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因创新而进步,社会因创新而发展。而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历史性地肩负着责无旁贷的使命。特别是语文教育,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语文教师更应一马当先,尽力彰显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多方面多形式多方法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含义创新思维理论来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关于创造性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他认为创新性思维的基础是发散性思维,由这一思维表现出来的行为代表一个人的创造能力。这种能力…  相似文献   

2.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基本价值取向。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本文通过重新认识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分析了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实施方案及其优势。表明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金国良 《教学月刊》2006,(12):32-33
面对科技与经济迅猛发展的21世纪,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已迫在眉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已是我们语文教育中的一大亮点。语文是一门最富有文化艺术灵气的情感教育学科,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更应注意其与创造性思维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康家耀 《学周刊C版》2010,(4):162-162
近年来,我们正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应试教育还是现阶段我们教育的主唱。但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都应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学科、各教育渠道的有机结合。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思想性,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十分有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一方面应注意语文学科的特点,另一方面应注意学生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不仅需要教给学生牢固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创新的精神。而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体现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大有可为。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作文,作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创造性的劳动,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其本身就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更需要改变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现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6.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开发学生个体自身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语文学习中的创造性特征更为鲜明,语文学习充满了创新精神。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正确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认清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加深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方建平 《教育》2007,(9S):60-61
创新是人才的本质内涵,培养创新人才更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告诉我们:要医治多年来积淀而成的教育沉疴,加大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作为基础教育和启蒙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学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实施以下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创新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的内容、创新教育的课堂氛围等方面的认识理解上,还存在不少的误识,应予以匡正,以克服中小学创新教育中的障碍,而实施语文课堂创新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思维能力为主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宽松、愉快欢乐、激疑探究的课堂氛围,使创新教育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江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指出:“而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还说:“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而,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0.
许洪君 《教书育人》2001,(17):13-13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来抓。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教育的对象是人,语文科作为人文学科、龙头学科,尤其应该率先抓好创新教育。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的语文教育观念的束缚,使语文科的教学改革总是修修补补,举步维艰,因此,笔者认为,语文科实施创新教育,必先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突破旧的语文教育观念传统的语文教育只重视少数学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视知识灌输而轻视智能培养,只重视语文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科的人文性,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因此,老师在…  相似文献   

11.
孟凡庚 《现代教育》2011,(Z1):54-54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更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探索创新性语文教学的新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对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点。这一切需要教育的创新.而语文教育的创新也成了教育创新核心之一。同时,其创新的重点是课堂教学的创新。因此,提高学生语文的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语文教育教学过程就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那么,对课堂语文教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自从语文新课改以来,创新成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第一话题,培养新世纪人才需要语文创新教育,改革传统语文教育更需要创新教育;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总体特征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教法。本文从笔者一次听课过程中体会到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导入”过程的点滴认识谈起,浅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偶得。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教育只有创新才可培养出创新的人才:语文的创新教育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思维品质,学会用新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有以下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5.
胡金芳 《文教资料》2010,(23):78-79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本文借小班化的教学优势,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以提高小班化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语文作为教育的基础学科,它不仅直接孕育着创新思维的诸多品质,在创新教育中占有相对独立的领域优势,而且它还渗透于其他学科之中,内化为各个学科的重要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提高语文教育创新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灿烂的野菊     
创造力是素质能力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生机勃勃的创造力是现代化教育的主旋律。语文作为各门学科的基础,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而写作作为语文教育的最终环节,其创新程度直接反映学生创造力的高低。如何实现作文创新?我们主要从以下二方  相似文献   

18.
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创新和运用,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石,教育作为知识传播、创新和运用的载体,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必定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而“创新”必定成为教育、教改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就语文教育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而语文素质是人的基础素质,对于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崭新的课题。江泽民部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而教育对各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不,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为我国教育指明了方向,那就是为了综合国力的增强,为了取得科技创新上的优势,占领发展的主导地位,我国教育必须培养出大批的具有创新意识,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了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今天的教育决定着明天的经济,因此今天的教育更应该成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摇篮和主要阵地,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作为重要的小学基础教育,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能够很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天性,对于学生的个性塑造和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必须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多地开展和推广创新教育。主要针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