忍耐守望着自己的主体性,尽量不谈政治;第三,后政治秀的耄耋期颐,失去儿子的西塞尔凭反抗坚守着长期以来其族裔所需的黑人性。实际上,这三段从反抗→忍耐→反抗的人生,是当时黑人在“主人”宰制下的策略生存,旨在以迎合语境所允许个体“奴仆”承载的主体性的前提下守护集体的黑人性。  相似文献   

16.
曹禺先生笔下的周朴园,既冷酷、专横,又有一般人的情感。这种双重性格的形成,源于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使周朴园自觉把自己变成维系家族利益和封建道德的工具。他一方面残忍地抛弃侍萍,却又眷恋不已;另一方面所做所为不合道德,却又在孩子面前显示其道德模范。周朴园专制,但并非没有人性:侍萍特殊的奴性美,符合周朴园的审美心理;感情需要有所遮掩和寄托;做了一件伤天害理的事,内心歉疚;封建道德的苦行僧和牺牲品。  相似文献   

17.
由淮军部将出身而无科举功名的刘铭传,不但较快地擢升提督,而且终得获任巡抚,这样的仕途履历,对他来说不能不说幸运,但他并不坚意于居官,其间屡有乞归退隐之时.透过表象,察其真情实因,可知既与其人的性格特征分不开,也和他特定的身份条件相关联,还有着具体境遇诱因的作用.明晰于此,对认识其人以及连带地了解相关情势,当是一个有意义的侧面.  相似文献   

18.
徐枋是著名的明遗民,也是清初的著名画家。他的遗民品质提醒我们关注并解读他的遗民生活对于绘画创作的影响。乙酉(1645)之后,徐枋从勿斋的贵公子沦为居无定所的人,而定居涧上草堂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有明显的呈现;徐枋自称"作画暮年益进"与他和著名遗民画家杨补、万寿祺、归庄、姜垓的交游有关;徐枋有吴地隐居的实景图数幅,展现他的遗民隐居生活;徐枋以画为寄的特点是遗民画家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9.
王思任作为一个文人的一大特色就是他的谑,虽晚年他自号“谑庵”有悔谑之意,但终其一生仍不免为谑言、作谑事,其谑浪不仅是一个言行问题,同时也是一种生存之道、斗争手段、处事方式,更是一种人生的选择、循世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鲁迅“逃离”他的“家”,却是为了更好地经营这个“家”;他苦心经营这个“家”,却被撵出这个“家”!这前后的遭际,我们完全有理由以其人之论反照其人之身:他维护这个家庭的时候,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候,他被逐出家门的时候,是“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候。造成如此尴尬的原因是强烈的负罪意识,忘我的牺牲精神,无法排解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