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家刘心武的《红楼梦扩揭秘”经不起史料推敲,其学术小说对《红楼梦》的人物刻画也大多背离了原著形象的性格发展逻辑,尤其是在治学方法上,刘心武的红学研究存在着严重的随意比附、主观臆断的问题。红学研究的空间固然应该“公众共享”,但前提是要严守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2.
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于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以小说形式发表,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开创出“红学”的“秦学”分支,引发了一个争论的热潮。本文于自己阅读《红楼梦》真实感受,就论证方面、自相抵牾、理解方面的所谓事实歧误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2013,(1):114-115
在中国,《红楼梦》研究历时200多年,演化的派别繁多。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而红学流派更有评点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解梦派、辩伪派等等。其中,索隐派们透过字面探索作者隐匿在书中的真人真事,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中考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例如,刘心武从周汝昌先生考究的红楼梦中秦可卿人名的谐音“情可倾”的探佚入手开拓自己的红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 如果仅仅是把刘心武的小说理解为“问题小说”,无疑会有一种既成的理论模式束缚着我们的批评。我觉得,“问题”仅仅是一种创作的表层现象,而打开其内层世界,则发现无处不在、无处不传导着刘心武作为一个独具风格的小说家的睿智与深髓的精灵。这是一个思辩的精灵。  相似文献   

5.
江顺诒的小说评论《读〈红楼梦〉杂记》在红学研究史上颇具影响,许多观点很有新意和深意,为历代学者们所重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红楼梦》,悟书也”;二、“所谓宝玉者,即顽石”,《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三、“为古今人才痛苦不已”,江氏对红楼人物多有自己的独到的评论。  相似文献   

6.
刘梦溪先生把红学研究分为索引派、考证派、小说批评派三大流派,在对这三个流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分析后,他指出:“索引派红学,从学术史的角度看,实际上已经终结了。”“考证派红学的兴旺时期已经成为过去,现在有点像《红楼梦》里的贾府: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由于《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典范意义上的长篇巨制,任何一种新的文学观念或新的批评方法,都可以在红学研究中得以发挥。多样化的小说批评方法,必然为小说批评派红学打开无限广大的领域。从这一点来说,红学的小说批评具有索引派和考证派不可比拟的生命力。”(刘梦溪《红学》177、105、241页)我赞成梦溪先生的这一观点。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我认为,二十一世纪红学研究的主流,只能是小说批评派红学。  相似文献   

7.
一部《红楼梦》,从来是非多。遭遇了“刘心武事件”的红学热,让养在深闺的“红学”,不期然间承载了一场包罗万象的公共狂欢。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一些人致力于建构具有学科性质的红学,另一些人则倾向于把阅读、诠解《红楼梦》当成一种大众文化消费。  相似文献   

8.
红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着相当多的误区。在索隐、考证、评论这“红学三派”中,索隐派极容易误导读者,考证派有贡献也有局限,评论派则代表着红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的红学热引人注目,其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只有认真从学术史角度对红学加以反思和清理,客观评价红学的历史与现状,《红楼梦》研究才会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咬文嚼字》近日挑出“百家讲坛”主讲人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书中八处硬伤。刘心武得知后写信感谢挑错小组,表示将在修订本中进行更正。八处硬伤如下:第一处,把“索引派”当成“索隐派”。旧红学有两个重要流派:一是评点派,另一个便是索隐派。  相似文献   

10.
读了刘梦溪同志在《红楼梦学刊》1989年第1辑上发表的《小说批评派红学的崛起与发展》(上)一文,觉得他用来界定“小说批评派红学”的观点,似有值得商榷之处。刘梦溪同志区分“小说评点派”红学和“小说批评派”红学的立足点,是基于对古代小说评点非小说批评的看法.刘文说:小说评点更多地是抒写评者的比较零碎的感受、心得、体会,主要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感受,不是依据一种成型的美学理论,用适合特定对象的方法进行批评.钱钟书先生说得好:“评点、批改侧重成章之词句,而忽略造艺之本原,常以‘小结裹’为务.”小说批评则要求有美学理论和一定的小说观作为参照物。这是两者最主要  相似文献   

11.
刘心武同志是粉碎“四人帮”以来影响较大的一位新作者。他的《班主任》、《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等作品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得到较好的评论:有的认为《班主任》“这篇小说的出现,在短篇小说创作的发展中带有标志性。”(何西来,田中木《革命变  相似文献   

12.
著名作家刘心武潜心红学,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开创了红学中的“秦学”分支。他曾这样说:“我通过秦可卿入手来研究《红楼梦》,又因为我前面很多讲都是讲秦可卿,所以有的人就误会了,以为我就是研究秦可卿那么一个人物,其实不是的。《红楼梦》是一个艺术宝库,一个思想宝库,一个文化宝库,一座巍峨的宫殿,我从哪个窗口往里望更好呢?我迈过哪一道门槛走进去更好呢?我个人先选择了秦可卿  相似文献   

13.
有凤来仪     
毛泽东说过没有读完五遍《红楼梦》不算看过《红楼梦》。听说那些“红学”专家们一生都在阅读这本奇书。所以现在下笔总有些战战兢兢了,对《红楼梦》我真的没有认真钻研过什么,仅凭自己的喜怒写评论,我怕会被“红迷”骂死。  相似文献   

14.
将刘心武的城市书写放置在新时期文学的大背景中,以多种视角探析刘心武小说城市书写的特色。首先,相比于京味小说对北京城市乡土性的迷恋,刘心武关注北京由乡土性向现代性的转型;其次,由于对北京强烈的地域认同和问题意识,刘心武的城市书写呈现出“我城”的建构;最后,刘心武书写城市中启蒙的嬗变,理性地呈现出社会文化转型对不同人的影响。总之,刘心武连接了北京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立体地展现出北京的城市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幼儿园,主楼的每一层楼道墙面上,都有四棵不同主题的“树”:爱心树、问题树、新闻树和故事树。这四棵树,来自于我们的爱心课题,根植在爱心教育肥沃的土地上,成为我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亲历了“种树”三部曲。第一部曲:种树幼儿园的楼道墙面布置,一般都是幼儿的活动剪影、艺术装饰画或幼儿的绘画作品,我园历来也如此。当爱心教育如春风吹拂着我们的心灵时,大家设想将楼道环境全面改版,为课题服务,面向我园所有孩子、老师和家长,从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全园教师集体构思,一起动手,共同创作,通…  相似文献   

16.
作者新近发现的“红学”研究史料———刘珊《〈红楼梦〉小说八韵》 ,其内容首开《红楼梦》人物鉴赏、评论先河。作者对诗的写作年代进行了考证 ,对其史料价值和认识意义进行了客观评论。  相似文献   

17.
红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着相当多的误区.在索隐、考证、评论这"红学三派"中,索隐派极容易误导读者,考证派有贡献也有局限,评论派则代表着红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的红学热引人注目,其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只有认真从学术史角度对红学加以反思和清理,客观评价红学的历史与现状,<红楼梦>研究才会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张婷 《大学生》2013,(Z1):114-115
正在中国,《红楼梦》研究历时200多年,演化的派别繁多。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而红学流派更有评点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解梦派、辩伪派等等。其中,索隐派们透过字面探索作者隐匿在书中的真人真事,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中考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例如,刘心武从周汝昌先生考究的红楼梦中秦可卿人名的谐音"情可倾"的探佚入手开拓自己的红学研究。在西方,有西方《西游记》之称的魔幻巨著《魔戒》系列和脍炙  相似文献   

19.
《教育文汇》2006,(3):11-11
作家刘心武的研究引出一番学术争论。刘心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据说是“从金陵十二钗中的秦可卿着手,详细考证了书中各人物的生活原型”,开创出红学研究中新的“秦学”分支。但是,红学家们大多不屑一顾,更有一位批评者说:“学问越做越深,离艺术越来越远,离无聊虚妄却越走越近。”  相似文献   

20.
前几年,在“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的日子里,许多评论《红楼梦》的文章和著作,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片面化、绝对化的观点.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表现在对二百多年来《红楼梦》研究历史的论述上,就是抹杀一切,一概否定.如何全面正确对待《红楼梦》研究的历史?我认为有两个问题必须澄清.本文将把它揭示出来,并进行初步的评论.其一,有的人为了说明他们关于《红楼梦》是“一部写政治斗争的书”,是“政治历史小说”的论断的“正确性”,和提出这个论断具有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竟不顾《红楼梦》研究的历史事实,说“过去的‘旧红学派’和‘新红学派’,枉自翻腾了二百年”,却“对这部作品肆意歪曲,一口咬定《红楼梦》的主旨是‘谈情’”,“几乎都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谈情说爱’的小说”.二百多年来,新旧红学派都把或几乎都把《红楼梦》的主旨说成“谈情”吗?说《红楼梦》是“爱情小说”,是不是都错了?称《红楼梦》为“政治小说”,是不是就是对《红楼梦》的正确评价?关于第一点,我认为并非事实.《红楼梦》问世后,受到社会的极大注意,出现了专门研究《红楼梦》的所谓“红学”.人们对《红楼梦》的主旨作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虽有不少人把《红楼梦》视为“情书”,说“《红楼梦》工于言情”,“其言情,乃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